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大參與關於通膨、房價上漲、薪資問題討論(美國VS台灣)

dajenwang wrote:
但是以美國來看造成的結果就是跌幅區間高於利率上升造成的價差就會有抗性.
最後反而由於高利率造成的高月付又淘汰一波條件較差的人放棄買房.

目前美國房價不跌的原因並不是什麼所謂的「抗性」
你講的這個「抗性」理論,我是從來沒聽說過,
應該是你自己發明的吧?

目前美國房價不跌的主要原因是供給不足,
而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利率太高(很奇怪吧?請看下去)

利率升太快,太高,使得本來有房子,想賣房子去換房的人,完全卡住了。
他們現在手上的房貸利率,很大部份都是3%-4%左右,
這些人存款,加上賣房後的資金,因為利率變成6-8%,
使得換房變得不可行,所以整個房市完全卡住了。

即使房價大漲特漲,但是現在所有買賣房子的經紀人,
完全做不到生意。不是因為大家不想賣房,
而是大家的收入在高利率下,不足以拿到銀行貸款去換房。
畢竟銀行貸款的額度,是要靠你的收入去計算的。

美國以前一年大約成交550萬戶,今年大概只剩下450萬戶。
証據:

Realtor.com releases 2023 housing market predictions:


Other 2023 predictio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Nationwide, home sales will decline 14.1% year-over-year to 4.53 million, the lowest level since 2012.
-In San Diego, they could drop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one of the highest drops in the country behind Oxnard, San Jose and Sarasota, Florida.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目前美國房價不跌的原因並不是什麼所謂的「抗性」
你講的這個「抗性」理論,我是從來沒聽說過,
應該是你自己發明的吧?

目前美國房價不跌的主要原因是供給不足,
而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利率太高(很奇怪吧?請看下去)

利率升太快,太高,使得本來有房子,想賣房子去換房的人,完全卡住了。
他們現在手上的房貸利率,很大部份都是3%-4%左右,
這些人存款,加上賣房後的資金,因為利率變成6-8%,
使得換房變得不可行,所以整個房市完全卡住了。

即使房價大漲特漲,但是現在所有買賣房子的經紀人,
完全做不到生意。不是因為大家不想賣房,
而是大家的收入在高利率下,不足以拿到銀行貸款去換房。
畢竟銀行貸款的額度,是要靠你的收入去計算的。

美國以前一年大約成交550萬戶,今年大概只剩下450萬戶。
証據:
...(恕刪)


你這段應該去打臉前面那幾樓,
説房價不降就是利率太低,
應該比照美國升到5%以上的……

利率跟房價是負相關?
利率跟房價根本沒有關聯性……
你看日本利率跟房價就知道了。

房價是一種市場供需,
而利率只是影響供需的其中一個因子,所以利率的變化多少會影響房價….


用利率打房價,是無知的!
打房價是用政策、不是利率…
財富、家庭、健康,目標120歲!
達克瓦 wrote:
説房價不降就是利率太低,
應該比照美國升到5%以上的……

利率升的話,對房價不能說不會有影響。
事實上影響也蠻大的。至少以目前的狀況來看,
在庫存如此低的情況下,房價也沒漲,那就是有影響了。

目前美國的狀況,在歷史上也算特例,不能一概而論。
除了前面講的利率,
2008年以後銀行監管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貸款不再那麼容易,
所以現在會因為繳不起貸款,而不得不賣房的人也少了很多。
這也是庫存嚴重不足的因素之一。

房屋庫存歷史新低: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united-states/total-housing-inventory



在這個房地產的交易市場中,誰最想漲利率?
有最多現金,而且有實力買房的人最想漲利率。
因為就算房價不跌,那也少了很多人跟他搶房。

誰最怕漲?台灣因為是浮動利率,只要是有房貸的人都怕。
美國房貸族倒是不怕,因為大多數人都是30年固定利率。

而誰最想房價跌?
也一樣是有最多現金,而且有實力買房的人。
最不想跌的呢?
至少央行,建商和銀行都不敢讓房價大跌。
央行和銀行其實不怕緩跌,只要大家房貸繼續繳,一切OK。

至於個人的部份,這就大家自己去想了。
台灣的科學園區附近房市確實存在炒房問題,我聽過台積電員工年紀輕輕,手上就有3間房。他們因為以前買房有賺到錢,所以會更喜歡買房。多買房可以,但是不是該多繳一些房屋稅?例如,1000萬的房子,每年需繳房屋稅30萬?房子是買來住的,不適合投資。政府應該導引人民的閒置資金進入產業,而不是房市。
Cavendish Lab wrote:
例如,1000萬的房子,每年該繳房屋稅30萬?

以實價來說,一間1000萬的房子,房屋部份價值佔多少?有300萬嗎?
如果實價只有300萬,課30萬,那算是實價10%了。


台灣房市問題的根源,還是在土地公告現值與市價差太多。
政府花大錢的各種道路建設成本,地主受益最大,可是根本收不到稅,
再加上從二戰以後,幾十年都不修的各種老舊法規,
這才造成整個房地產業的各種怪現象。
部萊恩
按實價建物交易課2%房屋稅(交易時土建可以拆算)應該很有感,但不敢吧
以下是個例子,表達利率與房價的關係。金管會要求壽險公司設定不動產最低報酬率門檻,最低報酬率採用中央銀行的利率加碼。


--------------------------------------------------------------------------------------------------------------------------------------------------
《各報要聞》3大關鍵 壽險快買不起不動產
時報資訊
2022年12月28日
【時報-台北電】三大原因讓壽險業加碼不動產難度攀高。一是央行今年連續升息,壽險業投資不動產最低投報率門檻12月已拉高至2.72%,創七年來新高,符合的投資標的難尋;加上保險局對素地、在建工程等都增加資本要求,買越多土地,資本適足率恐受影響;三是不動產評價用租金還原法,升息造成舊有不動產要認列減損,壓力更大。
加上部分公司要保留現金,壽險業者表示,近期大多無人出手,最近一次是11月25日台新人壽以9.74億元,投資台南市商辦,金額並不算大,壽險業者評估若要符合2.72%的投報率,應是廠辦、倉儲或雙北市之外商辦大樓。
新光一號27日亦公告,要辦理基金清算,在公開遴選與議價後,選定不動產標售顧問,第一太平戴維斯負責南京東路三段的新光國際商業大樓、建國北路的台証金融大樓、新光中山大樓;世邦魏理仕則負責新光天母傑仕堡大樓、台南新光三越百貨大樓及新光信義華廈的標售顧問,代表最早屬於新光人壽這幾處不動產,明年可能公開標售,其中最被矚目的是新光天母傑仕堡大樓,被視為有重建頂級豪宅的潛力。
但壽險業者表示,依現行的資本要求及投報率門檻,壽險業者恐怕「買不起」。
因為外界批評壽險資金炒地,金管會自2011年開始設定不動產最低投報率門檻,一開始要求1.875%,2012年正式祭出金六條等,規定素地買入十年不得移轉、商辦五年不得移轉,且最低投報率門檻是依郵政二年定儲小額機動利率加6碼(後已降為5碼),一度高達2.875%,長達三年,後因央行降息及金管會調降門檻,在2016年一度降到2.29%,之後有很長時間停留在2.345%,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央行降息,才降到2.095%,今年又因央行升息2.5碼,目前拉回2.72%,是2015年10月之後的新高。
壽險業者表示,這樣的門檻加上現在的不動產價格及難漲的租金,雙北的商辦幾乎買不到,加上很多公司都已採不動產市價法,升息趨勢下易有評價損失,所以投資格外審慎。(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彭禎伶/台北報導)
Cavendish Lab wrote:
台灣的科學園區附近房市確實存在炒房問題,我聽過台積電員工年紀輕輕,手上就有3間房。他們因為以前買房有賺到錢,所以會更喜歡買房。多買房可以,但是不是該多繳一些房屋稅?例如,1000萬的房子,每年需繳房屋稅30萬?房子是買來住的,不適合投資。政府應該導引人民的閒置資金進入產業,而不是房市。...(恕刪)


房價過高的根本問題是
「人口過度集中,搶地搶房造成的!」

偏鄉沒有高房價問題!
窮國窮區沒有高房價問題!

正確解決高房價問題的方式,
要讓人口分散…….
但問題還是在於
大家不想去住爛的地方…..
跟持有數量多寡無關,
而是持有「大家想要的區域房產多寡有關」!


比較正確的解決方法,
應該是採「浮動式房屋稅率」
也就是房屋稅率依照人口密度高低差異,
密度越高的地方,房屋稅率越高,以打散人口集中問題,當人口密度下降,隔年房屋稅率跟著人口下降而調降。

而溢收的房屋稅捐,
用於改善低密度區域基礎建設,
有利於人口分散。

以新北市為例
同一個縣市政府不同區域,
房屋稅率本就該不同……
20000以上,
中永和、板橋、三重要課高稅率,
把人口往五股八里趕…..
你要持有多戶可以,
你就是繳非常多的稅,
繳來的稅要用來發展低密度區域的就業、基礎建設….

例如:
同樣新北市三房兩廳
板橋區房屋稅10萬/年
新莊區房屋稅5萬/年
八里區房屋稅2萬/年
這樣人口就會分散了…..

這樣才是真正解決房價問題的方法。

財富、家庭、健康,目標120歲!
hermas
浮動式稅率??市場價本來就是浮動,跟國外依樣實價課稅就好啦
有多少人買房是害怕房子一直漲而買的?抬頭一看只有五個人沒舉手,他們是仲介與代銷。

這個房屋市場已經被塑造成「早買早享受還可以賺價差」的氛圍,至於「晚買享折扣」 何時發生?不知道!不過我發現世界各國政府其實還蠻怕這種事發生,因為這現在的金融體系實在太脆弱了。
人口往市區集中是推升房價的原因之一。台灣的農地不能蓋房子,造成人民只能往市區遷移。因此台灣農地一坪只要1萬元,市區建地卻一坪30萬元起跳。政府的城鄉規劃做得很差。台灣宜居的農地不少,為何不開放人民蓋房子?只要限制一下建蔽率(例如300坪的農地只能蓋30坪),做好污水排放即可。台灣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這些老人應該讓他們住在鄉下,不要在市區跟年輕人擠。
sgxm3
一開始就住在市區的人,不可能因為老了反而往醫療交通更不便的郊區鄉下跑。其實不管甚麼年齡層,都會想要有更好生活機能的市區。既然多數人都想要,哪有不漲的道理?
這棟樓也看到幾次依實價來課稅的說法。

請教一下具體來說怎麼做?

很多自住的房子都幾十年沒有交易資料的。參考周遭?大樓華廈公寓透天都不同,臨路巷弄內也有差,一樓店面呢?還有坪數大小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