股海出擊 wrote:朋友們應該知道,在我...(恕刪) 很不錯的看法。不過,我對您的看法稍有意見。有很多中途夭折的大企業,往往都是腳步邁太大,扯到蛋了。簡單的說法是鴻海打電信及品牌領域的人還沒到位,外行領導內行才是災難,看發力的人和發力的方式,再下結論不遲。
wuyuyutw wrote:很不錯的看法。不過...(恕刪) 人才未到,外行領導內行這兩個論點我同意不過,時間也過了不少了,如果兩年了,人才依然未到,我實在很難相信未來會到.......並且,這個人才必須非常強大因為鴻海併購的兩個品牌都是夕陽品牌,不只是推廣,還要力挽狂瀾難度不低.....以上分享
其實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何謂夕陽產業??夕陽產業也有很多賺大錢的公司,基本上亞太電信主打低價便宜,但他付出的成本會因為你主打便宜而比中華電信成本低?(先拋開規模經濟不討論,假如一個基地台廠商我賣給中華電信跟亞太電信同樣都是100塊,中華電信月租費要收你1399,亞太電信要收你999,對基地台廠商而言都一樣可以賺到錢。但你要犧牲你自己得獲利空間怪誰?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那什麼叫做品牌?請問一下買下一家亞太電信,他得本質還是電信業者。你要期待他創新去做一台電動車出來?相對來講夏普也是一樣道理,現在各家廠商都自由競爭你憑什麼叫我只買夏普?難道買夏普的電視比較高檔?鴻海買夏普第一是為了消化他自己產能,第二是子公司內部的帳可以節省成本,就好像把錢從左手拿給右手的道理差不多。到最後還是鴻海的錢...難道你要期待夏普去研發核彈出來嗎?除此之外我不知道你所謂得品牌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像聽到HONDA你會認為他是做手機?你聽到LG你會認為他是做坦克車?如果他這樣做得話我跟你講這才叫創新。難道不是嗎?
股海出擊 wrote:朋友們應該知道,在我...(恕刪) 在我的經驗裡,品牌建立其實並不難,只要「公司老闆兼客服部門主管」,然後資本夠撐超過三年,這個品牌就會有一定的立足點,但是台灣老闆最捨不得投資的就是客服人員,總認為客服是賠錢貨,然後能精簡就精簡,給的權限也超級低,造成一線客服人員沒有勇氣幫客人爭取應有的權益,以下是我的經驗,現在是網路的時代,如果賣一件商品,售價是1000元,就算毛利是50%,如果客人付了錢,拿到有問題的商品,跟客服反應,客服如果直接換一件給客人,成本300元(假設為來、回兩趟的運費),公司還賺200元,客人雖然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可是公司會計會說處理成本太高,不應該讓客人換貨,要求客服部門檢討退、換貨的處理案件,並列為KPI....客服如果不回收商品,直接寄一件商品給客人,毛利是○元,客人一定很滿意,以後也會繼續支持該品牌,可是老闆一定會覺得,這件生意沒有賺錢,為什麼要做白工,會一直修理客服部門,而客服部門的年終KPI一定沒辦法達標....客服如果處理不好,客人要求退貨,將商品寄回,退費,這樣公司的毛利可能是負的300元(假設為來、回兩趟的運費),客人一定超不爽,可能會把品牌列為拒買名單,老闆肯定會修理客服部門....以上三種情形,沒有一種情形,客服部門會被獎勵的,所以客服部門永遠招不到素質好的員工,所以第三種情形會一直發生,品牌形象就越來越差....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台灣TOYOTA是第一個設立車輛保養回廠後,服務品質電訪中心,幾十年前,第一個會把消費問題,直接由總公司處理的汽車品牌,所以在台灣的汽車市場TOYOTA的品牌形象最好,很多人會覺得美國的品牌都做得不錯,其實是美國對消費者的保障太好了,很多條件都可以無條件退貨,導致品牌的客服能力都不錯,像APPLE的手機,維修可以現場換整理過的良品,不是原機維修,讓客人等超久,台灣的手機品牌,目前還沒有這個服務...反面的例子,就是,在美國賣液晶電視,美國的大賣場,一般都有電子商品有90天退貨的規定,所以貨款都是90或半年後才能收到錢,以前台灣的歌林曾經在美國有一個品牌(Olevia),曾經是美國前五大品牌,轉投資的子公司在次貸風暴時,因銷售不佳,被通路退貨90天後,而3C商品,只要出廠一月個就會跌價,何況是一季??加上子公司跟美國的融資方簽了一個「很神奇」的合約,造成整個子公司被重整,連帶出貨給子公司的貨款都出問題,所以提列大量跌價損失,造成公司重整,品牌賣給其他公司宏碁之前在歐洲也發生類似的情形,所以蘭奇才被換掉......如果當初有良好的客服部門,說服讓通路商以半價的方式結清貨款,不要退貨,讓通路商自己想辦法賣掉,保住市佔率,並減少損失或許今天的局面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