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電動車,還有搞頭嗎?

nonennee165 wrote:
目前歐系車廠進入電動...(恕刪)


沒覺得是這樣
鴻海並沒有歐系車缺乏的東西啊
歐系車缺乏相關技術(例如電池)
這個鴻海也沒有
歐系車造車成本高
鴻海現在的產量成本也壓不下來多少
拿德國車的策略來說好了
基本還是走跟中國合作的路線
電池用中國的
控制車的平台甚至開發車的平台也用中國的
拿德國車來說
過去品牌的累積和部分技術與藝術的審美還是具備相對優勢
需要補的是技術部分
產能部分花錢改過去的車廠其實要拉升產能不難
控制成本部分與中國供應商的合作也可以改善
雖然整體成本可能還是比中國高
但搭配過去累積的品牌印象
個人看法會洗掉一些品牌製造商
但不小的機率活幾家應該機率不低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nonennee165
另外,歐系電動車少的不只是電池。
economic
問題是鴻海沒有歐洲缺的阿 那怎當備胎
鴻海設計電動車是很有搞頭的

大概很多人不知道中國電動車市占率越來越高
全世界越來越多便宜的中國電動車

中國的電動車生產技術越來越高
缺的是品牌與其他配套技術

鴻海以往都自己生產拚量價
但電動車不走那路線
主要就是中國產量太大,拼不過

但品牌與設計販售給需求車廠更賺錢
只要越多車場買
未來設計研發能力就會越強,經費就會越多

這套模式就跟IC設計公司一樣



這幾年中國持續擴廠的產業
未來全世界都不能碰
鋼鐵、電動車、太陽能.....等這類的誰碰誰倒楣
但想要賺這些錢
就是靠設計與品牌,買空賣空才是最賺的
maxboss wrote:
鴻海設計電動車是很有...(恕刪)


鴻海設計電動車?
哪來的技術能殺出重圍?
鴻海有哪項電動車重要技術在領先地位的?
電池?
控制系統?
安全結構設計與技術?
車用半導體?
自動駕駛?
德國車在傳統領域累積百年都在電動車上需要與中國大廠而非鴻海合作
哪個邏輯顯示鴻海可以在設計電動車上可以有國際競爭力的
鴻海現在就跟裕隆合作
裕隆的電動車有國際競爭力?
已經合作的都看不出國際競爭力了
歐洲還跟鴻海合作?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鈔能力
[100分]
maxboss wrote:
鴻海設計電動車是很有搞頭的

大概很多人不知道中國電動車市占率越來越高
全世界越來越多便宜的中國電動車

中國的電動車生產技術越來越高
缺的是品牌與其他配套技術

鴻海以往都自己生產拚量價
但電動車不走那路線
主要就是中國產量太大,拼不過

但品牌與設計販售給需求車廠更賺錢
只要越多車場買
未來設計研發能力就會越強,經費就會越多

這套模式就跟IC設計公司一樣



這幾年中國持續擴廠的產業
未來全世界都不能碰
鋼鐵、電動車、太陽能.....等這類的誰碰誰倒楣
但想要賺這些錢
就是靠設計與品牌,買空賣空才是最賺的


簡單來說

您說的是願景。藍圖

但是老師改考卷

要看答案,跟成果

給分數,不會考慮你每天讀書讀到幾點,熬夜到幾點

目前,鴻海在電動車領域中,有取得哪幾項壟斷性專利?

而且是已經賣給各大車廠的必備專利??

老實說,我沒有研究過這個答案

但,根據我目前能接觸到的訊息來說

尚未看到有這些項目

如果,您要說,那些就算沒申請專利也沒人會使用的技術,那就先不用

感恩您,如果有資訊,可以補充讓小弟知道

~~弱弱的問,通常有這種強心臟的,應該都有鴻海持股,也看過某些文章跟youtube頻道,對嗎??

在此。小弟分享一個多年的投資經驗給您

不論公司賺錢,虧錢。

只要股票還在上市,終於會有一天,會有人進去炒作。股價也會大漲50%

如果您手上剛好有那些股票。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英明神武,只是,剛好。輪到他而已

這就是

倖存者僥倖

共勉之
所有文章,不涉及實質投資建與推介,或任何股價之臆測及規劃,嚴禁引用筆記內容作為任何投資決策之來源
鈔能力 wrote:
簡單來說 您說的是願...(恕刪)


如果是鴻海的經營管理層
如果決策是真的要拚一把的進入電動車製造業成為大廠之一
那該怎樣做呢?
隨便抓幾個一定要面對處理的
1.產能如何上升?
如果是找土地蓋新工廠然後聘僱員工生產
那這樣會不會太慢了?
併購其他油車的製造廠來改造呢?
如果選這條路那改生產線也是需要技術的
鴻海有嗎?

2.技術怎來?
拿電池來當例子好了
現在投入電池技術開發
然後蓋電池製造工廠
這樣會不會太慢了?
如果直接跟現在電池製造大廠買
那選哪種?跟誰買?
還是直接花錢併購電池大廠?

3.客戶在哪?
既然是代工
客戶怎建立呢?
購買客戶的製造廠來生產
依此建立與客戶的供應關係?


隨便舉幾個當判斷鴻海在電動車代工能有多大成果的判斷節點
我自己不否認企業放消息也可以讓股價波動
但光放消息很難長期推升股價吧
長遠還是得看實質怎做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鈔能力
[100分]
MBUSA wrote:
如果豐田與和泰真的在臺灣搞個百萬左右的國產電動車…



目前台灣除了特斯拉以外,幾乎沒有電動車市場

因為除了特斯拉以外,電動車沒有獨特的軟體駕駛技術

因此,車價會是關鍵

當然

台灣的獨特性

會使得豐田的任何車種都熱銷

因此,如果價格合適入手

銷量應該會穩居台灣電車銷售冠軍無誤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MBUSA wrote:
如果豐田與和泰真的在...(恕刪)


我是看法保留(中性)
在電動車上豐田有點落後
技術上有些累積但不太夠
產量上偏少缺乏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

對和泰來說能生產車就是利多了
能生產電動車光學會怎生產都是收穫
但台灣跟世界主要市場都沒有FTA或者車領域的關稅優惠
那台灣就沒啥機會進行規模經濟生產
連油車都常進口的沒比國產的價格高了
在台灣生產可以成本下降這件事我很保留看法

對台灣來說
以台灣工業和造車領域大體的狀況
如果跟國際大市場能有關稅等協定的簽訂
國際大廠來台灣設廠大量生產
走韓國車廠10多年前跟美國簽FTA的路子
有好的成果的可能性不低
但台灣的國際狀況就是大市場FTA基本沒有可能
能生產是好事
但如果台灣市場被迫要開放
台灣生產的競爭力會是個問題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股海出擊
台灣生產,只會專賣台灣,因為,台灣有關稅障礙,就算已經降了些關稅,貿易商並沒有讓利於民,本土就算成本再高,廠商都是倍數獲利,賺翻了........天佑台灣消費者
我認為有未來
1. [路線對]鴻海一直是代工起家,台灣太小,內需不大,找到潛在客戶才能生存。而且目前有小、中、大及巴士底盤,方向應該正確。
2.[芯片]電控部分,ECU仍然有優勢,看如何設計運用。
3.[中國製的優劣]中國製造的東西,在全球巿場賣,很玄妙啦,政治因素、市場因素、心理因素,要壟斷可能要很努力,若比亞迪看做華為,市場上一樣會有很大的壁壘。

結論:未能電動車沒有什麼技術了,節省成本,「貼牌,完勝」!
Hz1688 wrote:
目前有小、中、大及巴士底盤,方向應該正確。


鴻海哪有自己的底盤技術
你該不會說裕隆現在用的底盤吧
那個技術也不是自己開發的


Hz1688 wrote:
[芯片]電控部分,ECU仍然有優勢


哪有優勢
現有的車都沒啥國際競爭力了(不然一共賣幾台)


Hz1688 wrote:
[中國製的優劣]


不然你當鴻海在哪邊製造
要台灣製造?
知道在台灣蓋製造廠要多少時間和花多少錢嗎?
光環評動不動就5年起跳
你該不會以為能年產30萬輛以上的車只需要很小的廠房吧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