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保GG wrote:
說到匯率風險
台幣是很穩的貨幣嗎???


如果一輩子都不出國,都不使用外幣,新台幣就是很穩啊。
一塊錢就是一塊錢。
至於一塊錢以前能買一支冰棒,現在只能買一顆糖,那是另一回事~~是錢變薄了。
有人說錢貶值了,或叫通膨。

與主要國家比較,台灣通膨率長期維持在相對低而穩定的水準;1996 年至 2016 年平均通膨率為 1.09%,通膨率波動幅度之標準差亦僅 1.02%。如下圖:


如果只是看那張圖表的分佈
歐美國家也沒有離台灣很遠啊

可是
那張分佈圖可以顯示台灣很明顯的 地緣政治風險+無可奈何的歷史包袱風險 嗎?

台灣還不被普遍承認是一個國家欸



簡單一個邏輯啦
台幣的幣值需要外匯儲備來支持
可有哪個國家是有拿台幣來當外匯儲備的?

英英間LKK wrote:
如果一輩子都不出國...(恕刪)
水中火 wrote:
平生無大志, 但求六十分! 如果只求比一般人好就好, 那麼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也不失為一種[安身立命]的好選擇! 畢竟多數人都無[鴻鵠之志], 即便有, 到後來結果可能證明自己其實只是[燕雀]罷了!



看看書學習某種球類遊戲 , 練習幾年之後 , 覺得上場能稱霸乙組球壇 , 電爆甲組高手 , 大部分人做不到
若閣下是橫空出世 , 能電爆大部分散戶 , 打敗眾多基金經理人 ,那祝福你

但 , 巴菲特那場世紀賭約 , 指數基金可是贏了!
<<2007 年,巴菲特以50萬美金為賭注,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選擇任何基金組合,十年的收益都不會超過標普500指數基金的收益。

2008 年,名為Protégé Partners資產管理公司Ted Seides出來應戰。Ted Seides選擇了五種對沖基金組合與巴菲特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對賭。

在2017年的年信中,巴菲特公佈了9年來雙方的成績單,顯示從立下賭局至今,巴菲特選擇的指數基金平均年增長率為7.1%,而同期資產管理公司Protege Partners 選擇的五隻一籃子對沖基金平均年增長率為2.2%。

在公佈賭局成績的同時,巴菲特也忠告投資者:“多年來,經常有人請求我提供投資建議,我通常給的建議是,投資低成本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

閣下嗤之以鼻覺得區區只是燕雀等級的指數投資 , 巴菲特卻非常推薦^^

水中火 wrote:
自知者明, 既[安平]便需[樂道], 就不應該想方設法[避險], 利用五花八門的工具與投資組合綁在一起, 從而偏離了被動投資的中心大道! 就定時定額老老實實的買0050就好, 不要想太多!


指數投資的中心大道又是甚麼呢?
買股買債,再平衡,就不是指數投資?

偏狹

水中火 wrote:
此外, 很多人可能從來沒有仔細算過[匯兌成本]有多高: 以台銀當下(14:35)的報價為例: 30.395/31.085, 散戶用現金買賣的價差=(31.085-30.395)/30.395=2.27%,你長年分批買進ETF省下的成本手續費, 根本不夠匯差塞牙縫! 更何況, 長期的匯率風險有沒有可能被時間平滑掉? 我倒是沒看過這種[嚴謹]的論證! 想當年台幣買在40, 賣在25的人, 於今安在? 不要跟我說你匯價常常可以買到好的價位, 任何人如果有這種能耐, 還會做被動投資?


這倒是可以思考
以今天台銀即期買入30.765 , 即期賣出 30.865 , 價差 0.1/30.865 = 0.324%

許多採用指數投資者的數學都不錯
閣下國文造詣很好,唯發文之前的所使用的數學概念須再斟酌並驗算之
宮保GG wrote:
台幣的幣值需要外匯儲備來支持

我國新台幣券鈔的發行準備絕大多數以美元,外加約1/4的黃金價值做為準備.
美元支持1.52兆元台幣,黃金支持0.5兆元台幣.

美元價值,對新台幣價值有巨大影響.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3272926
央行發行新台幣鈔券並非想印就印,中央銀行法規定,新台幣紙鈔發行採十足準備,由央行提供金、銀、外匯合格票據及有價證券折值十足充抵,硬幣則免提發行準備;亦即央行發行多少新台幣現鈔,就必須準備等值黃金或外幣資產十足充抵,稱為新台幣發行準備。

央行官員解釋,因發行硬幣免提準備,新台幣鈔券2.02兆元的部分,使用4.1億公克黃金作為新台幣發行準備,以市價每公克1,218元計算,黃金準備市值4,996.69億元,逼近5,0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2.82億元。

央行官員指出,央行發行新台幣鈔券,若黃金準備不夠充抵,會由外匯局自外匯存底裡提撥一部分的外匯美元做為發行準備。

宮保GG wrote:
簡單一個邏輯啦
台幣的幣值需要外匯儲備來支持
可有哪個國家是有拿台幣來當外匯儲備的?


央行發行新台幣是需要"發行準備金",至於發行準備金內容如何,Katong大已有說明,就不贅述。
新台幣的發行量跟外匯兌換率有何關係?絕不是為了外匯兌換率。
影響幣值高低最主要就是通貨發行量,超額發行,就會造成通膨。
而外匯兌換率高低其真正最大的癥結點在於一國的產值(GDP)的高低及發行量,而不在於發行準備量。

至於有哪個國家拿台幣來當外匯儲備根本不重要,只要台幣購買力平穩,我們持有台幣就不會損失。

美元是全世界的儲備貨幣,他的幣值穩定嗎?他是超額發行,以貶值為手段在蹂躪其他國家,持有美元資產其實潛在風險相當高。
huang123 wrote:
閣下嗤之以鼻覺得區區只是燕雀等級的指數投資 , 巴菲特卻非常推薦^^
==> 本人並未反對指數投資, 畢竟它對一般相對保守的投資者, 長期而言, 勝算極大, 果能持之以恆, 應當是有益無害! 我反對的是將指數投資複雜化, 攙雜其他帶有風險或[避險]性質的工具, 從而削弱其原本應有的績效! 巴菲特對避險基金業者的賭局, 就個人印象所及, 極心無二慮, 單純的沒有話說!

指數投資的中心大道又是甚麼呢?
==> 大道至簡至易, 不就是定期定額, 持續不斷的買進單純的ETF, 長期下來, 幾乎可以穩操勝算, 獲得與經濟成長等同的利益。

買股買債,再平衡,就不是指數投資?
==>這是多數人害怕到時候想[金盆洗手]之日, 如果碰到股市剛好處於大週期的下跌循環, 以致整體績效遠不如原先的預期, 所採取的避險措施或保護手段! 股債平衡固可減低下行風險, 但同時也會削弱其上行的獲利空間! 這種違反初衷的做法, 絕對會打亂達到[平均]水準獲利目標的[機率]! 如果害怕屆時目標達不到, 現金流不夠用, 應該用[(類)定存]等無風險資產或其他手段來補強, 而不是另外拿出高達三到四成的資產, 與[本體]對幹!

以今天台銀即期買入30.765 , 即期賣出 30.865 , 價差 0.1/30.865 = 0.324%
許多採用指數投資者的數學都不錯
閣下國文造詣很好,唯發文之前的所使用的數學概念須再斟酌並驗算之

==> 慚愧! 你說的對! 個人疏而不查! 如果不牽扯到美金現鈔的轉換, 確實是應該用[即期匯率]來計算才對! 每筆約千分之三的匯差成本, 一年12筆交易下來, 合計約3.89%的費用, 再則長期的匯兌風險是否能被平滑掉,仍有待商榷! 如果你願意承擔, 夫復何言!
水中火 wrote:
...(恕刪)


水中火大說的很好,假如台幣定存息有3趴以上,小弟去年就不會重回股市,然後變成白交易損失1趴了,這都是資本主義設計者的陰謀,要讓中產階級的資產在房市及股市中消耗怠盡,最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水中火 wrote:
....確實是應該用[即期匯率]來計算才對! 每筆約千分之三的匯差成本, 一年12筆交易下來, 合計約3.89%的費用...(恕刪)


路過留言,這部分的計算我覺得有點困惑,我列式計算如下,不知道對不對,有錯誤請指正。
若如水大假設的每筆約千分之三(0.3%)的匯差成本, 一年12筆交易下來,假設每月買進N單位,也假設額外的手續費為0,匯損的比例為:
[N(單位/每月)*0.3%*12個月]/[N(單位/每月)*12個月]=0.3%
分子是這12個月總共的匯損,分母是這12個月總共投入的金額,因此12筆交易的總費用率好像應該是約0.3%,而非3.89%.

ps. 每月即使不是買進相同單位,算式也是類似,總共的匯損比例也是約在0.3%這個數量級。

Blue sky 1111 wrote:
路過留言,這部分的...(恕刪)


不愧是理工出身您的邏輯太強了。



英英間LKK wrote:
不愧是理工出身您的邏輯太強了。

謝謝英大的讚美~~
(其實剛剛很怕算錯,檢查了好幾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