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17年大立光從6000點不斷往下摔落到2018年的3000點,當時的原因媒體稱為「玻璃驚魂」(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1/21/largan-clears-up-some-rumors/)
。 但G+P壹直雷聲大雨點小,在當時的全塑鏡頭的功能仍夠強夠用的狀況下,當時仍未被採用。 但大立光林老闆此後的股東會法說會,總是要損玻璃鏡頭、G+P鏡頭幾句, 說玻璃就耐熱而已,車用有點優勢,手機應用上沒任何優勢,說G+P的光學整體表現還是沒他家的全塑好,說3D 感測發射端鏡頭發熱問題他們家全塑鏡頭只要再加壹片塑膠鏡片就能解決。 (媒體稱大立光這種「加壹片塑膠鏡片」的解決方案「完封玻璃鏡頭」
至此,玻璃或G+P鏡頭的看好度、討論度直直落, 很多人都覺得賴董只是唬爛,喊喊而已。
甚致在華爲p30pro 潛望式鏡頭問世後,大立光林老闆也特別提出來說當出也有考慮G+P鏡頭, 但最終華爲仍選他家的全塑潛望式鏡頭⋯ 意指全塑的光學效果及其它條件都完勝G+P的意思, 再次損了壹下G+P鏡頭。
如果G+P不是箭在弦上的趨勢, 大立光林老闆我想他應該不會吃飽沒事自己打臉自己,然后讓自家大立光股票going down。以這兩年來看,他損、批評玻璃或G+P鏡頭都來不及了, 這麼大的說法改變,絕對意義非比尋常,但也在在顯露大立光似乎輕視玻璃鏡頭,而未對此趨勢作好準備。
反觀這兩年賴董的手機鏡頭趨勢的壹些說法與分析,雖然時程上有所延遲,但基本上說法是逐漸被驗證,如今G+P鏡頭的實現就在眼前。
雖然套牢很久了,但是當時因某些期待而套牢,但是過了兩年,這些期待似乎馬上要成真了。 很戲劇性的,這趨勢 這次是從最輕視G+P鏡頭的大立光林老闆口中說出來的。。我個人覺得意義非凡! 壹年後的鏡頭局勢,很值得亞光的投資者期待。
玻璃鏡頭主要又可分為球面玻璃或非球面模造玻璃,後者因為更容易修正影像畸變(distortion)、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彗差(coma)等光學像差,可有效提升成像品質,減少原有球面玻璃的使用數量,成為近來玻璃鏡頭技術發展的主流。
特別的是在車用相關領域因為鏡頭須通過「高溫酷寒」、「防塵抗震」等嚴格環境檢測,儘管畫素要求不如手機,但也必須使用玻璃鏡頭,其中非球面模造玻璃更是常用於性能要求較高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中。
模造玻璃的技術較為困難,生產良率不易提升,早期都由日廠把持相關技術,且大多僅供應給集團內部,並不外售。台廠隨著相關技術慢慢的累積,才有了一點成果,亞光在此領域耕耘超過 20 年,成為全球最大模造玻璃廠,佳凌則藉由過往累積的技術實力,也佔有一席之地,相對來說,新進廠商不易跨足此生產技術。
亞光混合鏡頭 出貨大陸 (這標題很直白啊⋯

光學鏡頭廠亞光 (3019) 昨(19)日決議7月4日除息,預計配發2.3元現金股利,依昨天收盤價82.2元估計,殖利率約2.8%。
亞光董事長賴以仁看好第2季、第3季營運表現,主因亞光以混合鏡頭(G+P)設計的極限小鏡頭(水滴鏡頭)下半年將出貨中國大陸手機品牌廠,加上大立光日前在股東會後透露,因溫飄疑慮,已有客戶要求將G+P設計導入手機鏡頭中,亞光股價應聲大漲,衝破80元關卡,融資暴增千餘張。
亞光近年積極布局混合鏡頭市場,賴以仁指出,隨著全屏幕手機蔚為趨勢,明年全屏幕手機將朝極限小鏡頭發展。另外,目前亞光也和大陸手機品牌廠開發六倍到八倍變焦的潛望式鏡頭設計,同樣採用G+P設計。
亞光昨天股價收82.2元,上漲1.4元,外資法人連五日賣超,至18日止,融券餘額約805張,券資比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