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work01 wrote:
本不想再提停損這個區塊,就再破例一次。...(恕刪)

『停損』很重要,是的停損很重要。
它有如車子的剎車。是必要配備。
有長期開車經驗的人,都知道,不要常常踩剎車。最好是保持距離才能備而不用。
常踩剎車,不只減慢速度,增加不舒服感,還很耗油。
陽明山仰德大道常出車禍,最後調查的結果,多數是因為剎車皮過熱。就是下坡時太過於頻繁踩剎車的結果。

很多人對停損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根本沒有經過長期實務測試的概念。
不過我測試過。長期比較各種比例的「停損」(多數人說的停損) 和其他類型的「出場」。
結果只要那陣子每一筆都執行停損,我的獲利就會減半,甚至變成虧損。

跟01上的大多數人談『不停損』,絕對違背大家之前所深植心中的關念,很難令人接受。不過並不是叫人不要出場,而是要用另一種態度出場。
不是因為輸了多少才出場,也不是怕了才出場。出場是另有方法的,留在最後再說。

停損有「程式自動」或「手動」兩種。
「程式自動」掛停損單,大概是操盤手最最歡迎的,所有掛單都被看得清清楚楚。要賺這個停損價差,太容易了。有如你先出拳在那等,然後對手才出拳。他穩贏,雖然你未必輸,但也要幸運之神恰好站在你這邊。
「手動」掛停損單,恐怕非專職盯盤的很難做到。何況在快市時,根本沒辦法在該停損處出場。只要一次、兩次沒能確實執行,那多數人就亂套了。

有人停損在10%,有人在5%,有人在2%。到底停損設在?%是最好?
有人說只要「停利」大於「停損」就能贏錢了。哈哈.…
如果A設停利100停損60。B設停利100停損50。
那照這原理是不是B比A贏更多。
在零和遊戲哩,B是贏家,A就是輸家。何況C如果設成停利100停損30呢?
最後只有停利100停損0的最贏。所以這個邏輯是不通的。

個人在操作時,大約是贏100賠80。但不是賺100-80=20。
以前我都有70%的勝率,最近差一些(只剩62%左右)。所以是(100*0.7)-(80*0.3)=46。
這個100和80並不是設定的停利和停損。是看線圖的習慣所形成的。大家如果注意看線圖,是不是呈現波浪?是跟著波浪走而自然形成的。
假如我在預估的波浪低點進場,有70%的機率會往有利方向,30%的機率會頓一下之後往不利方向。直到下一次預估的波峰或波谷(時間波),再改變操作。(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但必須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我不是買了就死抱,也是有出場時機,但不是眾口所說的停利或停損。
至於波浪,就看個人資金和能操盤的時間。時間多者可做短線,時間不多者就避開短線。
短線就用30分鐘線,長線就用日線。簡單就好。


我是投機型的。如果是其他操作類型的呢?
[玩基本面]的,好好的選好長線績優股,等待股價較便宜時進場,只有抱牢,沒停損的選項。待業績轉壞才出場。
[玩技術面或籌碼面]的,必然有依據的指標,指標說買就買,指標說賣就賣。只能嚴格執行多空訊號,不算停損。
[玩消息面]的,一般熱線只報進少報出,所以只該漲不該跌,只要跌了就不該留戀,要馬上賣出,嚴格說也不同於眾口所說的停損。

如果進場點不對,出場點也沒把握,只想靠停損賺錢。就應了一句成語"緣木求魚"。
投機型要充實看線圖能力;
穩健型要好好研究報表,但要避開陷阱;
技術型要強化執行力;
耳順型的就要多聽多聞多攀關係。

祝大家都操作順暢,買了就賺,永遠不需要用到停損。

happywork01 wrote:
『停損』很重要,是...(恕刪)




講得很清晰

happywork01 wrote:
『停損』很重要,是...(恕刪)


又再次受教了 !! 感恩呀!

"有長期開車經驗的人,都知道,不要常常踩剎車。最好是保持距離才能備而不用。
常踩剎車,不只減慢速度,增加不舒服感,還很耗油。
陽明山仰德大道常出車禍,最後調查的結果,多數是因為剎車皮過熱。就是下坡時太過於頻繁踩剎車的結果。"

首段已道出全文精要,且是至今看過最好的比喻呀!!


"結果只要那陣子每一筆都執行停損,我的獲利就會減半,甚至變成虧損。"
"「手動」掛停損單,恐怕非專職盯盤的很難做到。何況在快市時,根本沒辦法在該停損處出場。只要一次、兩次沒能確實執行,那多數人就亂套了。"
"假如我在預估的波浪低點進場,有70%的機率會往有利方向,30%的機率會頓一下之後往不利方向。直到下一次預估的波峰或波谷(時間波),再改變操作。(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但必須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
"如果進場點不對,出場點也沒把握,只想靠停損賺錢。就應了一句成語"緣木求魚"。
投機型要充實看線圖能力;"

以上幾段尚需仔細反覆思考才是!!


提到剎車。輕鬆說個有趣的故事。
約32年前,從小隨父母旅居日本的大妹結婚後要帶小孩回來台灣看我。
15年不見了,我急於去機場接她。

去濱江車廠把剎車皮更新後就開上高速公路。
到了高公局就發覺剎車不對勁,師傅可能間隙留太小而讓剎車皮發熱,不太煞得住。
但是怕妹妹人生地不熟。雖然心裡很怕,卻不顧危險的執意開到桃園機場接人(請勿學)。
以前高速公路中午車比較少,也沒最低速限,所以我都用低於60開。而且離前車遠遠的。
就這樣去機場接了人還回到台北。
中途就盡量不踩剎車,下坡不得已時就用引擎制煞。
所以我可能是史上第一位沒剎車還開到桃園機場又回到台北的人。真的不可以學。


最近摩台指連續日線圖--時間波:



有看出甚麼嗎?
其一,波浪上下幅度其實沒差很多,所以為何在下每次輸和贏會很接近。當輸和贏很接近時,當然勝率就很重要。
雖然有人輸8只贏2還能贏錢,那當然是高手。但也不須去否認他人的高勝率。因為既然要談勝率,基本上就必須每次贏的還是>=輸的,這樣才有意義。

其二,看線圖用時間間隔去操作,當然不會很準。但在下求的不是100%,求的只要>50%(通常有60~70%)。
圈圈是實際的高低點,畫黃線的是可能的預估進出場點,隨著經驗也會有微調。即便看相同的指標,經驗越豐富的當然勝率也越高。

'----------------------------------
恬適生活 wrote:
"最近大局雖然有些無力,但方向依然沒改變。再靜觀一兩個月吧。"
疑...倒出乎我的預期...還以為大大會有所準備了...(恕刪)

恬適大大 看出甚麼了嗎?
依圖來看,中線下一個適合空的高點會落在1個多月後的位置。適合多的在半個月後。
happywork01 wrote:
『停損』很重要,是的...(恕刪)

happywork01 wrote:
提到剎車。輕鬆說個有...(恕刪)

謝謝開心大分享
一貫的中肯
很棒的比喻


happywork01 wrote:
假如我在預估的波浪低點進場,有70%的機率會往有利方向,30%的機率會頓一下之後往不利方向。直到下一次預估的波峰或波谷(時間波),再改變操作。(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但必須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
happywork01 wrote:
其一,波浪上下幅度其實沒差很多,所以為何在下每次輸和贏會很接近。當輸和贏很接近時,當然勝率就很重要。
雖然有人輸8只贏2還能贏錢,那當然是高手。但也不須去否認他人的高勝率。因為既然要談勝率,基本上就必須每次贏的還是>=輸的,這樣才有意義。
其二,看線圖用時間間隔去操作,當然不會很準。但在下求的不是100%,求的只要>50%(通常有60~70%)。
圈圈是實際的高低點,畫黃線的是可能的預估進出場點,隨著經驗也會有微調。即便看相同的指標,經驗越豐富的當然勝率也越高。
happywork01 wrote:
投機型要充實看線圖能力;
穩健型要好好研究報表,但要避開陷阱;
技術型要強化執行力;

happywork01 wrote:
『停損』很重要,是的停損很重要。

很多人對停損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根本沒有經過長期實務測試的概念。

並不是叫人不要出場,而是要用另一種態度出場。

停損有「程式自動」或「手動」兩種

是看線圖的習慣所形成的。大家如果注意看線圖,是不是呈現波浪?是跟著波浪走而自然形成的。

假如我在預估的波浪低點進場,有70%的機率會往有利方向,30%的機率會頓一下之後往不利方向。直到下一次預估的波峰或波谷(時間波),再改變操作。
(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但必須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

波浪,就看個人資金和能操盤的時間。時間多者可做短線,時間不多者就避開短線。

如果進場點不對,出場點也沒把握,只想靠停損賺錢。就應了一句成語"緣木求魚"。



反覆思讀前輩的無私提點,收益良多,
末學即當信受,不生疑惑。

晚輩背景理工,想努力翻轉自家環境,
大三旁聽商院,至今11年都步步為營,
竭盡心力反覆驗證和反省自己的條件和結果,
在下資質愚鈍,所以進步緩慢,
目前不敢奢望快速致富,只力求避免巨大虧損,股市生命長壽。

在下投資規模僅60萬(考量過生活),目前總績效平庸(虧9%),
未有小成前,絕不再投錢,
前階段,不知如何出場,總是進後則虧,或賺抱成虧。
現階段,看著線圖,不知何去何從,心感無力,是否靠"停損"可解。
下階段多看波浪,培養盤感,先預想買點位置,朝不利方向,設立該股可容損範圍,朝有利方向,設立該股性出場法則(均線,乖離過大等)。
下下階段,上階段實行後的檢討,也看能否培養出下段波的感覺。
以上是末學目前想嘗試的功課。

這條路極為孤獨,末學羨慕前輩周遭晚輩,有幸能常得您提點,
末學不求能成為版上諸多如您般的前輩們,
只要自己能有所進步,就已滿意。

將來晚輩投資股市、或與妻能有幸買房,將再回頭反覆思讀您的相關文章
感謝前輩無私教導,提點所有後輩。

末學所知匱乏,僅能以此小文,來回饋前輩的無私付出,還請見諒。

祝前輩 身體康健,所求皆從

happywork01 wrote:
提到剎車。輕鬆說個...(恕刪)


果然,依過往與 happy 大請教經驗...又是"波"...
真的非常感謝 happy 大大再次花時間截圖/說明/提點!
(不過...這區間也呆太久了吧.....)

雖然個人比較喜歡"視覺上的波",
但這與 $ 有關的"波"不好好學習與其相處還真是不行咧!

"其一,波浪上下幅度其實沒差很多,所以為何在下每次輸和贏會很接近。當輸和贏很接近時,當然勝率就很重要。"
這點需向 happy 大確認一下,你指的就一般俗稱的"風險報酬比"為 1:1 嗎?
(記得過往你的貼圖是如此沒錯)

P.S "所以我可能是史上第一位沒剎車還開到桃園機場又回到台北的人。真的不可以學。"

這個小故事,應又是另一種暗喻吧! 還是我又走火入魔了 ?!
恬適生活 wrote:
你指的就一般俗稱的"風險報酬比"為 1:1 嗎?
(記得過往你的貼圖是如此沒錯)...(恕刪)

那個小故事真的是小故事而已。
反倒是 恬適大大 又給在下出題目了。

在下這次又談"波"了嗎? 哈哈!看來 恬適大大 有些失望。
雖然還有其他研判條件,不過還是多少有些"波"的影子。
"波"是最基本的,所以還是先搞懂"波",但是我這次有說得更清楚了喔。

海嘯不是把水從日本送到美國西岸,只是把能量用波型送過去而已。
聲波可以滅火。雷射波可以打穿鋼板。
好聽的音樂就是呈現與人互動的波形,雜音就是不規則的波。

研究基本面也要懂波,企業的成長、成熟、衰老也是有其週期波。
研究技術面或籌碼面更是多數以波型呈現。

有的地可種玉米也可種大豆。玉米價高時大家棄大豆,搶著重玉米;那下一季就變成玉米過量,換大豆價高。這是互呈反向波。
錢塘大潮之所以威力那麼猛,就是加成波。好幾個反彈波在同一點累積而造成。

所以說,要好好研究波。
包括 恬適大大 最喜歡的立體波,也是動可傾國傾城,威力無比。

'--------------------------------------

現在稱做"風險報酬比"嗎? 記得統計學上說的是"期望值"。
期望值是把風險與報酬各自乘上機率。
如果把機率拿掉,只談風險報酬比好像不太完全。

樂透是"低風險高報酬",但期望值只有0.7,還得課稅。還有些人中了頭獎一高興就一口氣捐了一半做公益。
所以總體上來說樂透還真的是「做公益」的行為。算不上投資,也非投機。
選擇權賣方是"高風險低報酬"。有些人看賣方經常贏錢,也做個小夢,學學看。不幸遇到2月7日的地震。

在下30年前,曾拿出50萬去賭通常可以贏5%左右,但是還是有機率會輸掉所有賭注的遊戲。
可能有1%的機率會全輸光。14%的機率會輸掉1~30%。但是有85%的機率是平均可以贏得賭注的5%。
換算成 恬適大大 問的"風險報酬比"。大約就是「風險100報酬15」。
再換算成期望值的話。就是(-100*0.01)+(-50*0.02)....+(5*0.4)+(10*0.2)+(15*0.1)=3(每次平均期望值為1.03)
初期是全押,後來隨著資金雄厚才分成數堆分散風險。
一陣子之後,這50萬滾出數千萬,後面加入的人一大堆,而我自己占比相對變得很小(我也沒抽傭),所以就不玩了。

科斯托蘭尼說:「沒錢的人可以投機」。指的是可以"低風險高報酬"。算是機率很低的夢。
還說:「有些錢的人不要投機」。指的就是沒必要"低風險高報酬",更不要"高風險低報酬"。既然衣食無缺了何必自尋麻煩。
最後說:「非常有錢人可以投機」。指的就是"高風險低報酬"。保險業和銀行放款就是如此賺到錢的。

第三類和第一類明顯不同。最後的贏家通常就是這第三類。
雖然非常少數陰溝翻船的不是沒有,但是通常都是因為做了"無限責任"的投注。
我舉的以前的那個例子,是有限責任,不會讓災害擴大。這次2月7號的選擇權事件,當下停損價也出不掉,事後也還有無限責任要清償。


這幾年我心臟漸漸不夠力,所以就只玩玩「報酬>=風險」 的遊戲就好。如此只要注意勝率是否高於50%就能有獲利。簡單明瞭。
happy 大, 我覺得您在分析風險高低與報酬高低上很清楚, 但小弟很
好奇一件事... 您談到 32 年前的事, 那估計您那時挺年輕的, 您那
時對於風險的理解與體會跟現在一樣嗎?

您談到:
雖然心裡很怕,卻不顧危險的執意開到桃園機場接人

為什麼, 您當下不知道萬一出事, 很可能風險是大到您跟家人都承受不
了的嗎? (還是其實您承受得住?)

以及:
中途就盡量不踩剎車,下坡不得已時就用引擎制煞。

這想必是接到令妹了, 令妹也是坐您那煞車怪怪的車子一起回去? 您
當時對風險的考量是什麼呢?

這事雖不直接跟投資風險扯上, 但小弟一向覺得個性跟投資行為有很大
的關係... 如果今日再有一樣的情境, 加上了 32 年的人生經驗, 您
現在跟年輕時的做法會不同嗎?

happywork01 wrote:
那個小故事真的是小...(恕刪)


"所以說,要好好研究波。
包括 恬適大大 最喜歡的立體波,也是動可傾國傾城,威力無比。"

呵呵...每次看到 happy 大的文章,就顯現個人所知的渺小,學無止境呀!
(立體波,當然是欣賞即可,如毫無興趣那可就糟了)

"研究基本面也要懂波,企業的成長、成熟、衰老也是有其週期波。
研究技術面或籌碼面更是多數以波型呈現。"

完全贊同! 拉高視野,拉長時間的確是如此,在過往股市名人老手所述中,
之所以能長遠佈局,也是洞悉此道,配合形態學因而獲利豐收咧!
(當然非如我之小輩可仿效,光資金與心理面就差了好幾大截)

"現在稱做"風險報酬比"嗎? 記得統計學上說的是"期望值""

由於非專科or此行業出身,故"風險報酬比"也只是"看"來的,
並未深入研究,如以台指來看,直覺是常看到的操作時 停損點數:獲利點數 = 1:1
(記錯了happy大之前的貼圖數字,真是糗大了)

"統計學上說的是"期望值"。期望值是把風險與報酬各自乘上機率。"
"大約就是「風險100報酬15」。
再換算成期望值的話。就是(-100*0.01)+(-50*0.02)....+(5*0.4)+(10*0.2)+(15*0.1)=3(每次平均期望值為1.03)"
"「非常有錢人可以投機」。指的就是"高風險低報酬"。保險業和銀行放款就是如此賺到錢的。
第三類和第一類明顯不同。最後的贏家通常就是這第三類。"

"期望值",記得過往你也說明過,不才的我又忘光了(真是選錯科系了)...hahahah
倒是所述,最後的贏家通常就是這第三類"高風險低報酬",與我的認知應是"低風險"(有抵押品)完全不同咧!!

"這幾年我心臟漸漸不夠力,所以就只玩玩「報酬>=風險」 的遊戲就好。如此只要注意勝率是否高於50%就能有獲利。簡單明瞭。"
呵呵...簡單就是美! 話雖如此,但要達成如 Happy 大一樣可不簡單呀!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