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就像打永遠不會胡牌的麻將!

ncvt wrote:
一定年紀之後換工作的難度不下於買房子,
這點或許你還不太能體會,
如果可以住透天厝,
我也不想住老公寓。

我都快進入不惑之年了,看見大大這樣說我該高興嗎!...
其實換工作也沒那麼難,難的是離職的勇氣,畢竟在一家公司10幾年,突然說要離職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這些我也經歷過,所以也很能體會
年紀大了顧慮的東西較多這是必然的,當然也是有苦衷與不得已
但就以我這個年紀的感觸,有時真的沒年輕時那樣的勇氣與衝勁...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所做的選項不同
我前面也說了,一些朋友在台北好幾年目前也是3萬上下而已
然後就如同樓主的標題,所以我才建議
與其這樣不如考慮回南部重新發展也可以是選項
但就像我前面說的,幾次跟他們聊下來,感覺對台北還是有憧憬與不捨
另外一點我沒說到的,或許也有部分是自尊問題吧!卡在這部分要再讓他們做選擇就更難了!
當然要是像大大一樣有份還算OK的工作與薪水,自然也就不會考慮我所建議的選項了

ryanku918 wrote:
個人想法

不管是租房或買房, 個人認為都是當屋奴, 就算是租房子, 每個月一樣要繳一筆錢出去, 跟買房繳貸款沒甚麼兩樣, 當然可能價格有差, 但一個是一輩子的屋奴, 下一代繼續當屋奴, 一個就是20年的屋奴, 下一代有現成資產, 所以重點是當你是租房子時, 你可以獲得的會比當20年屋奴更多嗎? 或是當20年屋奴會比租一輩子房子獲得更多嗎? 有人說只租房, 老的時候可以拿存的錢回鄉下買房, 但當20年屋奴的也能在老的時候把房子賣掉回鄉下買房啊! 也有人說台灣人口一直降低, 房屋遲早供過於求, 會泡沫化, 但這種事只能憑人生機運, 或是問問自己sars時你有去買房嗎? 若是人口變少的問題, 自己可以去看看美國國家夠大吧! 日本夠大吧! 中國夠大吧! 韓國也比台灣大吧! 但這些國家的城市房子一樣很貴, 就算美國,日本經歷泡沫化, 但事實是泡沫過後貧富差距更大, 因為泡沫化後是大家都受傷, 而政府疏困卻是以資本家,企業主為對象, 這些人錢滾錢會比M的另一邊人更快爬起來, 泡沫前買不起房的人, 泡沫後更買不起

我最常聽到租房子的人說的一句話是"不想犧牲生活品質", 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想法, 因為表示有這樣想法的人他是把房子租金和買房貸款價差的金錢去購買20年的生活品質, 而不是去追求更好的機會成本帶來的資本利得, 我個人是比較不能接受這樣的做法, 當然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定義不同, 代表的價值也不一樣, 或許有人能生活品質和資本利得兼顧, 這邊只是要提醒那些過度注重生活品質而忽略機會成本的人, 想想你的決定會讓你在未來失去甚麼? 得到什麼, 然後告訴自己這樣做值得嗎?

我不知道台灣的未來, 但我相信ECFA簽訂後, 會富者愈富, 貧者愈貧, 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樣是領薪資的中產階級, 建議隨時要評估任何決定的"機會成本", 不論買房或是租房都無所謂, 但要想辦法讓資本利得成為未來的主要收益, 讓薪資所得成為你的副業


說的很棒!!!
尤其是最後一段
不過....真的很難吧....
ryanku918 wrote:
個人想法不管是租房或...(恕刪)


泡沫前買不起房的人, 泡沫後更買不起

不會 美國之前有號稱一元的房屋
3955法拍屋一堆

修理融資的時候 手上只要有現金 就是撿便宜的時候
因為老婆常常在耳邊碎念 害我也開始覺得應該買房...
不過看看台北縣市的房價實在不是小弟的薪水可以輕易負擔的....
雖然小弟的公司大 年薪百萬沒問題 五年內不至於裁員倒閉 但惦惦自己的斤兩- 家無恆產資助 老婆在家帶小孩
薪水存款支應動輒上千萬的房價應該過得去...不過實在沒勇氣買房...

轉念一想 不如回中部工作 最近有一個不錯的機會 薪水跟現在差不多 房子也不用買了 開車上班20分車程內
但是想到要再度轉職 從科技業換傳統產業/新領域/爛辦公環境 整個資歷人脈重新RESET...
想到真的是猶豫再三很掙扎阿!!
畢竟我也快35歲了 不趕快混個小主管當當...感覺一事無成...

HPMY wrote:
因為老婆常常在耳邊碎念 害我也開始覺得應該買房...
不過看看台北縣市的房價實在不是小弟的薪水可以輕易負擔的....
雖然小弟的公司大 年薪百萬沒問題 五年內不至於裁員倒閉 但惦惦自己的斤兩- 家無恆產資助 老婆在家帶小孩
薪水存款支應動輒上千萬的房價應該過得去...不過實在沒勇氣買房...

轉念一想 不如回中部工作 最近有一個不錯的機會 薪水跟現在差不多 房子也不用買了 開車上班20分車程內
但是想到要再度轉職 從科技業換傳統產業/新領域/爛辦公環境 整個資歷人脈重新RESET...
想到真的是猶豫再三很掙扎阿!!
畢竟我也快35歲了 不趕快混個小主管當當...感覺一事無成...

混個小主管會比較快樂嗎?就算要混個小主管,新公司難不成就沒機會?
現在某些科技業毛利也沒比一些傳產好,要是新公司前景不錯,何必執著科技人的頭銜
更何況薪水差不多,離家又近,房子不用買省下千萬,加上不用再租屋,物價比台北低又可以省下多少自己算!
買房子的錢省下千萬供小孩教育,存退休金這樣不好嗎?
傳統產業/新領域/爛辦公環境 整個資歷人脈重新RESET,就看你覺得這些值不值一千萬與省下來的生活費用了
35歲換跑道不是不行,需要的只是勇氣
而勇氣只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祝 平安喜樂

補充:要是回老家是要跟長輩一起住,那婆媳問題也是要考慮的,不過中部房價再怎麼樣也比台北便宜吧!
HPMY wrote:
因為老婆常常在耳邊碎...(恕刪)


錢差不多的話 你不覺得回到中部比較實際嗎 辦公環境差一點有差嗎 至少居住環境好很多
我也覺得不一定要買這麼貴的房子吧
像藝人屈中恆就買在桃園阿再便一一點宜蘭阿
了不起車程遠了一點 不過價錢少了很多
我最近看房子也看郊區的了市區的就算了吧
市區也沒比較好阿 我老家就是在市區的巷子裡 停車都沒位置 停裡面又怕巷子被堵住就好笑了出不去
最近剛買mta510的新手單車手請多指教我住中壢假日練習路線中壢到永安來回
投資理財這裡常常會問

每月存

10000

20000

30000

等等

是啊 ... 每月存 10000,100 個月就是 100 萬,是 8 年加 4 個月,是還沒算利息
要存 300 萬,即是 25 年

小弟現在 3X 歲
如果自己能每月存 10000,小弟要存在 65 歲退休時,自己能清靜生活的『平房』

有網兄說,退休後花最多的是醫藥費吧

是啊,但如果一點一滴存 1XXX 萬退休金的同時

也一步步把生活慢下來
退休後的醫藥費會減少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kantinger wrote:
泡沫前買不起房的人...(恕刪)


請問sars來臨時, 您進場買房了嗎??
ryanku918 wrote:
個人想法不管是租房或...(恕刪)

我最常聽到租房子的人說的一句話是"不想犧牲生活品質", 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想法, 因為表示有這樣想法的人他是把房子租金和買房貸款價差的金錢去購買20年的生活品質, 而不是去追求更好的機會成本帶來的資本利得, 我個人是比較不能接受這樣的做法, 當然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定義不同, 代表的價值也不一樣, 或許有人能生活品質和資本利得兼顧, 這邊只是要提醒那些過度注重生活品質而忽略機會成本的人, 想想你的決定會讓你在未來失去甚麼? 得到什麼, 然後告訴自己這樣做值得嗎?...(恕刪)


感謝ryanku918大大的分享....

不過小弟在這提出幾個不同的觀點....


1 如果若買房是為了兼具保值與投資的目的...

假設手上資產多多 買個幾間不臉紅... 那ok...

若只為買一間自住... 那就要多想想...

畢竟這是長期, 大額且變現性較不理想的理財方式...

不是適合每個人...
 
 比起來將買房與繳房貸的預算 購入穩定績優股...

領取股利與省下房貸利息應該較適合口袋不深的民眾...


2 有一說法是 經濟不振的元兇之一為高房價...

因為20-30年的房貸...

讓大部分的民眾必須繜節支出 減少消費...

進而使的生產服務相關行業蕭條...

導致經濟不振...

小弟所謂的生活品質 並不是指奢華...

而是一般生活品質以下...

心中都謹記著:沒這屁股 甭吃瀉藥 的名言...

值得花的1000萬也不嫌貴 ... 不值得的100元都嫌多...


3 人口越來越少 空屋(沒住人的)越來越多...

小弟相信這會是趨勢...

現在人越生越少... 

以後可能一對夫妻可以繼承兩間房子?

當然也有先進會說房價一定有撐...

不過小弟還是相信市場機制多一些...

買個自住的房子...

以後有能力的話就買個房子給小孩... (絕對不會在台北市 )

房地產就留給有能力的去玩吧...


4 心理因素...

就是不爽....

財團及保險公司用民眾的錢及所繳保費...

一些錢買了像2412套利...

另外一些錢用來炒地炒房(先前不是有人心疼賣太早)

不太甘願自己的錢讓這些爛人賺走...


很多事把他單純化 會比較好處理...

保險主要目的是為了分攤風險 不是為了賺錢或免去所有風險

車子主要功用只是一個安全的載具 不是為了競速或炫富

購屋主要目的是為了居住  不是為了增值保值賺大錢  

當然以上的原則對於身家數億的朋友來說...

自動失效...

供大家參考
貪是貧字頭 慾多化成愁 千江取瓢飲 知足自長流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