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rek wrote:少子/老年化......(恕刪) 我覺得 因該是 你歸天那年 台灣經濟 也差不多完蛋排名 經濟體 GDP21 中華民國613,295所以 22名 以後通通 你歸天前 因該看的到
樓主想太多了,1945年台灣戰敗(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時,台灣經濟也是OK;相當初沒有念過書做木匠的溫阿公(福州人)也是可以養活一家10口。敢問,樓主有一家10口要養的壓力嗎!?生命會自己找出路的。每人GDP (PPP)$52,960,想太多了!!! GDP (PPP) 2018 estimate • Total $1.250 trillion • Per capita $52,960 GDP (nominal) 2018 estimate • Total $603 billion • Per capita $25,534
建議樓主可以看一本書"世界是平的"台灣絕對不是換政黨就有救了,而且時機也過了,就算是馬英九當時我也是一樣的立場,台灣在15-20年前還沒思考轉型的問題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慢慢走下坡了,我舉零售商的例子,因為網路的發達,所以消費者可以隨時找到更便宜的價格,消費者很開心,銷售的經銷商為了競爭,將自己的利潤往下拉,如果是重複購買的商品可能還能多撐一下,如果是一次性商品,經銷商的長期經營一般都會出問題,再加上網路發達,很多人累積資本後,1.進口同質性商品進入市場競爭,2.或自己找廠商生產,新進入市場對於經營的成本初期不高,所以價格也會偏低,利潤又抓不高了,後期經營壓力變大,又調高,接著又新的進來,如此循環。不過這只是經濟衰退的一環而已,我只是想說,衰退不是單純政府的問題。我們可議稍微注意一下經濟的腳步,由中國的唐宋,到阿拉伯國家崛起,在到歐洲,美洲,二戰後回到亞洲。這邊想說的是,如果你去拉開來看,會發現經濟的強權是一直由東往西更迭的。但是我覺得政府對於教育這塊確定是失敗的,並沒有來的及去培養人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導致創新的能力不夠與媒體可以很簡單操控社會意識,用衝浪來比喻,有人可以站在板子上衝,有人只會趴在板子上衝,一樣都會隨著波浪起伏,但是站著的行動跟自由度較大,例如品牌為主的產業,趴著的就是隨波逐流,例如代工產業,但重點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一百兩百年"的乘著經濟的浪頭而不往下,台灣已經在浪尾了,所以重點是我們個人如何找到其他的生存方式,如果要癡癡的在沙灘等待浪來,何不試著用手努力划去找其他浪頭(出國去闖或是尋求合作),,或是開始改玩滑沙或是滑板(建立品牌或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