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如果是30年前的師大出來的,
大概都是建中, 北一女前半段的分數.
當老師的好處就是穩穩拿50年, 薪水加退休金, 一生總收入是所有勞工的前20%.
但每月的薪水只在中間. 主要是收入平均分攤到在職跟退休.
當勞工的, 如果你是屬於建中北一女前半段的,
那麼進入私人企業, 也大半可以在退休時, 變成資深經理, 襄理, 總經理甚至董事長.
收入主要集中在在職, 退休後跟所有勞工一樣領兩三萬.
這種人的一生總收入, 連同退休金, 通常比老師還高,
而且收入集中在退休前, 所以很容易在退休前累積鉅額的存款, 可投入理財商品, 外加兩三萬的退休金,
每個月會比老師還優渥, 而且到過世, 這筆鉅額存款還可以由家人繼承.
所以即使是沒有年改, 如果你是建中北一女前段的, 收入要勝過老師, 也不算難事.
現在年改一過, 更是樂勝. 慶幸當年沒選擇進師大.
當然如果當初你就進不了老師, 公務員的窄門, 現在大喊砍退休金, 也是情有可原.
畢竟自己上不去, 就把對方拉下來, 是人的天性.
hello
coolscott wrote:
不要再拿這個理由來說嘴,20、30年前一樣一堆人想當公務員跟老師,當時考師專也是要前幾名畢業才考得上。(恕刪)
公費培育曾經是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主軸。國民政府視師資培育為實施三民主義國民教育之基礎,極為重視。1932 年國民政府頒布「師範學校法」,開啟師資公費培育與分發服務制度。直至 1994 年「師資培育法」頒行,1995 年開始施行多元師資培育,師資公費培育居師資培育輔助措施。師資公費培育普行期間,國內 3 所師範大學(彰化師範大學部分師資生)、政治大學教育系部分師資生和 9 所師範學院(今已改制為教育大學或綜合大學)的師資生不需繳交學費,且能領有膳宿、書籍、制服、實習參觀等等費用,大學五年級分發學校佔缺實習(該年資納入公費服務、敘薪和退休年資計算)。早年社會經濟未發達,國民經濟收入不佳,公費師資培育具有高度吸引力,吸引很多學業成績優秀的貧寒子弟,當時師範院校在聯招排行版持續名列前茅。師資培育公費制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發揮培育優質師資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