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han8850 wrote:某次朋友買連動債跟銀...(恕刪) 以前我在研究所上金融創新的課時,教授說他的碩士班學生畢業都去銀行上班專門在設計商品因為絕對不能讓銀行損失,所以他的學生不放心,設計出來的商品都還會先拿給教授過目,一定要把風險完全轉嫁出去有些商品內行來看也沒那麼複雜,問題是必要資訊故意寫的不清不楚文件簽的都是在保障銀行口頭上說的天花亂墜我都當耳邊風
dohan8850 wrote:承上上樓那次朋友買連動債跟銀行打官司我有在現場旁聽朋友在辯論庭提供一份彭博新聞發行連動債的金融機構已經被穆迪降評但是銀行沒通知銀行請的律師在法官面前說這是提高評等不是降評還說彭博社沒有公信力法官被律師唬得一楞一楞後來判下來朋友輸了這種東西不要說法官連替銀行辯論的律師也不懂在銀行理財買基金買外幣就好了不要買一些有的沒的出事銀行不會理你 台灣司法品質堪憂要判決的事情各行各業,律師多半有自己專攻的行業,不然客戶在吵啥都聽不懂做決策的法官,卻迷迷糊糊也可斷人生死難怪美國說要讀法律系,得先在社會混過一陣子才能去進修,不然直接高中畢業念法律系,啥都不懂就會出這種鳥事
Lisa_Hsu wrote:台灣司法品質堪憂要判...(恕刪) 法官光讀熟法律已經不容易了要樣樣通,只能靠GPT了以前很有名的案例一個剛畢業就考上法官的審理過程看到卷宗上寫嫌犯要求女原告幫他吹喇叭就當庭要求上呈證物喇叭
連動債就是經過計算的長天期衍生性商品現值(公平價值)減去發行銀行以及通路的各項費用,以及他們的薪水,紅利之後再賣給你的東西。原本100元的公平市價回到你手裡會只剩60-70%這再合理不過了。換一個角度講,原本一個金融商品100元在正常風險水準可以獲得每年市場公平價值X%的報酬,現在你只用70%的原始本金買(30%早在第一天被抽(算計)了),卻還是告訴你每年有X%的報酬,那風險當然是高達本金的30%啊。這是所有風險資產評價的基本原理,也因為這樣,這些商品必須層層包奘讓你看不太出來,你才會買。至於100元的商品,第一天就被先抽了10元,20元,還是30元犒賞銀行通路?產品越複雜名目越新奇,你越是看不懂的,天期越長的,當然就越多了。
結構型商品應該是專業投資者才可以買,至少連結到海外的產品是需要專業投資者才能買。產品本質類似賣選擇權,因為是資金提供者,所以風險並不一定很高,但你就是必須要完全懂你買的產品內容物是什麼,了解它的最大風險跟最大獲利是什麼。了解之後再決定能不能買,要不要買。通常買結構型商品會出問題,都是不了解產品本身的內容,風險,獲利。專業型投資者,通常會有能力挑產品,挑對的話,就會是好投資。一般銀行推給不熟的投資者,應該是賣不出去的爛產品比較多,你不懂,中了銀行的話術,就會買到不好的產品,比較會是風險大,獲利差的產品。結構型商品,現在還是很熱門,其實還是很受大資金的公司法人歡迎,並不是洪水猛獸。懂了就不是那麼傳說中的可怕。投資都是要完全理解你投資的產品是什麼?如果不懂就買,那買什麼都是風險。
去年至今銀行美元定存專案是4.8%定存就單純定存(儲蓄)。我沒買過結構型商品,當初連動債聽過之後獲利不吸引我,未投入。投資型保單倒是買過一張,十年報酬率45%。報酬率低,但畢竟是保單,有300萬壽險。考慮過後就當作保障留下來。忘了第幾年開始,保險公司回饋每期投資金額+5%。(不是總金額,是每個月繳的保費+5%)當初覺得買久就賺到,真正金額少到無感。而保險公司一開始先拿走了150%所謂保險成本,這個坑要很長時間才能填補上。我買這張投資型保單,就沒再買類似商品。報酬率差,且風險不比基金低。並不如保險業務說的報酬率穩定、保本。我又是長期投資,很多年才轉換一次標的,所謂一年多12次免費轉換,都沒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