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美元如何變成5100萬美元?

prozacist wrote:
房地產長期看漲,除...(恕刪)


大大可能誤會我鼓吹投資房地產。相反地,我不支持鼓吹投資房地產,房地產只是我要拿來說明倖存者偏差的例子而以。時間一長,任何原勝利者都可能從倖存者變消失者。

我真正反對的是事後諸葛以及主張有永恆不變的事物。誠如你所言,房地產因人口變少而有疑慮,這在30年前有幾人能料想得到?所以誰能證明美國(或台灣)股市的長期報酬永遠不會是因為倖存者偏差的結果?這問句有點繞口,白話簡單講就是有誰能保證現在同樣做一樣的事,76年後保證一定有一樣的結果?
pineman wrote:
所以誰能證明美國(或台灣)股市的長期報酬永遠不會是因為倖存者偏差的結果?這問句有點繞口,白話簡單講就是有誰能保證現在同樣做一樣的事,76年後保證一定有一樣的結果?


別重壓單一國家或地區就是了,VT是上上之選。

有全世界股票市場平均績效做後盾,普通人要存到安享晚年的資產也絕非難事。
pineman wrote:
大大可能誤會我鼓吹...(恕刪)


我是覺得應該先思考一個點,台灣經濟GDP,70%靠外銷,而上市櫃公司只養了不到2成台灣的工作人口,而其中真正分紅豐厚的白領,更是其中的少數比例。但在台灣出口總量中,以及背後的產業鏈,上市櫃公司卻占了很大的比例。也就是說,很多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辦法分享到,這些台灣有賺錢的上市櫃公司的獲利的,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經濟有在成長。因此對於股市的上漲和高殖利率,與其說無法認同,不如說無法感同身受,但因此拒絕參與分享經濟果實的機會,這樣就本末倒置了。因為接觸過股市的人,應該都聽過,市場永遠是對的這句話,不要跟市場對作,然而,長期而言,雖然我們都死了,但長期而言,股市只會不斷的上漲,無論經歷過各種天災地變後,觀察台灣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就可知一二。

但是大家每天喊低薪過勞22K,但還是有像吳音寧這樣月薪200K以上的工作啊~ 80K、100K月薪的工作機會更不會沒有,只是少有這樣條件的人每天在製造網路聲量,時間拿來賺錢和享受都不夠了。所以目前的狀況,應該也可以看成失敗者偏誤所造成的現象。巴菲特除了了解複利的威力之外,他的文章也提過,很少人能夠接受慢慢變有錢這件事,畢竟複利的威力,每年6%之下,也要12年才會翻倍,4%要18年,3%要24年...,除了住套房之外,很多人股票能抱超過一季的,恐怕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pineman wrote:
大大可能誤會我鼓吹投資房地產。相反地,我不支持鼓吹投資房地產,房地產只是我要拿來說明倖存者偏差的例子而以。時間一長,任何原勝利者都可能從倖存者變消失者。
我真正反對的是事後諸葛以及主張有永恆不變的事物。誠如你所言,房地產因人口變少而有疑慮,這在30年前有幾人能料想得到?所以誰能證明美國(或台灣)股市的長期報酬永遠不會是因為倖存者偏差的結果?這問句有點繞口,白話簡單講就是有誰能保證現在同樣做一樣的事,76年後保證一定有一樣的結果?


房地產因人口變少而有疑慮,股市的長期報酬是因為倖存者偏差的結果,那麼閣下的方案是甚麼呢?如何才能確保財富的果實不被通膨侵蝕甚至有所獲利呢?股神的權威也不是不能打破,但總不能隨便一個人念念咒語,就妄想把股神請下神壇吧?這個不行,那個不好,閣下的方案是甚麼呢?
seykota wrote:
閣下的方案是甚麼呢?...(恕刪)


我沒有什麼特定方案, 定期定額S&P500, 台灣50我都不會反對。我前面講得清楚, 不要事後諸葛也不要認為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抱著這兩個觀念做同樣的事, 心理非常清楚的瞭解目前的績效不見得是長期能夠持續的, 這樣才是真正瞭解自己在做什麼。

心態不同做同一件事, 結果也會不同。認為有永恆事物的人, 可能會認為美國和台灣這數十年來的成果是天經地義且必然能永久持續的, 美國打二戰和冷戰是老天命定神選決定美國必然勝利的, 是早已預定的事。但是不認為有所謂永恆命定神選這件事的人,他會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結果都是事後, 俗話說得好: 事後諸葛亮, 事前豬一樣。深信日本是命定神選之國的人, 他就不會結束從1942年起對日本的定期定額, 那他就講不出和巴菲特相同的故事。日本到今天來看終究還算是好的, 那些生在1900年的英國的人, 假如也深信大英帝國是命定神選, 定期定額76年, 他會像巴菲特說的一樣成功嗎?

簡單講, 就是經過廣泛深入瞭解, 選擇你目前認為或公認的最佳嚐試, 然後下去做, 心理知道這不必然保證成功, 必要時視情況再調整, 找下一個最佳嚐試, 也就是逐水草而居。如果一個地方事後證明能有76年有水草, 那自然就類似定居。而不是先假定這地方一定有76年水草, 然後遇到3年大旱還是深信此地終將成為迦南美地, 還沒撐過旱災人就死了, 也不用提76年了。

PS: 無法理解美國S&P500 76年來成就也是倖存者偏差的人, 或許可以想想, 黃石公園火山如果在二戰時爆炸了, 然後湯姆克魯斯演的那個華爾奇麗雅刺殺希特勒成功, 改變德國, 從此世界中心變成歐洲, 會有巴菲特今天說這話的機會? 當然這是假想, 但是真的有人在1942年當下, 能事前100%確定未來長什麼樣嗎?
pineman wrote:


我沒有什...(恕刪)

我知道長期來說,勝過平均非常困難,這樣就夠了沒人可以挑戰數學的永恆

pineman wrote:
我沒有什麼特定方案,...(恕刪)


呵呵,還是跟P大說聲恭喜發財好了。

P大的這些論點其實小弟都還蠻認同的,P大一直糾結在76年上面,可是如果仔細拜讀巴菲特的那段話,巴菲特從來沒有說過照著做,現在的1萬美金76年後必然可以變成5100萬美金,從來沒有,股神的用意也不在這些細節上。小弟只能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恭祝大家都能新春愉快。
pigstand wrote:
我知道長期來說,勝過平均非常困難,這樣就夠了^++^沒人可以挑戰數學的永恆


我們兩個觀念差異說大不大, 說小不小。我和你主要的差別是, 我認為我們目前的世界是多樣化而且受限於一些基本的事實, 這兩點才使得你一心信仰並且像傳道一樣的宣傳的[平均]得以倖存。雖然我以前有在相關的討論中簡單提過, 這裏用不同內容再提一次。

有一種說法戰爭可能把一個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人在幼年期就殺死了, 生態保育也認為保育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很大的好處, 可以避免可能是潛在的特效藥來源被人類自己弄到滅絕。而追求平均的傳教, 萬一太過成功, 以致於同化了青年時期的賈伯斯, 將會使得蘋果產品從來不會問世。一個被同化的賈伯斯, 可能會把他所有能募得的資金都投入S&P500 ETF(假設當時有的話)。

幸好世界是多樣化的, 也幸好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不可能全部的人類都相信同一種信念, 做同一種職業, 都聽過同一種想法並一律加以有效執行。否則S&P500的表現結果可能會變成和前共產國家經濟表現一樣,, 不對, 應該說根本不會有S&P500。因為只會有第一家企業, 後面499家的創辦人都定期定額第一家, 因為他們不是已經被同化, 就是找不到風險創投, 大家的資金都投入第一家了, 他們也只好跟著做。

20世紀人類最不幸的一件事就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太過成功, 直到今天還在危害世人。願pigstand大的傳教事業永遠不會太過成功。

PS: 別誤會成我反對定期定額, 應該講, 如果一個概念是適合全人類都做也無妨的(如健康飲食適當運動), 那就努力去傳教也無妨, 反之, 註定只會是一部分人才能做, 不可能也不應該全部人類都執行的信念, 採取機緣式找到徒弟再傳承給他或許比較好。

雖然我有長期投資巴菲特的公司,不過個人認為這個論點算是~倖存者偏差。
未來如過碰到像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多少人能挺的過呢?

如果要投資0050的話,我會投資台指期貨。沒錯是投資喔!
就是準備200萬,長期做多1口+put空頭價差4組+價外裸call 1口


pineman wrote:
我們兩個觀念差異說大不大, 說小不小。我和你主要的差別是, 我認為我們目前的世界是多樣化而且受限於一些基本的事實, 這兩點才使得你一心信仰並且像傳道一樣的宣傳的[平均]得以倖存。雖然我以前有在相關的討論中簡單提過, 這裏用不同內容再提一次。

有一種說法戰爭可能把一個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人在幼年期就殺死了, 生態保育也認為保育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很大的好處, 可以避免可能是潛在的特效藥來源被人類自己弄到滅絕。而追求平均的傳教, 萬一太過成功, 以致於同化了青年時期的賈伯斯, 將會使得蘋果產品從來不會問世。一個被同化的賈伯斯, 可能會把他所有能募得的資金都投入S&P500 ETF(假設當時有的話)。

幸好世界是多樣化的, 也幸好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不可能全部的人類都相信同一種信念, 做同一種職業, 都聽過同一種想法並一律加以有效執行。否則S&P500的表現結果可能會變成和前共產國家經濟表現一樣,, 不對, 應該說根本不會有S&P500。因為只會有第一家企業, 後面499家的創辦人都定期定額第一家, 因為他們不是已經被同化, 就是找不到風險創投, 大家的資金都投入第一家了, 他們也只好跟著做。

20世紀人類最不幸的一件事就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太過成功, 直到今天還在危害世人。願pigstand大的傳教事業永遠不會太過成功。

PS: 別誤會成我反對定期定額, 應該講, 如果一個概念是適合全人類都做也無妨的(如健康飲食適當運動), 那就努力去傳教也無妨, 反之, 註定只會是一部分人才能做, 不可能也不應該全部人類都執行的信念, 採取機緣式找到徒弟再傳承給他或許比較好。(恕刪)


這篇文章足以屌打那些鼓吹沒人可以長期打敗大盤、平均、放棄研究個股的人;因為‧‧‧‧‧‧‧‧‧‧‧‧‧‧‧‧
「你不行,不代表別人不行」「以前沒人做到,不代表以後不會有人做到」

人類的文明不就是不斷衝撞體制的創意發想進程嗎?
以前沒有人可以飛,放棄研究;現在怎有飛機?
以前CD已是最小的音樂載體,放棄研究;現在怎有MP3?
以前Nokia已經把手機輕、薄、短、小發揮至無懈可擊,放棄研究;現在怎有iphone?

延伸‧‧‧‧‧‧‧‧‧‧‧‧‧‧‧‧
如果ETF沒有瑕疵,發明者John Bogle為何財富沒進Forbes前三傑,而Buffett卻進了?
如果ETF沒有瑕疵,為何Buffett不全押ETF,還要投資個股?
還有,財富不如Buffett就不能評論他的立論,什麼邏輯?難道演員要詮釋殺手角色,要真的去殺人才演得好嗎?

「你不行,不代表別人不行」「以前沒人做到,不代表以後不會有人做到」
「你不行,不代表別人不行」「以前沒人做到,不代表以後不會有人做到」
「你不行,不代表別人不行」「以前沒人做到,不代表以後不會有人做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