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ryoko wrote:不是鴻海沒有能力作全自動化產線也不是機械手臂精度不夠以現在技術都夠是APPLE給的毛利太差一個全自動化產線要花很多錢加上設備折舊 維修要多久才能賺回來 大大突破盲點了工廠沒單可以叫作業員回家吃自己,但機器折舊還是照算機器越多越驚人,這也是面板跟半導體業最大支出必須有足夠獲利來度過設備攤提時間不然勝華是一個例子
ganryoko wrote:是APPLE給的毛利太差一個全自動化產線要花很多錢加上設備折舊 維修要多久才能賺回來 一台簡單型的六軸機器人售價約 100--150萬台幣 + 維修保養費用 + 電費 (機器可以抵最少兩個人.還不用周休二日,過年過節還可繼續生產.沒有缺工問題,生產質量穩定.)隨便算一台機器一年花 10萬好了大陸一個人工月薪約 RMB4000(富士康) + 提供宿舍 + 吃喝 + 管理費用(警衛/清潔等) + 獎金 + 福利+ 稅金 也隨便算一個作業員一個月平均花費 3萬台幣人工成本 2*3*12=72萬 機器花費一年10萬 最多兩年多就回本了. 如果機器三班運轉那回收就更快了.
也沒啥好介意的啦。鴻海好,鴻海不好。看的就是賺錢的『量』。先看看他轉投資有賺多少錢,這邊是要配多少息的問題。再看看他今年賺了多少錢,這是要確認現況沒有衰退。後看看他明年有沒有什麼展望與規劃,這是要設想未來有沒有進步的可能性。財經節目有一點說錯了。他們說:『明年鴻海沒有成長,所以外資不會青睞。』這些話就是『廢氣』,沒營養。理由呢?你見過有學生考滿分,老師會對家長說:『你兒子明年不會得獎了,因為他明年零成長。』所以財經節目的名嘴有時候說的話就是廢話,還不是為了要吃貨。機器手臂輔助設備,這是代工廠必然的進化。不僅僅是可以節省人工,還可以做到『保密』。所以明年我是看好鴻海的。雖然機器手臂會造成一部份的員工喪失工作崗位,但就像郭董說的,只要你有能力就會有工作。外資最喜歡的就是定存股了。一部份定存,穩定收入。一部份提高風險槓桿,增加收益的可能性。鴻海轉型變成定存股,不一定是壞事。但要衝上去當股王……怕是有一點難了。通常會當股王的,都是精於本業的公司體。比較少是因為轉投資獲利大,本業薄利多銷而登上股王。大致上都是股本小,本業有其特殊性。像HTC當年就是『時勢造英雄』,出門不帶一隻HTC就好像不是台灣人一樣。也造成了HTC自大而挫折。理由呢?HTC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跟著市場的腳步在變化,一直專注行銷四吋或以下的智慧手機,甚至國外開始挑戰偏大的手機,但HTC依然沒有跟進。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好像市場沒有被HTC或蘋果領導,僅僅跟隨蘋果並不會讓HTC變成第二個蘋果。那時候開始,才漸漸看到HTC價格上開始鬆動,然後慢慢有稍大的螢幕出現,不過當時還是低於五吋,依然是跟著蘋果的步伐。現在要轉變,HTC就必須走出『類蘋果』的框框,品牌就是個性。要學習包包哲學。僅僅擁有就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附加,被崇拜。是量?還是價?那個重要?本來投資人就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不一定會找到相同觀點,但找到認同自己的人才是重要的。
jagger. wrote:也沒啥好介意的啦。鴻...(恕刪) 一個版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不是很好嗎?其實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有一個版面能幫自己把一些有用的資訊匯整不是很好?小弟是大家所謂的死空頭,版面很多人和我的立場也不同啊,但有時有些資訊是有用的,小弟也可多了這些資訊些出場,後面再來復仇,D大開個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