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y888 wrote:很多人買房真的是眼高手低以臺南來講有一坪100萬的也有一坪十幾萬的但大家都喜歡100萬的騎要騎GOGORO手機用IPHONE喝要喝星巴克看要看Netflix嫌全聯60元便當不好吃然後一天到晚在靠腰買不起房 同意+100,我口袋有500,我也吃不起饗食天堂啊........
xkco9930 wrote:預售屋一坪都飆破百萬找中古屋也要個7、80萬要買個兩房一廳自備款都要個300萬更不用說後面每個月都要付貸款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存錢了每個月生活費都控制在一萬塊以內剩下的都丟進活存、股票跟基富通的基金裡有跟上疫情股價狂噴的時候績效還不錯但目前總資產也才差不多200多萬 雙北也是有不少小建案,一房一廳一衛,10坪左右的,一個人住剛好。總價在800-1200萬上下。至少房租拿來繳房貸也爽。買房先求有再求好吧!!
目前已經是通膨後期, 有可能進入通縮的前期房市部分1. 台灣1970-80s壯年齡(30-50歲)有能力該買的都買了, 接下來年輕年齡人口急遽下降, 承接盤已經變弱2. 已購屋者遺贈給下一代, 若需轉手, 會發現政府動輒課35-45%的稅, 稅基每1000萬需被政府克走ex.300萬目前無逃脫可能, 因為遺贈房轉手是以市價扣掉公告現值滿手房屋變成不是良好投資的資產, 因為周轉率低, 課稅高3. 利率2%已經是極低, 每1000萬每年單利息就是20萬繳給銀行, 若回復到4%, 每年就要付40萬利息錢基本上只要隨便一個金融風暴, 經濟走下坡, 大多數家庭是沒法負擔每個月3-4萬利息錢的到時房屋就會大量釋出4. 投資客炒短線, 基本上兩地合一稅開始就讓房產變成不良投資標的, 在短期哄抬下, 賺100萬扣東扣西出脫還能賺個一半, 但如果已經到了民眾不能負擔的狀況呢?目前房貸企圖從20年變成30年變成40年, 請記得, 這些光利息支出就是一個全職人員的薪水, 更不要說是償還本金了5. 台灣出口會繼續發光發熱30-50年嗎? 美中競爭勢必打掉目前台灣在大陸的生產基地, 逐漸往東南亞,印度移動不講中文的族群, 思想又差異甚大, 越共, 馬來亞仇華, 只出嘴巴種性主義的阿三, 新一代台灣年輕人要面對的是更艱難的環境, 還需出國打拼維持台灣外銷能量, 支撐的起跟前幾年一樣程度的經濟嗎?6. 原本預測今年是季季慢慢變好, 但普遍已從 Q2好, 變Q3, Q4, 延到2024才有可能景氣復甦(政府數據)2023各家EPS普遍不如2022. 大致過了2023年中之後股利發完, 股市能維持目前一樣的狀況嗎?看到政府準備將儲蓄保險限制, 讓中長期保險變成流動資金 (沒所謂的不好)看政客還想挖央行外匯變成主權基金買股票 (惡毒的政策)總之, 過了2024不關他們的事當利率趨勢是從2%提升,經濟前景隨少子化及產地移轉變得堪慮,當房產漲價歸公,大資金風險,高利息成本, 薪資支撐房貸能力下降當市場現金流量逐漸緊縮, 雖然政府還會釋出流動, 至少在選舉之前,但今年現實基本面影響到明年Q2的預期股價短中長期房價跟成交應該都不會好, 除了買媒體到處哄抬的消息外不希望短期1-3年世界會有任何不景氣的大事件, 不然目前跟日本80-00年代的逐步通縮現象都一樣(90年代在日本其實沒感覺到通縮, 但每5,10年想一下, 都發現東京的吃飯變便宜了)
買兩房太緊就買套房吧, 抵掉房租應該還供得起,日後住不下再考慮租人或換大間的。萬事起頭難,現在想買就買吧,一直看射程外的目標永遠打不到⋯依經濟能力設定總價跟單價,再參考實價登錄下去找,套房能買在權狀15坪室內十坪以上會比較理想,一方面比較好貸,日後有室友也比較擠得下⋯本身原本也是個拒當屋奴的月光族,但買房前後對錢的觀念會有進一步的體認,也多一個強迫儲蓄的管道,雖然多年來還是難以擺脫月光族的徽章,除了幫銀行賺的利息也是繳了不少本金,有什麼萬一至少還有值錢東西可以貸款或變現。如果本身堅決不買房,那也不用煩惱,如果有考慮買,多做功課多看房增加經驗,練習跟代銷房仲周旋,沒有屋主不想高價買,不要偏離實價太多都可以去看看,看多了自然會有心得,真的沒有合意的也不要勉強,等新一季的實價出來,新的物件跟價格也會有更多選擇。眼下比較麻煩的反而是升息還沒到頂,總價設定要更保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