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收入根本就是個陷阱

SPRINGPOWER wrote:
這幾年在[富爸爸]一...(恕刪)

這本書出很久了,九年前當兵的時候,在馬祖南竿的圖書館看了這本陷阱書,現在股利一年領幾十萬,周遭的人都只有賺多少花多少的概念,講也不聽,長期投資在台灣容易被誤解成整天跟在主力後面看屁股噴出什麼(線)的那種投機者,早知道就定存領幾萬就好,比較有話題聊。
陷阱就是沒提如何評估風險,只提財富累積加速的美好
Never lose money wrote:
周遭的人都只有賺多少花多少的概念,講也不聽


這就是好笑的地方了。作者說他也不存錢,不投資股票。隨便投資些房產就變富翁了。簡單說就是在造神。

不是說他的故事沒發生過,而是他說的故事跟本不是他的故事。
不過12年前真的有人不買股票,貸款買一間車庫新透天,
好死不死輕軌正在他家附近,12年前才買1200W,
沒想到現在變成4000W,這種例子其實一定很多。

以上不是我的故事,因為我買的是40年前的透天拉皮重建,也正好輕軌經過,
好死不死修車時聊天時知道。
對於股神這沒有什麼,但對於我而言當初沒有貸款,那一間車庫新透天我看過
我的12年房子自住投報率才50%,改建後剩下0%,住的品質比人家差,
只是當初不想冒險把身上的錢錢全丟下去,那些錢錢就是享受/存股及活存,
於是乎我的買屋經驗又失敗,一切等小孩長大才再重來。

p33mcv wrote:
這就是好笑的地方了。...(恕刪)
p33mcv wrote:
這就是好笑的地方了。...(恕刪)


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想到的累積被動收入的方法是股票,作者有沒有玩股票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後來好像還聽說破產什麼的。

上面說的房子,我爸出社會一個人從南部上來台北,開計程車當水電工,貸款買內湖的房子不用100萬,現價2000萬,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玩法,現在出社會買的動千萬房子的新鮮人應該沒有。
被動收入的來源是被動投資的所得

所以

請先了解什麼叫做被動投資

另...

既然叫做投資

那就有加碼,持有,減碼,清仓

只是一切是"被動"而己

並不是買了就不用理
Cat1973 wrote:
不過12年前真的有人...(恕刪)

運氣好一點 我投報100% 買一送一
在我的觀念裡,沒所謂定存股。
你是高手,可能命中帶財,
不像我是低手,命中帶....,玩了23年股票,眼看著每個人都退休,
只剩下我還在本業及股市及家事三頭燒。

與同學們及同事們同個時間一起看房買房子,
人家買高雄餐飲學校新秀天或北高楠梓區新透天,賺三倍,
我因為父母關係買在市區舊透天,打掉重蓋,13年來平,如果不重建就賺50%
所以....代表我的方法太爛,就是不合群,其實我是想買新房,沒辨法老人家住習慣市中心,
所有的人都賺了三倍,我只有對外號稱賺50%,其實是0%

股市沒有專精,又不像專精的技術分析,又不像專精的籌碼分析,
又不像專一的存股族,四不像...
玩了23年股票,眼看著每個人都退休,代表我沒有專長。
我的路線只能學學九流十家的韓非子法家集大成,什米,韓非子下場不好

每個親朋好友都是All In加碼再加碼,什米,全部退休了,
我是多在定存,

我比較正直投資不投機眼看著這十年的大多頭走到尾聲,
這十年賺的錢也每年都敗家花光光,沒剩多少,後年又要空頭,
這代表我生涯規畫雖然沒有失敗,也代表不成功
(記得2021年川普連任後,過個半年後如果Judgement Day,不! 空頭來時要...存股。)

眼睛不好不看書,我現在都在YOUTOBE看年輕人怎麼玩大老二,
太強未滿30歲每個人都有300W以上,甚至有人買了三棟透天
這個年代明明沒有像我們當初電子業有十張十張地配股,卻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些後浪實在太強~
我們前浪的技不如人,每天看一招就學一招,最後我會像慕容復一樣

xpotter wrote:
運氣好一點 我投報100...(恕刪)
奇怪,怎麼覺得樓主跟我看的是不同的書,這本書作者主要是用兩個爸爸不同的人生觀與處理金錢的方式,
當例子來說明如何讓人致富,其中最重要的其實只有兩點,
第一點是不要讓政府吃掉你的收入(裡面最重要的其實是稅)
第二點是創造正的現金流(被動收入是一種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是現金流,他甚至還發明的一種現金流遊戲來當財務教學工具)

關於第一點,作者一直以本身經驗鼓勵創業,因為大多數政府對企業的稅都是比個人低的,甚至還有很多獎勵措施,至於作者本身有一桶金,就是吃了夏威夷州政府的地產稅政策便宜,換屋自用不用繳財產交易所得稅,所以以小一直換大,賺了不少。當然出書教你跟你收錢,這也是創業。

第二點其實是現金流,被動收入如果可以創造正的現金流,當然是合格的,前期作者一直不推房地產,因為房地產要先繳一大堆頭款,每年跟房產相關的稅負在美國也是很重的,如果沒有辦法保證出租或出售創造現金流,他狂不推。當然這點他後來被質疑,因為在金融危機前他在美國轉為狂推房地產,造成蠻多損失。被質疑時他自己辯解說,因為房地產的投資,如果可以比房租跟稅負高,從而創造正的現金流,他並沒有不玩房地產。

最近他在幹嘛,沒跟了,以前練練英文聽力時會找些Youtube他的影片運動時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