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繳20年!41萬紅利剩零頭

9010 wrote:
請問 小弟已經有保了...(恕刪)

該如何做我不敢保證希望自己思考一下,拿出計算機算一下保額與保費的關係會比較好。
雖然我認為解約可能比較好。

另外我不買定期壽險有我的考量,說的不買定期壽險是我的損失一樣,
重點是自己的規劃是怎麼樣,
怕因為意外死亡優先意外險怕因為疾病死亡優先壽險,
兩個都保不反對使得保障達成黃金四角意外險、壽險、醫療險、第三人責任險也不錯,
但我提到了在有限的資源考量之下這一前提之下每個人都有其優先項目,
講個簡單的例子你因為意外住院比較多還是疾病住院比較多?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大一樣對吧?
這都是要考量的地方保險每個人都可以設計出適合自己的保單內容,
有些人連交通工具都沒有都走路做大眾工具上下班,工作壓力大沒時間照顧自己的身體,
研究報告指出生活壓力大;易怒的人在免疫系統還有心血管方面都劣於生活樂觀舒適的人,
這種人的生活模式我就會認為買壽險優於意外險。
而且定期保單最好的優點就是在於每年都可以視情況調整壽險與意外險的保障比例,
每年我都可以檢視目前的生活變化作調整,加保退保都相當自由以及靈活。

回樓下下因為是您父親買的應該有幾年的歷史了,如果只剩幾年就繳清建議還是繳完比較好。
解約的損失是越晚解越大不一定解約就會划算。
漫步股海
Obiwan-Kenobi wrote:
壽險比意外險更值得購買...(恕刪)


沒錯,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定期壽險比起意外險所涵蓋的範圍大的多,也才是真正的保障!!
比起500萬的意外險,我更願意用同樣的錢買200萬的定期壽險
因為一個是出了事家人未必領的到,一個是只要出事一定領的到,兩者相差很多!!
當初父親好像也幫我買了終身手術/醫療壽險+20年期的儲蓄險耶.....

那該怎麼辦? 都退掉 = =?

賠死掉 @@

藍色小章魚 wrote:
不是保這家的,壽險+儲蓄險 一年快6萬
每兩年可領回5萬
20期滿可領回50萬+終身險

不過我上次被轎車的車門k到,腳指縫縫了好幾針,保險賠不到1000塊
比我那個月中1000元發票還少



自己都說自己保的是 壽險+儲蓄險
發生意外還要保險公司賠不是說不過去嗎?

再者,意外險大多是實支實付,如果沒有很嚴重通常也賠不了多少....

最重要的是 要清楚知道自己保什麼,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跑吧!

Obiwan-Kenobi wrote:
如果有理,這位大大,...(恕刪)


兩位都說得有理

意外與定期壽險都重要
要買得起,繳得起,才是好保險

不過定期險,我比較偏向自然費率,而不是平準費率,
不過我會用1年期,6年期,10年期,20年期去搭配出,未來規劃20年的保額,因為生子,買房,到繳清房貸,換大屋,兒女獨立,保額需求會隨時間可能遞減或遞增,也因此全部都投保20年期,彈性變低,
如果可以,以1年1約保證續保的定期壽險,其實也可
不過為了平衡每年保費支出,我會這樣搭不同年期定期險

我考慮過定期壽險保額能拉到我需要的責任額
不過,因為保費確實貴,所以當然必須考量意外險
定期壽險保障範圍比意外大,這是肯定的
但相對的,30歲年齡,1~4級來比,同樣保額,定期壽險保費也確是比較高
所以,我買600萬定期壽險,+1000萬意外險
如果全部都用定期壽險做到1600萬保額,保費太高,對我來說負擔太重,但我又需要1600萬保額
另外意外險,其實在年紀大,優點更顯注
意外不分年齡,所以計算保費的方式是以職業等級
定期壽險與年齡有關,所以年齡越高保費越高


Obiwan-Kenobi wrote:
我在第3頁講的故事,...(恕刪)


我覺得乙也沒錯
難道郭台銘,王永慶需要定期醫療,或定期壽險
只有需要轉嫁風險,得到保障的人才需要保險
能繳得起保費的保險才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一個月賺不到多少,要他買終身醫療一堆,保額低,保障低,保費高,對他來說,最大的險就是萬一繳不起保費,等於沒用
定期險確實保費低保障高
陳情人莊先生:「根本是詐騙集團啊,真的是詐騙集團啊。」
這句話超經典
樓上兩位大大都對拉
根據小弟多年來規劃超過一百位定期壽險+意外險來說

應該是先計算出到底現在的責任風險有多少
然後從壽險為主 意外險為輔去加總買到你應該有的保障
這中間還要加上預算來作總體考量
20~35左右 偏好意外險比較高
35後反之

這是小弟的心得!!

我覺得兩位大大很讚了拉
比起一堆用鍵盤買保險的
你門已經很棒 懂得規劃自己人生 規避未知風險

剛才在“現代保險”雜誌看到的,這張保單還是高預定利率的,

保戶應該還是有賺,但沒有拿到預期的分紅,非常不爽~~~~~~~


----------------------------------------------------------------------------

分紅保單 不保證配息


據報載,一名莊姓男子民國80年購買了一張分紅保單,原本以為在20年繳費期滿後可領回保單紅利41萬元,最後卻只領到1萬3千多元,憤而向市議員陳情。
 

在91年財政部公布「壽險業銷售分紅及不分紅壽險保單應遵守原則」之前,壽險保單是採強制分紅,業者必須依台灣銀行、第一銀行、合作金庫及中央信託局四家行庫,每月初牌告的二年定儲利率的平均值與計算保費的預定利率的差額計算分紅。在91年之後,則採自由分紅方式,由各家公司自行決定銷售分紅與不分紅保單,並自行宣告分紅保單的分紅利率。
 

而本案屬強制分紅時代的保單,保戶投保當時市場利率雖高達9.75%,但之後市場利率就一直滑落,由於市場利率長期走低,導致保單預定利率早已遠高於四大行庫二年定儲利率,自然無紅可分,但保戶期待投保當時「預期」的紅利落空,引起雙方爭議不難理解。

 
朝陽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蘇文斌指出,即使是自由分紅保單也並非固定配息,消費者應詳加注意。
 

蘇文斌指出,大部分分紅保單的紅利分配時間點都在保單週年日,保戶可選擇將紅利直接以現金給付、用來抵繳保費、購買增額繳清保險或儲存生息等4種分紅方式。
 

蘇文斌表示,分紅保單雖然可參與保險公司營業所得的盈餘分配,但並非保證每年都有紅利可領,業務員應仔細解說,以免造成保戶誤解。
 

蘇文斌提醒,消費者在選擇分紅保單時,應注意是否有分紅方式選擇權,若選擇儲存生息的分配方式,則要留意利息計算方法,以免產生糾紛。

學生在學校參加運動會摔斷腿截肢,
保險公司說,在學校受傷並不一定可以理賠,
還要看看是誰的責任疏失,所以不賠...

學生罹癌住院之後死亡,
申請平安保險理賠,
保險公司把168元退回,
然後說因為他沒有去上學,
所以他不是學生,不賠...

膽囊切除手術,由於醫學發達只要做內視鏡清除處理,並不需要真的開刀,
不過保險公司不願理賠手術津貼,原因是「並未實際開刀手術治療」..

太多的例子,
保險公司用盡各種辦法不想賠,
龐大律師團等著跟你打官司,
保證讓你保,但不保證會賠,
把保險這麼好的觀念抹煞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