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u4922 wrote:
金融股隱藏著無底深...(恕刪)

你投資金融股失利經驗,是選股問題,與金融股無關,如果基本功沒練好,就貿然進入股市,虧損也是必然的結果,我幾十年來,也都是投資金融股,而且種類數量都不少,並沒什麼問題啊.
fostery wrote:
你投資金融股失利經...(恕刪)

20年前投資失利變壁紙,金額不大,純粹當買經驗.

金融股的主要市場只有台灣本島, 沒有世界競爭力,... 老美(兆豐金)搞個洗錢法就能罰個60億, 五月花(永豐金)家族乾坤大挪移把錢入自己口袋, 火紅的辜辜辜(中信金), 聽到判刑入監就裝失智的老馬子(元大金)(全世界都知道他在裝, 台灣的法官都不知道喔), 拿著集團銀行資金在圖利, 還有會因政黨輪替後被清算,以前的國票案(楊瑞仁)(國票金)....除了國票案事件較久遠, 其它上述的事件都是近幾年發生的, 金融股約十幾檔而已, 就有這些事件, 中雷比例非常高, 風險很大, 是高風險僅優於定存1.3%的投資罷了, 相同的報酬要選擇的是低風險, 並且要分散風險, 除非你很有把握或甘願領取低報酬並選擇持有高風險的投資工具.........

獵雷艦詐貸案9銀行踩雷 有缺失金管會將開罰.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莊秀媛表示,獵雷艦聯貸案共同辦理的9家銀行,核貸金額為205億元,目前已經動撥150億元,其中一銀是最大債權銀行有58億元;合庫、華南銀行、台企銀各核貸28億元,是債權次大的銀行;台銀、土銀核貸20億元;彰銀和農業金庫各核貸10億元;中國輸出入銀行也有3億元。.這類的違法超貸詐貸案, 不會停止,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 基本功練好, 碰到這種人為道德問題, 照樣變壁紙, 存股是長時間的....分散風險..投資的(時間, 報酬, 風險)要衡量
本來我也想存金融股,,,,想想算了,,爆雷太多,,,踩不完

0056有淘汰機制,,,不鄉願攤平
yiu4922 wrote:
20年前投資失利變...(恕刪)

你認為金融股不好,風險高,我剛好相反,認為它殖利率高,風險極低,三年來,我從金融股及陸股ETF總共獲利千萬(含股息),你說我怎麼捨得割愛金融股,問題在個人選股及操作,不在金融股本身,光金融股現金股息,每年都至少150W,如果你有懷疑,說一聲我可以把券商已實現盈虧表PO出來。總之,不要因投資金融股失利經歷,而對金融股產生偏見,外資及國內法人都擁有龐大金融股,難道它們都是笨蛋嗎?
fostery wrote:
你認為金融股不好,...(恕刪)

好與不好, 純粹個人看法, 如同股市中各有多.空.

對台灣金融股單純整體分析,陳述利空新聞, 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
存股是好事且長期投資, 利多.利空都必須事先了解,
投資人也應該自己作功課, 去分析了解, 不是人家說什麼好, 就跟著作什麼,
客觀的說, 投資應該要選擇有世界競爭力, 市場不侷限於台灣本島, 是全球化的產業,
且推薦把風險.報酬全部集中於一個只有台灣市場的金融股, 那真的就見人見智了.

存股有些是長期10年以上, 不是這3年內說賺多少來論斷,
時間.報酬.風險, 是投資人必須學會衡量,

如果有人持有大立光,亞光,玉晶光,華晶科,(鏡頭類股) 因為靠著它們, 在2年內大賺上億,
然後推薦大家存股的"報酬"與"風險", 全集中在鏡頭類股, 好或不好?


存股的定義為何? 投資的時間多久? 再分標的..報酬與風險..
以上個人見解...
股票本身無問題,有問題的是選擇它的人
端看如何操作
打破人性弱點 諾貝爾經濟大師教你年賺18%
今周刊
2017年11月1日 下午12:05
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10月9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校園內的露天廣場貴賓區,除了芝加哥大學校長季默(Robert J. Zimmer),還有前印度央行總裁、IMF前首席經濟學家,也是現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院長拉詹(Madhav V. Rajan)等重量級人物。檢視相片
幾分鐘後,一位身著灰色西裝的白人男性緩緩現身,全場觀眾起立掌聲。他,就是剛剛成為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塞勒(Richard H. Thaler)。
傳統經濟理論是以「人類會用理性做出選擇」為基礎,塞勒則是努力證明「人類往往不夠理性」,逐漸架構出一套在過去被視為「異端」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於是,塞勒也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他所提出的諸多理論,都直指一般人在投資理財時極難避免的人性謬誤。
舉例來說,他提出「稟賦效應」,用來解釋「人們會把自己擁有的東西當成寶」,衍生結果就是「明明是爛股票卻高估其價值」;他用「過度自信」解釋投資人會受到之前的獲利經驗影響,而莫名其妙地願意置身於更高風險中;他用「處分效應」說明投資人通常會提早賣出賺錢的股票,而死抱著賠錢股票⋯⋯。
這些造成「賣盈保虧」、「愈攤愈平」、「一路追高」的投資人致命問題根源,在塞勒提出之後,其實也已陸續獲得許多財務經濟學者以實際數據證明,而你可能沒有想到,我們身處的台股市場,正是學者們用來證明投資人謬誤的主要場域之一,台灣投資人,也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更加「失控」!
追高殺低、買股當作買樂透
台股股民普遍存在「過度自信」
「從過去資料來看,台灣的股市散戶,若非把投資當成娛樂,那麼就是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的問題。」巴柏(Brad Barber)對《今周刊》這麼說。檢視相片
他的研究發現,有高達84%的台股投資人,賣掉賺錢股票的速度比賣掉賠錢股票的速度更快,算是標準的「賣盈保虧」,讓自己的資產組合陷入「小賺大賠」的陷阱。
另一個類似的發現是,假設同時持有一檔賺5%的股票與一檔賠5%的股票,那麼,「台灣投資人賣掉賺錢股票的機率,比賣掉賠錢股票的機率高出2倍。」
此外,他還從歷史資料中意外發現台灣投資人的「賭性堅強」,「2002年樂透推出後,台灣股市周轉率減少了22.6%,巧合的是,當時投入樂透的資金流量與股市損失的流量其實差不多。」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許培基曾與交通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葉銀華等人共同研究,發現台灣投資人在股市中實現獲利的交易筆數,是實現損失的2.5倍,比美國投資人的1.5倍更多。但這並非意味台灣投資人「命中率」特高,而是平均而言,我們更傾向把賠錢股票抱在身上,反而把賺錢的股票賣掉,以求落袋為安。
洞悉投資人「不當行為」
塞勒把人性的謬誤變金礦
雖然曾公開宣稱自己「一張股票都沒有」,但塞勒與友人創辦的「富勒與塞勒資產管理公司(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即使規模不大,但旗下兩檔共同基金表現卻相當優異。
根據基金評鑑機構晨星(Morningstar)統計,截至今年十月底為止,由該公司直接管理的基金「富勒與塞勒行為小型股票基金」(Fuller & Thaler Behavioral Small Cap Equity Fund,FTHSX),自2011年以來,平均每年帶來超過18%的報酬,近一年報酬率高達33.81%,近5年平均每年賺進17.31%,均打敗大盤。
如何將行為財務學理論,應用在基金操作策略上?「人們會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他們往往想像自己是更厲害的投資人。」塞勒的回答很簡單,「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預測其他投資人的『不當行為』(Misbehaving)」。「不當行為」正是塞勒在2016年出版的暢銷書書名。
聽起來很抽象?我們找到在塞勒團隊超過六年、負責根據行為財務學建構資產配置的操盤手史杜賓斯(Ed Stubbins)。他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塞勒的學術理論很多,但我們把各種理論歸納成兩個重點: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
什麼是過度反應(over-reaction)?「就是投資人對於負面訊息會有過度誇大的反應。」這個心理現象,一方面造成「投資人不願賣掉已經賠錢股票」、不願接受「認賠」的痛苦感受;而另一種反應,則是「聽到壞消息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有賺就跑」。
在這樣的心態下,使得投資人往往過度解釋負面訊息,包括企業財報不如預期,或是裁員、撤店等短期利空,而為了保有賺錢機會急於出脫持股;這時,就是「塞勒投資學」的切入良機。
利用「錨定效果」
別人受制於經驗 正可掌握起飛行情
另外,「錨定效果」(Anchoring Effect)就是投資人會把個股過去的股價高低點設定為這檔股票的合理價格,加上「相信自己過去經驗」的「過度自信」心態,很容易的,就對這檔個股缺乏更多想像力,即使聽到利多消息,也不願意客觀解讀。
2009年,兩名達美樂(Domino’s Pizza)員工在製作披薩的過程中,以不衛生的方式惡搞食材,還拍下影片上傳影音網站,「達美樂」股價慘跌之後變成一攤死水。
「人們往往以他們的既有偏見作為評價公司價值的參考點,而且堅持己見。」達美樂當時正面臨這樣的困境,儘管企業高層很快著手改革,全面更換菜單與食材,改變外送運送模式,「但沒有人相信他們。」
「我們在2011年,以每股27美元買進,之後他們的獲利不斷改善,在2016年我們以112元賣出。」
雖然史杜賓斯強調,這樣的選股策略,與過去他在其他基金公司的方法有著明顯差距,不過,無論是從「風險趨避」、「處分效應」抓住錯殺轉機股,或者是用「錨定效果」、「過度自信」找到冷門潛力股,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股神巴菲特說的那句「當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這堂來自諾貝爾經濟學大師的實戰投資課,你學會了嗎?
本文為精采摘要,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089期)。
投資股票的不敗九字訣!
2017年10月27日 GMT+8上午10:49
作者:陳重銘

投資股票,大家都很害怕遇到風險,我們可以百分之百的迴避掉賠錢的風險嗎?其實風險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吃飯會咬到舌頭,走路會被狗追,騎車會跌倒,可以完全避免嗎?相同地,我們也會買到錯誤的股票,或是在錯誤的價錢買進跟賣出,這些通通都避免不了。
我還沒有看過哪一位高手不曾買錯股票、不曾賠過錢的。買單一個股可能會賠錢,那麼打團體戰呢?如果買進5支股票,其中有2支賠錢但是有3支在賺錢,平均起來不就是賺錢了?同樣地,如果股票買貴了,只要每年靠股利持續降低成本,並在低點時勇敢加碼買進,只要等到行情反轉一樣會賺錢。所以,買錯股票其實不是重點,因為你一定會犯錯,重點在於建立一個完善的策略來幫你賺錢。要知道,沒有穩賺不賠的股票,但是我們可以建立穩賺不賠的投資策略。
我在《6年存到300張股票》書中,提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不敗的九字訣;在我2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就是靠著這個心法一步步的幫自己累積財富:
1.高築牆:
股票投資首先要有穩固的城牆,才可以抵擋股災等意外災難。除了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之外,優先買進獲利穩定的績優龍頭公司,或是有穩固租金的房地產。將來就算碰上股災的侵襲,一樣有薪資、股利跟房租等收入,不僅足以安度股災,還有資金可以逢低加碼,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2.廣積糧:
上述的「高築牆」就是努力幫自己累積好的資產,收取股利與租金這些穩定的現金流,然後就可以持續買進更多的資產,再繼續創造出更多的現金流。我在2009年金融海嘯後,用6年時間幫自己累積了300張中信金的股票,最近幾年又靠著中信金的股利持續買進第一金(2892)與台新金(2887)。對我而言,股票投資就是不斷地執行「高築牆」跟「廣積糧」這2個策略。
3.緩稱王:
在股市中,「貪」的下場絕對就是「貧」。可是很多人忍耐不了長期投資的寂寞,也急於成功,想要在年紀輕輕就買車、買房,然後環遊世界,最後就是採取不正確的投資方式。我常常在電台的廣播中,聽到一些投顧老師不斷地吹噓他上次推薦的某某股票已經漲了50%、100%。請問你,如果老師真的知道哪支股票將來會漲一倍,他自己偷偷賺就好了,幹嘛要推薦給你然後只賺你一點點的會員費呢?他會這麼好心嗎?很多的會員最後都成為幫投顧老師抬轎或是倒貨的工具。2016年最大的股市地雷當屬樂陞(3662)案無疑,樂陞科技董事長許金龍被控炒股、不法獲利40億,股價從115.5 元一路跌到 9.86 元,跌幅高達 91.46%,最後股票下櫃,2萬多名股東的股票成為壁紙。再來看看喧騰一時的浩鼎(4174)案,股價在2015年底最高來到755元,但是2016年2月解盲失敗後,股價一路盤跌,最低來到145.5元(2017/10/20),跌幅超過8成,投資人真的是欲哭無淚。
請記住,好公司的股票是「資產」,可以提供穩定的股利現金流,只要持續不斷的用股利買進好股票,股票資產也會越來越大,股利也會越來越多。總有一天,股利會超過你的薪資收入,你就從此達到財務自由,可以開除老闆,自自由由的享受人生。投資股票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高築牆」跟「廣積糧」。最後的重點就是「戒貪」,上面舉了樂陞跟浩鼎兩個例子,投資人不是股票變壁紙、就是損失掉80%。我常常說投資股票沒有暴利,所以一定要「戒貪」,只要堅持投資你就一定會成功。

近20年 存股(金融股) 價值 歸零的
1.台東企銀
2.花蓮企銀
3.高雄企銀
4.中興銀行
5.慶豐銀行
6.中華銀行
7.中聯信託

莫小華 wrote:
股票本身無問題,有問題的是選擇它的人
端看如何操作



從另一角度看:
有問題的股票為何還要選擇他?
是不是該檢討自己。

morganlin先生提供2篇很有見解的文章,值得慢慢回味。
股票要賺錢其實跟個性有很大關聯性,另外經驗,邏輯觀念,知識等都可學習,唯有個性最難改變。
個性左右操作,因此我們應多參考贏家的心路歷程,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股市心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