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年薪40萬,50萬,60萬,也許到退休的前一刻年薪都沒有破100萬,以這樣存錢的速度,加上投資指數,我想最終也不會有什麼資產的,也許最終連一間房子都買不起,一輩子窮忙,如果你想要買一間房子,房貸利率1.5~2%,房貸揹個20~30年,也別想有機會再去投資啥指數了,也別想累積啥資產了,指數的投資法,是很簡單沒有錯,但一輩子還是窮人,還是有錢人的奴隸,非常的時期要有非常的手段,窮人就必需要比別人更努力,窮人做投數型投資,乾脆也別投資了,不會有什麼效果的,一輩子還是窮。
當然,我強調,指數型投資必勝,但窮人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得到平均有得到和沒得到是一樣的~
現實的生活中,一般人沒有富爸爸的資助,年紀30可以存到100萬就很偷了笑了,年紀40存得到600萬就很偷笑了(存錢,住家裡,沒結緍,沒有小孩,沒有買車子,沒有買房子,不用養父母),如果年紀30投入指數型投資,年紀40後翻了三倍,來到300萬,加上算的500萬,這500萬牙31~40之間投入,運氣也很好,所以40時有1000萬資產,非常理想的事,但因為是指數型投資,不知道社會的陷阱在那,社會怎麼運作的,也許在32結了緍,35生了小孩,38買了房子貸了款,所以在32時100萬翻到120萬時就把錢拿去結緍,拍緍妙,蜜月旅行,花到剩40萬,年紀35時存到200萬,這時生了小孩,要用錢,也不可能投資太多錢在股市,到了38時小孩長大了,需要大一點的空間,所以貸了20~30年買房子,拿了300萬付了頭期款,從此後後就是負債人生,這和我提倡的你要了解這個社會運行,透過了解有錢人的陷阱,你就會了解有一些事不該做,也不能做,進而累積資產,我個人覺得指數型投資還是適合有錢人,有較大資產的人,一般小資族,還是得透過基本面去了解公司,透過 經濟了解社會的運作,在學基本面時可以學到一些理財的技巧,畢竟公司就是一間大的機構,需要去管理人,資產,負債,投資等。
sgxm3大大↓
"每個人在各行各業付出勞力,帶動文明發展(提供生產力/或提高效率),不要看輕工作這件事(對人類世界也是很重要的存在)"
Acer_kewei誤解sgxm3的文字真意。
至於Acer_kewei大大想表達內容,有點複雜(要有對工業革命、民主、資本主義/經濟/貨幣歷史發展的不少知識背景才能懂)↓
"現在不是那個古時候以勞力獲取金錢/金子銀子的公平年代,現在的紙鈔/貨幣不等於金錢/金子銀子"
"現代是一些聰明人用財經知識方法,欺負憨厚工作老實人,憨厚工作老實人要花時間了解財經知識才能知道是怎麼被欺負"
至於cccccc0125大大指的是↓
"聰明人用財經知識方法(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沒有提供生產力或提高效率),卻也憑空變出工作(也養活一些人)"
"現代人的人生選擇權=工作是自己自願/不是被生活所逼,被生活所逼的工作=沒有人生選擇權"
sgxm3認為Acer_kewei把現代世界認為太極端。
而Acer_kewei想傳達的想法,憨厚工作老實人(無工業革命、民主、資本主義/經濟/貨幣歷史發展知識背景)是無法理解
個人想法:
對台灣(開發中/接近已開發)而言,我們沒有被奴役太嚴重。
但在未開發/第三世界/弱勢組群的經濟殖民,Acer_kewei的說法不算太極端。
也是比爾蓋茲和巴菲特會努力投入慈善公益的原因。
我都認為0050是垃圾
如果去翻國外的財經報紙 後面的世界股市
台灣就TSMC跟鴻海而已 沒了 我不曉得這樣買0050有什麼意義
不過一大堆股票能創造這麼高的股東利潤跟價差利潤
只是因為中國降低了它們的製造成本 又提供了更高的消費力
這終究會有飽和的一天
好日子要變少了
中國勞工仍然比較可靠 即使貴很多了 但是如果中國勞工沒獨到之處
南美 東南亞 東歐 印度很早就敞開大門歡迎了 為何不去那邊
這問題不是像一些人想的這麼簡單 什麼要撤就可以撤
也不是像一些人說的什麼錢無法從中國匯出來 有一部分可能是 但
有更多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反正
確定的是全世界消費力會越來越強 找個去哪代工都可以的公司
可能因為技術含量很低的關係 很難做錯 或者良率低影響不到很大
或它一定要MIJ MIF MIS才能有價值的
品牌價值又一流 那些新興國家年輕人有點錢一定會追求什麼
美國時尚 日本時尚 法國時尚
甚至是中國時尚 這也有可能
台灣早期也一窩蜂追求過美國時尚 他們只是重蹈我們的覆轍而已
當然我不反對這種事情到今年甚至未來還是很多
所以我堅信這種公司肯定是可以放到死都找不到好機會可以賣的
這種公司應該還是能創造很大的效益
有些企業可能未來會被成本壓到喘不過氣 即使世界消費量逐漸增強
可不代表他們能創造給股東的效益會變高 可能
跟現在差不多而已
要是看到這些公司營運仍有成長 但成長不多的話
應該要懷疑只是通膨造成的錯覺而已 很難造成自身購買力增加
除非自己靠一些投機的手段 否則 難喔 以後匯損跟通膨雙雙逐漸嚴重
這些撤不了的公司可能頭也很痛吧
我到後來真的覺得比起財報什麼 那當然一定要注意
但更應該了解該公司品牌價值發展到什麼程度
有件事情曾令我很震驚 照理說
麥當勞跟健身 愛好健康的人是互相抵觸的
結果麥當勞自己沒去想怎麼拉攏到這方面的客人
反倒是健身跟愛好健康的人有不少自動自發地跑去研究說
要怎麼吃麥當勞比較健康
但是他們並不會對路上的什麼頂呱呱 鹽酥雞有類似的想法
SpectreXSpec wrote:
會不會未來的地球我們看到的股價上漲大部分只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假象而已
實際上並沒有讓我們的購買力增加 頂多維持而已 甚至維持也開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換言之
不買股票一定會死 定存絕對死很慘 說到這個 現在的確死很慘了..(恕刪)
我也有點這樣的感覺
通膨就是維持股市長期走揚的原因之一
股票有部分可以說是實質資產, 雖說沒有房地產這麼實質
但是其產業每年獲利的部分, 或許可以稍加彌補
結果就是 股票應該是具有抵抗通膨的能力 值得長期持有
SpectreXSpec wrote:
我都認為0050是垃圾
如果去翻國外的財經報紙 後面的世界股市
台灣就TSMC跟鴻海而已 沒了 我不曉得這樣買0050有什麼意義...(恕刪)
我也不敢買0050, 因為前幾家的占比實在太大, 光是台積一家就佔了1/4...?
我只敢買 S&P500 ETF 這種的 感覺有分散到風險
劍神路亞 wrote: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靠出書撈了許多錢
取笑只會努力工作不懂用錢賺錢的傻瓜窮爸爸
結果自己也嘗到苦果...(恕刪)
其實富爸爸並沒有破產 只是他旗下的一家公司破產
而且不是他付不出錢破產 是因為他不想付這個錢....
說到底 其實就是他在書中曾經說過的
開公司的好處 除了賺錢 抵稅 還能有保護的作用
他只是把 子公司 放給他倒 老本依舊在
-------------------------------------------
這版幾個大大的文 都寫得很好
其實賺錢的路百百條 股市也一樣
能賺到錢的 就是好方法
自己用的順 能賺錢最重要
>>>當然,我強調,指數型投資必勝
沒有必勝 只是賺錢機會比較大 也有可能會虧
如果按學術上風險的定義 風險高是指波動大
持有股票越久 其實價格波動範圍會越大 ==> 風險越大
所以 一般人講長期持有股票會減低風險是有疑慮的 (投資股市是跟風險忍受度有關)
長期持有股票是報酬率波動範圍會變小 (1年報酬率波動 > 10年報酬率波動)
(所以巴菲特講持有SP500 30年 <== 因為歷史上沒有美股30年報酬率是負的)
然後 股市裡有幾千支股票 如何選可以拿到報酬率波動範圍內的平均值?
這個有數學解釋(非遍歷性 Non-Ergodicity 100人每人賭一次 跟 同一人賭100次是不一樣的)
結論: 其實 指數型投資恰好是給小資族一個可能解
(John Bogle, Thank you)
Acer_kewei wrote:
在一個本身就不公平的社會中要談公平,這是不切實際的,你的指數型投資也是一種變相的壓榨窮人的工具,所謂的壓榨定義很簡單,就是你沒有付出你該付出的勞力而得到勞力扺用券,這對別人就是壓榨,所以看似很高尚的情操其實也是壓榨工具之一,你要真正的公平,其實就是你賺到錢後馬上花掉或放在活存,每年被通澎吃掉1.3~2%,你付出的勞力回收率變少了,這時你就是被壓榨的對象之一。
這個... 已經到了道德層次...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工作和投資都很重要,工作不好,投資也不行的人,當然也只能靠指數投資...(恕刪)
其實這是資源配置問題。
有些人不願意或者無法在工作上得到成就、和與之帶來的報酬,那麼他把資源配置在投資理財,這是可以理解的(投資理財的門檻非常低,只要有能力進行交易,大家都是投資理財的合格選手)。雖然這條路容易走,但改變不了80/20的結局。
另外一群人不選擇逃避工作,相信在事業上打拚終究會得到應有的報酬,會進行被動投資、選擇指數化的工具。因為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機會,投資理財方面又可以贏過80%的主動投資人。但這條路不好走,能堅持走完的更是稀有。
A大不用去擔心被動投資帶來的影響,反正你都是那20%。倒是金融業者要擔心了,若進行被動投資的人一多,會先傷害到相關金融業者的利益。
ps.指數化投資追求貼近大盤的績效,所以對於費用是斤斤計較的,多數金融業者並不樂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