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還是充實的
可以惡搞下去後
搞得國債通膨又飆高
只好把利率調到18%
結局是外強中乾
當時中東局勢 除伊朗外
大多還是美國勢力
不比現在中蘇都要插旗
而後扶植海珊來打擊蓋達
養虎反齪
在歐洲北約組織早已解體
之後等民主黨柯靈頓上台
歷經圖治
好不容易又把國債壓下來
到了小布希又減稅
搞了個世紀金融海嘯
民主黨上台不得不狂印鈔票
所以國債高築
歐巴馬非戰之罪
兢兢業業 休生養息8年
川普上台又準備收割
準備把八年的老本
一次敗光
結論是共和黨敗家
民主黨收爛攤
再說減稅決不是萬靈丹
犧牲環境 縮減社會福利
劫貧濟富 小民賺到眼前的蠅頭小利
短視近利 殊不知背後賠上更大的代價啊
美國製造 這種高貴很貴 物無所值 的產品要賣給誰
美國專搞的獨門軍工航太高科技生意 決不不適合搞這種低成本競價的產業
減稅薪資成長 抵不上未來美國的物價飛漲
短多長空啊
股海蜉蝣 wrote:
央行態度取決於政府態度
看政府的決心
飛天鑽地都可以
前總統台灣炒房十8年來
不是用硬撐在低利率嗎
減稅只減富人稅
台灣經濟有變好嗎
再來講講台灣匯率好了。
央行能掌握的兩個率:匯率和利率。
前面講了,央行的態度受經濟的影響。
台灣出口經濟這幾十年來受誰影響最大? 大陸和南韓。
如果匯率能隨便調,那央行直接下到35甚至40最快最方便,
可是一來美國有301,二來台灣人想跟大陸人比窮嗎?
所以央行能調的只有利率。
央行調低利率是為了出口,不是為了讓大家炒房。
全民炒房完了,現在來罵央行?
下次利率調到5%,房價大跌,建商銀行倒閉,也來罵央行?
減稅就更奇怪了,明明就一半的人都沒在交稅了,減稅不減到有交稅的人身上,
難道還能給不交稅的人減稅?
台灣沒天然資源,吃的用的每一分一毫都要靠手賺。
比勞力拼得過大陸? 比腦力比得過日韓?
台灣經濟好不好看全民的想法,
如果全部的人都想出國賺錢,國內當然永遠不會好。
南部人才向台北集中,台灣人才向北就集中,結果怎麼樣,還不是顯而易見嗎?
厲害的人都在為別人服務,國內只剩下22K人材,
薪資水平當然永遠低落。
但是假日也當然餐廳永遠客滿。
大陸薪水進自己口袋,假日回台享受,也不交稅,國家稅收當然不足。
國家是人組成的,人才和人口的動向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政策能做的有限,綁得住笨蛋,綁不住人才。
人才外流 不是政策造成的嗎
自己的地方好
人不親土親
誰想去離鄉背井
政策錯誤 不是政府的錯
難道還要人民負責
因為政府是你自己選的
人民只是一盤閃沙
政府的作用就是造領導人民
現在要人民要自己有方向感 有判斷力
不要一窩蜂
不要 重北 輕南
是不是說反了
這不是政府層級要規劃的嗎
可惜台灣的政治環境
只能讓人民爛蘋果中挑
商人無國界
會這樣想的只有大財團企業
以及所謂少數人才
是少數中的少數
但大多小老百姓中小企業主決不是無國界
考慮語言 人文 環境 生活習慣 風險
不是關係到生存
誰想出去當台勞
以前是人家來當外勞
現在整體趨勢崩壞
阿陸磁吸效應大環境勢不可檔
但政府失職
亡羊補牢都做不到
央行調低利率是為了出口
全民炒房完了,現在來罵央行?
下次利率調到5%,房價大跌,建商銀行倒閉,也來罵央行?
減稅就更奇怪了,明明就一半的人都沒在交稅了,減稅不減到有交稅的人身上,
難道還能給不交稅的人減稅?
這些話邏輯我真的不懂
稅制修改 應該是對那些沒交稅的逃漏稅大戶 斷其漏洞
以減遺贈稅來說 不是在減它們嗎 怎麼說減不到 大部分不是同一群人嗎'
既說美301匯率降不下去
所以央行能調的只有利率。
前提是降息 而匯率不動對出口有幫助嗎
前面已有人說匯率跟出口不全然絕對
雖然我不全然認同
但要說利率跟出口就更扯不上邊了
就算以低匯率增加出口競爭力
需要低利率配合
而房貸項目可以採高利率
同時可以稅制來壓制
結果是反其道而行
三不五時推出為建商 炒房量身訂做的低利專案
20年 30 年 40 年延長
前政府結合炒房集團如司馬之心
炒房炒到動搖國本
吵到全民政府被綁架 尾大不掉
這是大多數人的心聲
央行或不是央行不是重點
但如果你看不懂央行總裁一些小動作
就外行了
核心通膨摒除房價所塑造出的低通膨率
根本大大失真與人民感受天差地遠
太多央行小動作
因為說太多 怕被各位貼上政治色彩
就不多說了
很多人十幾年前年收入
到現在反而有減無增
多到社會基層探聽探聽
樓上大意見不同
我尊重
但已離庶民社會太遠
這項行動可能升高與中國的緊張關係,目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席經濟智囊劉鶴正在華府與美方舉行貿易會談。
川普公布消息後,美國投資人擔心會招致其他國家報復,設立貿易障礙,道瓊工業指數盤中一度大跌超過570點,最低來到24442.56點,終場以下跌420.22點作收,幅度1.68%,報24608.98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36.16點或1.33%,收在2677.67點;那斯達克指數下跌92.45點,或1.27%,收在7180.56點。
==============
以上節錄自蘋果新聞
貿易戰開打了
看起來不像 中國鋼鐵佔美國進口第11名左右 而且25% 比起數年前的200%,太小意思了
比較像是討好東北高鐵、汽車產區的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