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2353)和和聯之間進行更進一步的股權切割,早在市場預料之中,且受市場期待,但是最終華碩選擇透過減資的方式來處理和和聯之間的關係,而非找第三方進行合併,卻是在意料之外,也因此引發市場質疑。
其中最受到質疑的關鍵在於,股東原有的華碩股票之後將被迫轉為持有部分的華碩和部分的和聯股份。雖說華碩一再強調,過去華碩股東本就間接持有和聯股份,只是感受較不明顯,而現在表面看來華碩持股雖減少,但實際上的股東權益並沒有改變。
然而,在和聯上市之前,交易便利性、股票流動性將受到影響,以及停止交易期間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和最後上市的時間及股票訂價目前皆無清楚答案等,產生的負面影響,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華碩方面坦言,這次的作法確實會為股東帶來交易不便和賦稅等等問題,但華碩也強調,他們會盡力將這些影響降到最低,並指出,這些影響多是短期及心理層面的影響,而長期來看,股東反而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決定,究竟是想要投資經營代工的和聯?還是經營品牌業務的華碩?
另一方面,華碩表示,之所以在多方考量後選擇減資這個方案,也是考量到和聯的資本額過高,而這個方法將是可以最快實現分家的作法。和聯方面也指出,他們承受相當大的接單和時間壓力。因為原先預計在2008年的分家之後,經過一年時間的移轉,雙方就要做更清楚的股權切割,但無奈後來遭遇金融風暴,因此才又將時間再拖一年。
和聯表示,若是這件事持續拖下去,將造成和聯接單困難,只會讓代工業務拖累華碩整體營運,屆時對華碩才會是更大的傷害。
雖然現在華碩持有25%的股份,仍是最大股東,但和聯表示,這次的動作已經足以讓客戶明顯感受到整件事情進展的進度和誠意。而事實上,對不同的PC品牌業者來說,對華碩持股的接受度也不一,部分客戶甚至可以接受華碩持股在50%以上。但基本上這次的做法對於和聯接代工訂單絕對會有明顯幫助。
不過,另一方面來看,目前NB代工業競爭已相當激烈,且廣達(2382)和仁寶(2324)幾乎可說是已自成領先部隊,而過去在華碩保護底下暫居老五的和聯要如何跟其市場上其他人競爭?也還有待觀察。
法人認為,和聯目前除了NB代工業務,同時也有消費性電子和網通事業,或許可以效法緯創(3231),往產品多樣性發展或許會是不錯的機會。目前和聯的NB代工比重約60%、網通10%、消費性電子25%,而其他則是5%。
不過姑且不論和聯長期的發展是否樂觀,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是,華碩將不得不面對可能來臨的兩波強勁賣壓。因為部分投信法人內規明定,不得持有未上市股票,也因此,市場預期下星期和明年7月1日的分割基準日之前,投信法人不論是否看好華碩未來發展,將沒有選擇必須完全出脫手上持股。而法人認為,即使在和聯上市之後,市場勢必也會有一段觀望期。
=======================================================
媒體還在替華碩消毒 可見公關真的做的很好!
大家要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