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atchou wrote:
2020年3月裕隆大...(恕刪)
裕隆其實當初完全符合郭際勝的散戶勝經的條件。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裕隆其實當初完全符合(恕刪)


我也有閱讀過郭大俠的書。

但自己實踐的心得是,傳產業對我來說水太深,會發生太多預期外利空。像裕隆2020年就又提列了不少資產減損,不然獲利會比2021年更好。

所以我還是選擇把大部分的資金放在半導體產業。自己曾經在傳產產業有比較大斬獲的,也是成長股居多。
maratchou
聯電回補的差不多了,就坐板凳繼續看下去了
maratchou wrote:
我也有閱讀過郭大俠的...(恕刪)

一次買近2000萬的聯電?5/1出清到剩1張?還是仍然持有?
maratchou
也沒有一次買,四字頭就開始回補了。
maratchou
去年底開始佈局,拿聯電去換的第一大持股,目前持股市值是聯電的1.7倍左右。等賣出後我也會po出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AMD目前我並不會賣出。還是會想辦法持續加碼。目前31243股(恕刪)


哇…拍照大光持有一檔 AMD 的市值,以4月29日收盤價乘上 29.5台幣匯率

31243*85*29.5=78,341,822.5 (近八千萬了…)

上樓還有持有幾百張聯電的大戶,01果然是大神們聚集之地
maratchou
🤣🤣🤣
maratchou wrote:
我也有閱讀過郭大俠的(恕刪)

半導體目前基本面其實沒什麼問題,最大的麻煩,在於市場對成長性的疑慮,這就導致了估值的變化。

我常常覺得台股比美股難做,因為很多小型股在上漲的初昇段,通常是沒有什麼新聞,也沒有業績的。初昇段就是一些內部相關人員開始買起來的。不過像聯電日月光這種大型股還好一點,一方面公司比較有制度,另一方面,大老闆們的親朋好友早就都賺飽過了,大老闆不可能再為了這點小錢冒險犯難,把消息洩露出去給七大姑八大姨了。

例如,聯電的初升段開始於2020/7月,而在那之前,月營收早已經連績好幾個月超過2018的高點了。
而日月光的初升段開始於2020/11月初,而當時公佈的十月營收也是創新高。
如果投資人看月營收,還是可以在初升段就上車,靠閱謮財報獲利的







但是小型股就不一定了。像我最近看的矽創(8016),去年一月份才會公佈的12月營收,人家前年11月底,12月中就開始買到量都出來了,同樣的,去年八月出的七月財報創了新高,人家可不是大買,而是在七月底就開始大賣了,而且是連續賣了好幾個月,都是超前佈署的賣好賣滿。一般沒有內線的人,要怎麼玩得贏得過內部人士?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半導體目前基本面其實(恕刪)


我自己認為財報只是後照鏡。很多研發成果到量產,轉變成營收都需要時間。我買聯電也不是因為看到營收成長,更重視的是競爭態勢,原本賠錢貨變成金雞母的28奈米製程的競爭力改善,才是我當初買入的原因。這個過程聯電花了很多年!

原本折舊完畢的其他製程一直都很賺錢。聯電將來就是世界先進的升級版。

長期而言沒辦法像台積電有很大成長了。過去一年多有點像均值回歸,以前過分競爭導致的便宜代工價格回到應有的位置。

我認為目前市場對聯電將來過度悲觀了,即使半導體景氣反轉,掉10-15%產能利用率,估值還是便宜。前提是台積電說的,不會降價。

就讓時間來驗證我的看法了!
agent168 wrote:
哇…拍照大光持有一檔...(恕刪)

還有一位龍校長,存股專買合庫金,買了幾千張。
maratchou wrote:
我自己認為財報只是後...(恕刪)

晶圓代工也會像傳統產業那樣殺價競爭到賠錢嗎?為什麼廠商不節制一下產能,讓大家都有一口飯吃?
maratchou
非常歡迎你拿出證據反駁我。
maratchou
我最高興的是別人指出我的錯誤。但要拿出證據,不是拿傳了好幾手的新聞。我花了非常多時間研究產業。這些東西都是新聞看不到的
agent168 wrote:
31243*85*29.5=78,341,822.5 (近八千萬了…)

台灣的航海王去年一檔陽明就下了4-6億多,賺了20億,也完全是可以左右市場的量。三萬股 AMD 在美國,大概可以左右市場十秒鐘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