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扼殺創意的元凶?

pigstand wrote:
X大,你是靠著真才實(恕刪)

最近也在幻想股市能否多賺點
2021 全力VT
xpotter wrote:
最近也在幻想股市能否...(恕刪)

我也會做白日夢啊,例如跟某主播...
不過我們還分的清楚幻想與現實的距離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本篇在談台積電

怎麼扯到政治了

對政治有興趣麻煩去政治版談可以嗎?

不然後面就歪樓了⋯



一點也沒有歪樓,先生有所不知,且讓敝人幫您準備些很有價值的討論材料供您觀賞。

晶圓代工—扼殺創意的元凶?
這個討論本身就牽涉到政治,台灣要發展積體電路製造 - IC 鑄造,不就是當年國民黨政府大力提倡的嗎?


難道您忽略這個產業的發展歷史嗎?

觀賞一下中華科技史學會的文章連結,如何?

http://www.sciencehistory.url.tw/?p=471
誰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張之傑


考試院院長提名事件,使得前交大校長張俊彥成為新聞人物。6月20日,《自由時報》刊出一則特稿,標題:「張俊彥/半導體之父/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其他媒體輾轉傳抄,都說張是台灣半導體之父。連總統府的聲明也說:「張俊彥是台灣半導體領域的專家,有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美稱。」張俊彥是台灣半導體之父嗎?他當然不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至今不過三十多年,蓽路藍縷者大多健在,妄稱張俊彥為台灣半導體之父,不知置前賢於何地!


台灣半導體的發展,和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息息相關。1973年,經濟部長孫運璿先生鑑於政府機關缺乏彈性,不易延攬人才,以經濟部所屬聯合工業研究所、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為基礎,成立工研院。同年10月,爆發石油危機,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決定舉債興建十大建設,擴大內需,並以提升產業支應債務。某日,經國先生對秘書長費驊說:「我們在科技發展方面,要找一個具突破性的項目來做,你去研究、研究,這項目愈大愈好。」

費驊出身上海交大土木系,他立即與兩位交大前後期同學共商大計,他們是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潘文淵,和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1974年2月7日晨,費驊、方賢齊、潘文淵與孫運璿等在一家豆漿店共進早餐,潘文淵提出發展積體電路(IC)的構想,為台灣的電子產業樹立方向。

1974年7月6日,潘文淵將「積體電路計劃草案」提交經濟部,當日下午2時孫運璿召開專案會議,傍晚5時就做出結論!為因應這個計劃,9月1日,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發展中心(1979年改稱電子工業研究所)。青年學者、交大電子工程系主任胡定華向潘文淵自薦,成為推動IC產業的實際負責人。


1974年10月26日,孫運璿在美國潘府邀宴海外學人,組成美洲技術顧問團(TAC)七人小組。

( 只摘錄最重要的一段,下面還有文字描述,有興趣的可以點開來看全部的文章內容。)

您看這些描述內容,台灣的積體電路產業發展與起源本身就跟政治脫不了關係。 不是嗎?

此外,當初為何不以國營事業型態組建台積電,聯電等公司,
希望以民營公司,國家支持 ( 當初還特別設立科學園區條例等 ) 的方式為之,
這也是政治考量。

因為如果再以國營公司型態經營,政府佔國家經濟運行比例過高,變成大陸現在所謂的國進民退,在觀感上,也不合適。
技術引進上,可能美方也不允許。


= = = = = = = = = = = = =


敝人前文所舉的這位女博士當年寫過一篇討論我國電視機產業無法外銷的國外的困境的文章。真的有寫過,那是她投稿在中國時報還是聯合報? ( 一下想不起來? 時間太久了。),為大眾所知,一舉成名的文章。
寫作與發表的時間差不多在在一九八零到八三年,已經談到這類問題。

以國家的角度,全局關照的角度來看,
這就是國家的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要如何發展,互相搭配的問題,當然有政治的成分在內。

因此本人舉女博士的文章作為討論案例,是完全正確的。
密切配合開版主題,合於實際現象的。



台大還有一位相當有名氣的教授在一九九零年代以讀者投書的方式在中國時報吧?
大力提倡國家產業要往新的科技產品的路上走,並且要大力挹注資源( 說穿了,就是國家預算撥放對象,要多投入在這些學科與產業,預算分配就是一個政治問題。)
訴求主題是台灣要往新興產業多多發揮。

那位教授提到這類產業對台灣這類後進國家來說,比較沒有傳統的包袱在身,
刻板印象少,容易發揮,先天的競爭對手也少,存在立足點平等的機會,
並且也容易有產業拓展的新天地。

我們再回來看一下這篇文章的標題:

晶圓代工—扼殺創意的元凶?

= = = = = = = = = = = = =

本篇文章的標題放大來看就是我國產業發展的該走什麼方向,
在每一段的作業分工,我國可以勝任那些任務,相對應的就要培育那些人才。

( 有的叫價值鏈什麼的......,不想扯太多管理名詞,就用通俗的字眼,反正有些我也不會。)
人才要經過教育與培訓,教育問題也是一種政治問題,我國的教育部高教司,技職司主辦前開業務。

綜上所述,
晶圓代工是當初政府制定產業政策下大力提倡的產業,
這就是政治引導民間發展的導控行政
積體電路設計或者其他產業的創意人才培育在當時的政府心目中,
是台灣力有未逮的課題。

匆促行文,潦草處請先生見諒。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那一篇文章在當時應該是正確的。
晶圓代工會變成最尖端的科技,也是自然演變的結果,當時並沒有人預料得到。
foundry(晶圓代工) 的成立,應該算 張忠謀的創意吧(還是別人請他回來?不是很確定),他看到了未來,他知道未來會有很多 fabless(無晶圓製造) 公司,需要一個純代工廠foundry 來加工。
當時晶圓代工確實不起眼,甚至連製程都需要向IBM技術轉移。
台積的成立似乎也不是那麼順,要不是 Philips 投入大筆錢當大股東,搞不好成不了公司。

聯電一開始也不是純代工,聯電算是 IDM( 晶圓設計跟製造整合)起家,聯電一開始有自已的產品, 後來才因為現實需要開始分家。
但當時所謂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把國外的ic, 拿來溶解,一層一層照像,從 layout 圖去反推邏輯圖,然後再用組合出來的邏輯電路圖,去layout 自已的ic, 所以當時畢業的學生,從事 ic 設計,實際上是作組圖的美工,抄襲國外的ic 而已。

所以當時的環境,不論ic設計或是ic代工,都沒有創意,只是搞反向工程,跟製造工程而已。
後來 ic 設計工具越來越好,Fabless 越來越多,海外人才流入,設計能力也開始提升,不再 copy.
Fabless 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要,需要更多的ic設計人才。
但Foundry 台積電把人才吸走了,做的又只是用買來的製程代工的工作而已。
所以這篇文章只是反應當時的現實。

Foundry 科技,直到林本堅的創意,開發了浸潤式曝光後,台積開始了起飛的階段。後來製程就變得越來越貴,越來越高科技,到現在已經變成了 矽盾,一種國家最尖端的科技,最先進的防衛力量。

這一切都是自然推演。
現在沒人敢說製造業是創意的元兇了。
製造業變成顯學。
不止是IC  製造是如此,其他領域也有同樣的情況。
Tesla 製造電動車,電池製造技術也變成最關鍵的競爭力之一環了。
一切都是全球化,工業發展自然的演化。
john65537 wrote:

要看CB INSIGHTS最新的統計,
不是自己喊的。

獨角獸公司代表的,更多的是資本市場的泡沫程度,跟創意沒什麼關係。榜上一堆手機送飯,叫車的服務,根本就是跟風,互相抄襲。這能代表創意?
MiPiace wrote:
那一篇文章在當時應該(恕刪)


其實人類用石器作為謀生工具的那一天,就開始跟製造脫不了關係。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xpotter wrote:
原文刊登在交大資工graduate版....

學弟的文章,鞭小力一點好了⋯⋯

這篇我覺得有點矛盾。
有的地方說去台積電沒前途,又說最後有幾千萬退休。
有的地方說不是叫人去創業,卻又說台積電的位置都被卡住了,那請問我是要去哪裡?世界上哪裡有有既能展現創意冒險,又有穩定回報的工作?

1999年,聯發科光碟晶片大賣,Realtek 的網路卡晶片也正在攻城掠地,這些fabless 都做的不錯。而今天這些企業還能活下來,難道不是靠台積電嗎?仔細想想,所以台積電真的是扼殺創意的元兇,還是創意的救贖?

當年被文章說成是小雛菊的design house,今天卻被稱為豬屎屋。一樣是很多工程師爆肝,抱怨連連的工作。做一行怨一行,實屬正常,哈哈。

大部分的人的工作其實都差不多,上面交代做什麼,目標任務完成就是了。只有很少數的工作,能有個人發揮的空間。現在也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年代,單憑兩三個人真的很難搞出什麼大作,公司裡需要很多支援性的工程師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實大部分的人,工作也不是什麼遠大的理想,主要還是錢吧。而畢業以後,去什麼公司做什麼工作最好賺,其實運氣成分蠻大的。
xpotter wrote:
也陸陸續續有人回應,不過是回在交大資工啦........

想看一下當年的回應。
有連結嗎?
還有,不知道作者後來出去做,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道理和夢想?其實人生嘛,沒有太多的後悔就好。還是希望他有成功。
MiPiace wrote:
聯電一開始也不是純代工,聯電算是 IDM( 晶圓設計跟製造整合)起家,聯電一開始有自已的產品, 後來才因為現實需要開始分家。
但當時所謂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把國外的ic, 拿來溶解,一層一層照像,從 layout 圖去反推邏輯圖,然後再用組合出來的邏輯電路圖,去layout 自已的ic, 所以當時畢業的學生,從事 ic 設計,實際上是作組圖的美工,抄襲國外的ic 而已。


當初大M要做光碟機的IC
據說從某國內光碟機廠拿到driver與一些code
U協助逆向工程
才有今天的大M....

光碟機的pick up head台灣也有研發,但就是差日本人太多成不了氣候~

其實台積電的崛起與政府的輔導無關
政府輔導的產業可多
但有變成世界獨強嗎?

半導體製造業有很多種
IDM, 晶圓代工,記憶體,ROM, NOR....
只有台積電成為世界獨強

台積電成功是Morris的遠見與執行力
一步一腳印的發展
其他人不應該去蹭熱度~
DandelionJack wrote:
一點也沒有歪樓,先生(恕刪)


觀點果然有點特別?
怪不得會來討論歪樓問題?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