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enms wrote:但台灣人投長年數美國債的話,除非你心裏接受長年數後最終美元認定的資產價值,否則匯率的風險非常大。 假設匯率先不考慮,買長年期,大概就是基於想要他的高票息,也不太會持有到一二十年後,如果預計持有到2030年,短期票息有4.5%,~2032到期,長期票息有6%,2042到期,到2030年後賣掉,價格可能短長債券的利差不大,那買進長期債券領較高的票息,似乎比較划算.唯一的風險是不是萬一有不可預測的價格大跌,短債還可以撐一下到期拿回100,長債沒辦法.是這樣嗎?
sunflower2251 wrote:到2030年後賣掉,價格可能短長債券的利差不大,那買進長期債券領較高的票息,似乎比較划算. 長期債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價格變化很大。途中賣掉變現的話,一堆未實現損益會變成已實現損益跑出來。個人投資者買債券,通常是看在心理上比較沒有在想未實現損益。(利息收入的機會成本;換到的是確實性與低風險)如果要打算買長期債,中途賣出變現的話,實質上就變成你對未來利率的看法,與市場目前對未來利率的看法對賭。
sunflower2251 wrote:高票息 都反映在成交價格,與約當到期年數裏了。sunflower2251 wrote:那買進長期債券領較高的票息,似乎比較划算. 高票息主要是可以減低一些因長年數債券所產生的對利率的敏感性。不過整個估價與市場還是會反映當時對利率的看法,因此很難說因為這樣你就可以買到比較「划算」的選擇,你的買價本身就已經先把這東西付出去了。但發債券本體的信評/違約風險,則是高票息(息差大小)無法協助規避的。一個債券目前例如被評為 BBB 投資級以上債券,只表示它「現在」是投資級。不表示也不保證這張公司債,10 年後 5 年後甚至 1 年後,也還是一樣的評等。
負交感失調 wrote:未來的匯損及升息都會降低報酬率,但未來匯率及利率應該連巴老都難預測吧,想這個太折磨我這工科人,投資債券就是想輕鬆一點若考慮進這些違反初衷 這個是可以,就是拿不確定性與風險換報酬。但這種作法下,基本的投資分散要作到。只要不要集中投資到萬一遇到出事時,跟著讓自己與家人變成別人的困擾或是社會問題,其他要怎麼作都是隨意。但承擔匯率風險本身是換不到報酬的。經營比較不好的公司需要出較多風險息成本,投資人才願意買它的債券。最終都是以國家貨幣衡量支付。但例如美元計價的資產與債券,與台幣的關係不在它們的考量之內。
有一個購買債券想到的問題,就是本次不同以往,本次股債同跌,幅度皆可觀,債券雖然現在價格相對誘人,但股票何嘗不是跌更深,如果預期未來股債還會下跌,假設明年利率到達4%上下為相對谷底,那購買債券不如購買指數型ETF或股票,殖利率不說,回升之價差會差很多不是嗎?
sunflower2251 wrote:有一個購買債券想到的問題,就是本次不同以往,本次股債同跌,幅度皆可觀, 當大家擔心變成經濟不景氣時,這狀況公司股票與公司債是會都下滑。公司獲利下降,違約風險上昇。但中央政府債基本對經濟不景氣的風險免疫,基本假設是政府不會倒。一般的主要公司股票與債券的漲跌關係是講這一段。但這次還有昇息加進來。昇息的話,股票估值會跌(P/E 比合理基準的改變),然後已經發行的債券價格也會跌(折現扣減率提高),包含中央政府債。最近這一段時間比較痛的是,股票價格在跌債券價格在跌油價在跌虛擬幣價格在跌連黃金價格也在跌➡基本上就是:之前錢發太多,現在在抽銀根。
分享一個視頻,個人覺得對債券的說明相當清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_TtGdl2d9A&t=11s最近也在學習公司債,也嘗試入場買了一些BBB 殖利率 7%多,到期的年收益也是 7%多目前也是套牢中,75 -> 65而且不小心買了2045 到期的,希望公司不要倒啊目前因為升息中,債券價格應該會持續下跌,預計年底再看看是否要加碼?可能會把資產的一部份配置在債券上而且會搭配 不同的到期年份,分散產業的方式,來達成現金流收入跟風險分散的目的
joylife wrote:而且不小心買了2045 到期的,希望公司不要倒啊 基金的話還好,直接買個別公司的話,希望是不要太多都買同一家公司的。已經買了的話,最好是部份更換。認賠換成別家公司的。避免萬一剛好就是那家出事被大傷到影響你的退休規劃。(從未實現損轉成已實現損,但換同級債券的話實際的現金流大致同等)一家公司 23 年後的狀況,不是那麼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