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 : 建商不願公開降價的原因


ejan1969 wrote:
20倍...你懂什...(恕刪)


專業!!

作者空有CFA, 但沒做過企金放款, 真的不了解在央行管制下,
這幾年來土建融放款是怎麼做的.

wishwind999 wrote:
土地融資買 , 做一次槓桿

土地再抵押蓋房子 , 做二次槓桿

蓋房子沒錢 再抵押建物 ,做三次槓桿

最後銷售不佳公司營運不好 , 拿成屋或者信用抵押或者再蓋新房子

做 借新錢還舊錢 , 做四次槓桿


這段可能是作者聽別人說的, 在過去或許有少數個案有此情形,
但最近6~7年來, 是不太可能了.
前面 李昂海特 兄已說明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4877020&p=4#61132294

整個房地產還有個很重要的參與者, 就是投資客!
從預售開始, 投資客和預售購屋者即幫忙負擔資金成本了.

因為整體利率低, 持有成本低, 也造就房價居高不下.
低利率翻轉? 在全球寬鬆下, 短期幾年應很難看到, 就算升息也有限.

房屋稅提高或許造成持有成本提高, 但先決條件是建商先建後售,
或者餘屋很多, 對其才有影響, 否則影響仍不足抑制房價.
若離開大台北地區, 影響更小了.

既然不針對理專, 標題就別再用理專了.
不是理專不說, 只是大部份理專(尤其年輕的)對銀行業務懂得只有一小塊, 不要把理專想得太邪惡.




有些地方不專業
賺不賺錢看現金流量表??是看營收吧!
咖啡割 wrote:
有些地方不專業
賺不賺錢看現金流量表??是看營收吧!


其實看營收更不專業耶@@
營收大家都有不過最後的盈餘一堆虧錢的
能不能收到錢看現金流量表起碼可信一些

shadowjon wrote:
這部份,我認為說對

只是,要降,除非碰到天災人禍,否則不可能崩盤式降,一定是一層一層慢慢降
就像漲的時候,也不會一下子從40萬,就跳到120萬
一定是40,48,60,....一層層,才漲到120萬
而且,別忘了,這中間轉過好幾手!
最後接手的,他的成本價,可是貼近120萬的,可能是110,可能是100
你要他少賺一點,或賠一點,這是有可能的,但要他賣40,110-40=70萬
你要是他,會願意嗎?
有人說,他不賣就要跳樓了,那我跟你說,他寧願跳樓,也不會去賣的...(恕刪)


房地產我不懂
但你這個推論是完全不合理的
你自己架構出一個情境,但實際不是這麼簡單
wishwind999 wrote:
仍不願意降價
這是為什麼呢 ?


告訴你為什麼?建商蓋房子的錢都是拿土地去抵押的,根本沒花到自己錢,不信去申請一些文件便知,試想如果你花的不是自己錢,然後銀行又不會那麼催的很緊(銀行催款也是挑軟柿子吃,通常催的緊的都是個人)。所以建商比你買房、投資的個體戶還能撐,說撐不下去都是騙大眾的,虧錢的生意沒人做,如果這麼撐不下去,這些建商、仲介早就改行了,不這麼說虧錢,一般大眾又怎會願意跳進去這個市場和。
ejan1969 wrote:
20倍...你懂什麼叫槓桿嗎?
100塊的本錢玩200塊的生意,這樣叫1倍,
鄉林淨值120億,資產460億,差不多就3倍槓桿,
是比其它產業高,譬如鴻海差不多1倍槓桿,
不過這是建築業的產業特性,
建築業的借款大多是抵押借款,
而一般公司的借款則是信用借款,
槓桿倍數自然不同。
當然越高的負債比代表公司的財務安全性越差,
不過還是要參考產業特性,
建設公司的存貨就是土地+房子,
變現性與變現率還是比普通製造業的
廠房、機器、半成品等等要容易的多,
像你舉例的鄉林皇居,
鄉林財報上的資料顯示,
去年104年Q1庫存13億左右,
到年底庫存剩10億多,
到今年Q1只剩2億多,
所以主要的清庫存動作就是今年Q1,
搭配你PO的降價廣告就可以對的起來,
那你看鄉林Q1的財報,20憶的營收裡面,
鄉林皇居粗估佔6成左右,
可是Q1的毛利率還是有將近29%,
營業利益有3.3億,利息支出2億,
還可以獲利1億多。
而且你要知道利息支出是"全部"借款的利息,
不是只有庫存房屋的部分而已喔,
所以你看看,
光降價清掉一小部分庫存,
都足以cover公司營運的支出,還有賺1億多,
假如你是老闆,你還要降價嗎?
樓主很認真找了很多資料,
但最重要的建築業營運方式跟財務報表卻沒有涉獵,
這有點是本末倒置了。
財報上顯示庫存260億,
庫存房屋只有50幾億而已,
而其中士林官邸就佔了30幾億,
這個才是真正套牢的,因為地目的關係,
當時又被彭總裁點名,解套確實不易,
不過也沒那麼嚴重,台北市區的土地,
價值就是在那裡,銀行也不會不接受抵押,
就放著啊,哪一天地目變更了,也許又變金雞母。
其它200億存貨就是正在蓋的,
其中中國的案子佔了130幾億,
所以鄉林目前的重心是在中國。
現在正在蓋的,成本自然就會貼近市價,
未來要賣也就沒有所謂降價的問題,
市價永遠是市價,公司營運就是尋求符合成本、
符合市場的產品來賣,
所以不需把建設公司過度妖魔化,
你以為他撐不住了,事實上只是少賺一點,
你以為他快掛了,事實上只是推案少一點,
回收慢一點,沒有超額利潤而已。
現金流量都是負的,
那是因為收回來的錢都投去中國了,
這個得要再去分析中國投資的部分,
不能因此就判斷鄉林的營運不給力,
這樣就流於表面了。


專業+1
"最好的光景已經過去了"跟"大逃殺"還是差很大的
目前應該是"最好的光景已經過去了"
未來如何就看政府的態度還有整體經濟局勢變化
去看看臺中七期豪宅就知道怎回事了 。 空屋率高到嚇人 所以嚕自用戶在忍忍吧
房地產應該看營收
有賣出並交屋才有營收
所以這錢一定收到
不是支票
大家都發達 wrote:
其實看營收更不專業...(恕刪)
痾,自己本身是理專,但這篇看完後實在找不到跟理專有什麼關係⋯

yoyomum wrote:
房地產我不懂但你這個...(恕刪)</blockquote
我不過是把事實說出來
至於你認為不合理,願聞其詳
可以說一下,不合理在哪,又怎樣才合理,以及你看到的事實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