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k1971 wrote:中信的價位應該還不...(恕刪) 謝謝!做差價的麻煩,就是有可能買不回來,我再考慮或中信,第一各買50,但我不喜歡追賣掉又比我賣價高的股票,不然就是買第一,這樣的持股暫時就滿意了,等除息了,3月再算算能配多少。希望上下起伏不要太大,免得我又存不了股,呵呵……
稅改是美國幾十年的財政經濟大事, 稅改是否成功, 可能十年後才能論斷. 但稅改可能會給美國至少五年的經濟榮景.台灣的稅改也是吵吵鬧鬧, 但台灣的幅度相較之下, 是非常小的.************「經濟」對稅改案過關的預期,已推升美股締造歷史高點。由於企業最高稅率將從35%降至20%,各大投銀看好2018年企業獲利將因此增加。瑞銀(UBS)推算,美國企業稅若降至20%,標普500指數成分股明年的每股盈餘將因此增加9.5%;高盛也說,美國稅改法案可能過關是其上修獲利預測的最大因素,高盛認為稅改將使企業明年盈餘成長5%。Wedbush證券公司股票部門主管溫能表示,進場的機構投資人大多已考慮到這些因素,「實際上大家並不是真的清楚最後狀況如何,但顯然大多認為這對股市是利多」。兩院版本相同處,包括將個人所得稅之標準扣除額提高近一倍,但取消個人稅抵減項目;企業可將設備投資支出在當年立即抵減,不必再分五年抵減;不過參院對這項修改的有效期限訂為五年,眾院為永久性。參院版本之主要內容及與眾院版的差異如下:一、企業降稅實施時間:參、眾兩院版本都主張將最高稅率由35%降到20%;但眾院主張從2018年生效,參院主張從2019年實施。二、個人所得稅率:眾院為永久性減稅,課稅級距從七級簡化為四級,其中最高邊際稅率維持39.6%;參院減稅期到2026年止,級距維持七級,每級稅率都下降,最高邊際稅率降為38.5%。三、跨國企業滯留海外盈餘匯回之一次性優惠稅率:眾院版為現金盈餘稅率14%,低流動性資產則為7%;參院版雖未明訂,但議員透露將分別為14.5%及7.5%。四、商業實體課稅方式:參院版最高稅率為23%,眾院為25%;兩院各訂有一些限制。眾院並對小企業另予優惠,參院無。五、個人所得稅中有關各州與地方稅(SALT)可抵減項目:參院取消所有項目,僅保留財產稅最高可抵減1萬美元。
2018年經濟續溫和成長 非電子股值得期待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2017年12月3日 上午 05:50工商時報【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國發會公布10月景氣燈號連3個月綠燈,台灣這波景氣週期自2015年12月觸底起算,至今年10月復甦期間已達22個月,近5次景氣擴張期平均約29個月,預期2018上半年景氣有望延續擴張,下半年則需觀察美中等主要經濟體的景氣動向。主計總處公布最新修正的經濟預測,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GDP)預估值至2.58%,讓今年可望成為近6年,GDP表現僅次於2014年的次佳年度。今年台灣景氣明顯從2015年底以來的低谷復甦,主要受惠於2016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後全球景氣加速回升,帶來強勁的海外需求,以致前10月外銷訂單金額年增率10%,同期的海關出口值年增率12.9%,皆達兩位數的高成長。從今年GDP成長的貢獻來看,累計前3季GDP 2.68%中,來自國外淨需求的貢獻即佔1.75百分點,尤其第3季相較內需出現0.72百分點的負貢獻,外需貢獻高達3.82百分點,顯示台灣經濟如各界共識,今年來呈現「外溫內冷」的現況。展望2018年,隨國際景氣持續擴張,主要消費市場包括美中歐等,國際機構對其經濟展望皆保持正向,尚無顯著放緩疑慮,可望帶動海外需求穩定成長,將對台灣經濟成長發揮支撐效果;但因今年下半年台灣經濟表現甚佳,主計總處初估上半年成長2.46%,下半年成長2.69%,主要係外需貢獻;考量基期因素影響,預期2018下半年外需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可能縮小。而國內需求方面,政府積極促進提高勞工薪資,且物價漲幅相對和緩,國內消費支出可望維持穩定成長;今年民間投資下半年轉呈衰退,動能相對疲弱;政府目前已通過前瞻計畫及其他促進投資政策來提高投資吸引力,加以今年基期較低,預估2018年固定投資動能將緩步回升,致整體GDP預料呈上半年優於下半年情況。2017年已接近尾聲,回顧今年股市表現,傳產股走勢從下半年開始顯得較為沉悶,除產業亮點相對有限外,類股上漲也多半無法持續,讓投資人頗為失望;以致大家都關注一個重要的問題:2018年會不會延續2017下半年的走勢?其實今年主要因iPhone的光芒太耀眼,2018年對傳產來說,會是個充滿機會的一年。這可從幾個方向來分析;首先,從過去電子、傳產及金融類股三者的市值占比觀察,非電子類股的市值已位在近15年來的低檔,且電子股漲幅頗高,資金有很大的動機進行輪動;再者,傳產近兩年來其實默默進行了許多調整,產業結構開始好轉,而這些調整都與中國脫離不了關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9大鞏固政權後,預料將延續其一貫的產業經濟政策,從習近平2015年揭示的十三五規劃及19大的報告中,可以看到兩個很清楚的方向,一個是創新升級、另一個則是對於環保的重視所衍生出的商機。落實在非電子產業方面,創新升級主要體現在能源車的推動、自動化及消費的升級,進一步就內容來看,能源車的雙積分制雖然遞延1年,但政府2020年的產量目標並未改變,能源車的推動依然是勢在必行;而自動化在今年政府連兩項政策落地後,更可看出其決心。消費方面,民眾生活逐漸寬裕、已開始追求消費質量的提升,有能力提供滿意消費者體驗的企業,將是值得關注的重點。上述個股如和大、貿聯-KY、上銀、亞德客-KY、直得、美食-KY皆可留意。另一個大方向是環保督察,相關政策包括供給側改革的深化與禁廢令等,這更是直接帶動鋼鐵、水泥、紙、塑料等原物料的替換需求,也是近來原物料上漲的原因之一;燁輝、彰源、台泥、台塑、台化都可望受惠。雖然市場對於中國19大報告多認為亮點不足而著墨不多,但其實深入探究後可觀察到中國產業政策的未來藍圖,亦即在由大國變成強國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導各個產業走出去;因此習近平特別在報告中提到一帶一路,並在會後寫入黨章,此舉象徵著其重要性已經大幅提升;而一帶一路在進一步的落實後將會讓產業結構好轉的原物料企業更添動能、而形成良性的反饋。除上述傳產類股外,另一個市值位處低檔的金融族群也可關注,15家上市櫃金控前10月稅後獲利達2,600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成績,且有10家每股獲利超過1元,加以美國聯準會今年底預期將升息1碼,明年可望再升息,有助金融業獲利;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等中長期可期。在今年的沉潛過後,預期2018年非電子類股的表現將更值得投資人期待。
2018年台股配置方向守則(鐘國忠2017/12/03 09:26)這3年間的走勢卻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現象,即當年度優於大盤類股,次年走勢不易再持續優於大盤。換言之,不管台股明年漲或跌,今年續強類股明年能再續強者,大概應該也僅約 1~2 大類股,反倒是目前落後大盤類股,明年有不小機會可能優於大盤。在此特別強調。優於大盤不代表是一定會漲,但市場清楚至少選這些類股,明年打敗大盤機率是相對高,所以近期可發現落後大盤類股已開始見攻勢,投資人可多費一些心思尋找。附表:近 3 年各類股走勢與大盤之比較
fostery wrote:2018年台股配置方...(恕刪) 謝謝f大,看來該研究生技、化學及營建類了,雖然近三年的表現弱於大盤,但感覺有轉強的趨勢,只是生技類主要還是以本夢比居多,這下功課要做很多了
兆豐出清持股,官股股東的成分降至最低!********[經濟]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銀行今年一路大賣開發金控股票,累計賣出近8萬張,預期年底前出清所有部位。台灣銀行少了兆豐支持,恐難再持有開發金董事席次,開發金大股東辜仲 可望囊括所有董事席次。
fostery wrote:中信金已經是壽險三...(恕刪) 各位大大,f大,早安,今日兆豐金開盤已過20分鐘交易量不足400這是惜售?還是什麼概念下發生的呢小弟今年正開始學習,菜逼巴的,不懂這是買進好時機嗎?中信金卻拉長上影線,無量下跌,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