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uruu wrote:
這樣算好的開始是成功...(恕刪)


這一半...

太小半了...
貪是貧字頭 慾多化成愁 千江取瓢飲 知足自長流

香吉士的蔚藍海域 wrote:
這一半...

太小半了...

王老先生格言

一塊錢也是錢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關於0050的討論
小弟不才,也來插一腳
由於文章很長,貼過來會好長一串
不介意的話請到小弟的部落格看一看
(如果不能貼連結請告知,我會移除)

個人是覺得依十成,八成,六成的持股比例這種作法
其實把時間拉長之後,作用是和定期定額一模一樣的
實際用過去數據來run過之後也證明是如此

真正要靠放大獲利還是要靠"越跌買越多,越漲賣越多"所謂倒三角的方式
可是沒有人可以事先知道會跌到哪裡,漲到哪裡
我認為薛教授用P/B的方式比單純用大盤指數或者0050的價格更有參考的價值
0050的P/B波動大致在一個滿可靠的區間(當然2008除外)
可以讓我們在取捨時更加篤定
而大盤在中間偏低的位置我認為不要賣股票
難得跌到四千點可以買到十成的0050,怎麼可以漲到五千點就賣掉了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五千點先賣掉兩成,如果再跌到四千點可以再補回來
可是再想想看整個大盤的位置,五千是低點還是高點呢,跌是能跌多少呢?
假設漲和跌的機會是相同,五千離四千有多少空間,離九千又有多少空間呢

所以真的不要把問題弄得太複雜
跌越低買越多,然後就是等
等到真的高了,漲越高賣越多
這樣才會放大獲利

小弟目前這樣嘗試的方法平均每年是十二趴多的報酬率
不過還不算很滿意
因為我們要知道0050在2003年剛發行的時候只有38塊錢(那個時候大盤還不到五千點)
基期這麼低八年來還配了14.6塊錢
如果那個時候就買十成,所有配息都馬上再買0050
放到現在都有近十趴的報酬率
可是由於都沒有賣,如果明天起開始崩盤到剩2003年的38塊
我想只買不賣這個辦法的報酬率馬上就會變很難看了
而小弟的方法由於已有獲利了結,光帳上現金就比八年前多七成,還外加三成持股
即使崩盤到剩38塊,平均年報酬還是有10%以上
所以計算0050投資策略應該還要再考慮到基期的高低才不會有盲點

天快亮了,有空再寫了
公式法與定期定額最大的不同

就是每次買的『錢』是否固定

每月三千或五千,單位是不同

而公式法

要考慮有賣出後

總投資金額會增加 ( 1/10 ) * 12.5 %

好像沒大大幫忙算 2003 至今
若依公式法,總投資金額會增加幾成?

當然,用公式法,應該會比【臺灣 50 報酬指數】的報酬低一點

PS︰

剛剛截取的 加權報酬指數 圖



報酬指數,小弟一直覺得 0058 有追蹤【加權"報酬"指數】的效果

可能可以說 0058 有追蹤【臺灣 50 報酬指數】的效果

那麼 0058 的報酬再投入 ( 也就是【臺灣發達報酬指數】 ← 這個 ... 證交所也有 )

會有什麼效果呢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dreambuilder1977 wrote:
關於0050的討論小...(恕刪)


給您一個
只是4000點時持股10成,風險還是有;萬一1929重現,您還是跑不掉。
我的想法是4000點時持股五成;其餘的兩至三成買個保險──黃金;手上留兩至三成現金。沒錯!我是膽小鬼。
關於公式法,小弟並不想實際跑過去的數據來驗證
一方面0050發行八年來大盤上上下下不知道觸發了多少個買進賣出條件
而公式的分法又有很多種,照價格?照比例?分五格?分十格?(不過其實精神大同小異)
實際要去算可能會很長一篇,小弟人懶....
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弟稍微分析過後就知道並不值得去嘗試
分析的文章,很抱歉還是貼部落格連結
(因為要重新排版上色,文章用詞也要改,小弟人真的很懶....)
關於公式法的想法

依開版的香吉士大的估算
七年(因為是去年底的文章)的報酬率約為53%
換算年報酬率約6.3%
似乎與小弟文章的結論(公式法只能帶來殖利率的報酬)相當地接近
不過要注意的是小弟文章舉的例是從50元回到50元
而0050剛上市是37,38元
香吉士大去年十一月結算的時間0050是57元
如果價錢回到37,38元的話報酬率勢必會面臨下修
(畢竟在回跌的過程會不斷買進,必定會有市價的虧損)

有空再來寫算定期定額以及只買不賣的情形
請多指教,謝謝

ps:另外回覆chmiao大
 的確如您所言,風險永遠會存在,只是機率大小
 1929這種事情一百年才發生一次,機率是小的
 即使發生了,台股永遠還是有市值前五十大的公司,0050還是不會倒
 只是價錢會很難看就是了
 不過只要是用閒錢投入,目標是長期投資,價格的低點反而是好買點
 等到景氣循環回來,該有的價值還是會回來的
 另外我認為我的方法只適用於0050,不適合一般公司股票
 否則遇到體質不佳的公司,只有攤平再攤平的份

 另外您提到黃金
 的確,黃金絕對是資產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畢竟它是最後的支付手段,是最誠實的貨幣
 不過就不便在這棟大樓討論囉....
抵銷的問題確實發生了

但更證實小弟追求的事

是的

在【總投資金額固定】的情況下舉的例子

5 張原始以 50 元進入的 0050

例子終點以 40 元持有

如果例子的循環多一點

把手續、稅、股息全計入

這 5 張一定會 0 成本持有的

( 每個循環減 10 元?那 5 個循環就減 50 元了 )

- - -

其實公式法有網兄幫算過

每千點 ( 或說最小 1101 點、最大 1899 點 ) 的獲利目標是 12.5 %

小弟知道,那是每一成的 12.5 %

【總投資金額會成長】( 12.5 % 累積 80 "成"時即翻倍 )
正是小弟在公式法或格子法中都使用"成"這個字的原因

PS︰

從 4000 到 9000

公式有進有出的是 6、5、4、3 成,加起來是 18 成

5 次循環是 90 成,比翻倍還多 10 成

什麼?總投資金額不想要翻倍?
那就 bye bye 囉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小弟不是喜歡在網路上和人辯論的人
不過不正確的觀念會害了很多人
所以還是花一點時間試著述看看

首先我的文章舉的例子從50元一路賣到75再一路買回25再賣回50
同樣持有五張股票,帳面持股成本從50元變40元
這件事情並不能把它解讀為獲利12.5%
原因一,沒有計入稅和手續費
    如果計入的話最後的持股成本一定會40元高
原因二,公式法在期初50元時只買進五成,勢必還有保留現金水位往下買
    在計算報酬率時要把這些資金成本給計算進去
    閒置資金也是有閒置的機會成本
    所以我認為期初成本是25+30+35+40+45+五張50元的股票=425元
    期末淨值為上式-25+75=475元(因為歷經整個循環賺50元,其他的交易都被抵銷)
算出來11.76%的報酬率才是經過一整個循環的報酬率
    而別忘了,這個數字還沒扣稅和手續費
    而且一整個循環起碼3~5年甚至更久,不是每個循環都有跑到極高和極低的
    分攤下來每年能貢獻的報酬率極其有限
    當然這個數字也不含配息
    不過不管用什麼方式買賣,都是會配到息的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操作方法的好壞,大家都會配到的息就可以一起省略了

至於水云大提到多幾個循環就零成本
這點我不認同,我認為一切還是要回歸到報酬率的多寡的比較
就像放定存利率很低,不過放到天荒地老也是可以放到翻倍成本為零的
小弟的方法在相對低開始買進,在絕對低全梭
一路抱到相對高開始賣出,在絕對高賣光的這個方法
八年下來可以讓期初100萬的現金變成170萬的現金加三成的持股,總值250萬
請問持股成本有沒有為負?總值有沒有倍增?
而這一切經過幾次的極高極低景氣循環?
答案只有一次,極高出現在2007而極低出現在2008
只要一次循環就能翻倍了,八年當中還只要買五次,賣四次,每個月看一次數據
真的是不用把0050想那麼複雜....

另外水云大提到用"成數"的觀念
其實和用張數去執行的結果並不會有什麼差異
轉貼excel表格如下(格式跑掉不會調整,想認真看數字請看這裡
為了方便計算,這次我從極低點的25元開始
價位 買賣  張數  現金  持股比  總值  報酬率
25 10.00 10.00 0.00 100.00% 250.00
30 -1.00 9.00 30.00 90.00% 300.00
35 -1.11 7.89 69.00 80.00% 345.00
40 -1.16 6.73 115.33 70.00% 384.43
45 -1.15 5.57 167.23 60.00% 418.07
50 -1.11 4.46 222.97 50.00% 445.94
55 -1.05 3.41 280.94 40.00% 468.23
60 -0.98 2.43 339.68 30.00% 485.26
65 -0.90 1.53 397.91 20.00% 497.39
70 -0.81 0.72 454.54 10.00% 505.04
75 -0.72 0.00 508.65 0.00% 508.65
70 0.73 0.73 457.79 10.00% 508.65
65 0.83 1.55 404.01 20.00% 505.02
60 0.93 2.49 348.07 30.00% 497.25
55 1.04 3.53 290.89 40.00% 484.82
50 1.15 4.67 233.59 50.00% 467.19
45 1.25 5.92 177.53 60.00% 443.83
40 1.33 7.25 124.27 70.00% 414.24
35 1.39 8.64 75.60 80.00% 377.99
30 1.40 10.04 33.48 90.00% 334.79
25 1.34 11.38 0.00 100.00% 284.58 13.83%
買賣張數完全照持股比去跑,實際上不可能執行地這麼精確

可以看到跑了一整個景氣循環抱上又抱下,持股水位調低又調高
財產總值從250上升285,得到13%多的報酬率,
不過請別忘記一整個景氣循環要多久的時間,3~5年?5~8年?
平均年化的報酬率大概也是兩三趴吧,再扣掉手續費,稅....

有人說過投資有件很重要的事(不是我說的)
寧可差不多的正確,也不要很精確的錯誤
觀念想法正確,其實大盤位置怎麼分,大家的分法都不會一樣
有人用0050股價,有人看大盤指數,有人用價格淨值比
有人用等差區間,有人用等比區間
有人分五格,有人分十格
但是只要操作觀念正確,不管大盤位置怎麼分都結果都差不多正確
相反的,一開始的想法不正確
上面這些區間的計算再怎麼複雜精密,得到的還是"精確的錯誤"

不管是用成數,用張數,用等差距離,用等比距離,把大盤分幾個位置.....
公式法精神上的錯誤就是它在低檔買進的股票還沒到高檔就快賣光了
從高檔滑落還沒到低檔就開始在接股票,等到低檔只剩三成資金
當然時間一拉長算出來會是一個貼近大盤歷年平均的數字
當然也不會有因為操作而產生額外報酬的可能性了(如果有也是在誤差範圍內)

不瞞各位,以前我真的用過公式法套入實際歷史價格從頭到尾算過一次,很累
得到的結果卻讓我不敢相信的低(所以現在才很雞婆在這邊告訴大家這是又累又沒用的)
不過其實想一想真的不難理解了
如果水云大不相信的話證交所的資料都很齊全,歡迎去算算看囉!
還是一個結論
0050的殖利率不算高,我不認為是個抱著領股息的好標的
但是夠穩不會倒,低點買不用怕,高點賣也不用捨不得
等夠低再來買,等夠高再來賣
不放心一整批買賣就分個兩批三批操作,大概也就夠了
過多的交易無助於報酬率的增長,只增長交易成本的支出而已
希望我的說明大家都能看得懂,能夠幫大家節省一些不必要的心力
對於水云大若有冒犯的地方還請見諒
小弟是對事不對人的,望您了解
其實真正有去算、去實行是好的
小弟自己也不知道因為貪心,違反公式紀律到哪裡去了

常常打字出來只是要再提醒自己一次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印象中,0050不一定每年配息。

但如果當年度成份股有配息,但0050沒配息的話,那配息的部分,會反映在0050的淨值上。

是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