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本,可說是被動投資(指數化投資)人,除了伯格的著作外,必看的書,推薦給您。







schou23 wrote:
huang123 wrote:
這樣,在主流投資的人們說
"指數型投資是新手使用的方法"
"不做功課 , 不懂基本面.籌碼面.技術面 的人,才用指數投資"
"指數投資每年才賺那幾5零頭,有事嗎?"
的時候
才能有足夠的認知來堅持下去...(恕刪)

這些主流或主動投資者說的都沒有錯,我真的就是不做功課,不懂基本面、籌碼面和技術面,我採用指數投資只想要:(長期)年化報酬率 > (定存利率+年通膨率),如此就心滿意足了。...(恕刪)


不對,以上那幾句話都是錯的。

除非擁有過人的投資實力,否則採用主動投資法,要在三四十年後取得勝過市場的報酬,成為平均以上的贏家,對散戶來說難如登天。

不過絕大多數的散戶總是躍躍欲試地跳下懸崖,畢竟不跳跳看,怎麼知道自己是雞還是老鷹呢?
刪...刪...刪...刪...刪...刪...刪...

sgxm3 wrote:
這兩本,可說是被動...(恕刪)


比較有趣的是...
單單以投資金律這本書來說...不斷的強調"均線反轉"..."預期報酬如高登公式"...
我的認知是...再平衡=逆向(價值)投資
在p214~p215裡面講的故事(老投資客)有沒有跟葛拉漢的"證卷分析"其中說法很像
所以每次在讀這本書
隱隱覺得作者還有許多未說出口的事
又或者....
故意說一半
同一本書...人人看到不同世界
同一本書...時時得到不同體會
海賊執行長 wrote:



比較有趣的是....(恕刪)

成交
sgxm3 wrote:
這兩本,可說是被動投...(恕刪)


一般選擇主動投資的小散戶不要說成為股市老鷹翱翔天際多麼困難,連成為股市飛鼠在不同樹梢跳躍都是危機重重,一不小心就會摔下來成為主力的盤中飧。
qena wrote:


一般選擇主動投資...(恕刪)

打不過市場,那麼就試著成為市場整體。
pigstand wrote:
打不過市場,那麼就試...(恕刪)




人生短短幾個秋,我再試個一年看看。

pigstand wrote:
成交...(恕刪)

我的VT買單也成交了。



所以,個人2018年「已投入」及2019年「將投入」指數投資的金額大致如下:

一、台灣股市

2018:總共買進 0050「12(定期定股)+3(動態加碼)」= 15 張
2019:預計買進 0050「12(定期定股)+12(動態加碼)+2(配息再投入) 」= 26 張

二、全球股市

1. @ Charles Schwab

2018:$24,000(SCHB)+$12,000(SCHE)+12,000(SCHF) = $48,000
2019:$26,400(SCHB)+$13,200(SCHE)+13,200(SCHF) = $52,800 (年增約10%)

2. @ Firstrade

2018:$24,000(VT)
2019:$26,400(VT) (年增約10%)

不管2019年將是腥風血雨或是否極泰來的一年,我都會心如止水地按照配置好的資金來執行計劃。
pigstand wrote:
打不過市場,那麼就試著成為市場整體。


我實在不該多嘴,但您們一直強調主動投資者長期會輸大盤。
輸大盤又會怎樣?
如果您在一個股市循環內存活下來,那您就是股市贏家。
即使輸了錢財也賺了經驗,只要活用經驗最後還是贏家(賺錢)。

我不反對被動投資,但那只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主要資產的增值還是要靠主動投資。

投資是賺錢的活動,要花心思要有知識要有創意最重要要有資金做後盾。

投資也不是比賽,不要有輸贏的觀念,只要資金增長幅度合乎要求就是成功的投資。

被動投資者不是資金永遠正成長,理由
1 人生有限
2 景氣循環
3 生崖規劃突變
4 政經變化

若您根據以上外在因數隨時應變,那還是被動投資者嗎?




英英間LKK wrote:


我實在不該多嘴,...(恕刪)

市場績效是當做衡量標準用的,投資理財計要能夠實現財務目的(購屋置產、教育基金、退休年金等等)才算成功,只強調賺錢與否,反倒是捨本逐末。我的資產配置會隨著個人承受風險能力、負擔的責任大小,而有所調整;但絕不會因為預測市場未來走向,而做出決定。
能夠清楚的知道理財目標,進而打造可以實行的理財計劃,並且確實執行計劃的01網友不多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