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我真的很難想像這話會從學經濟學的人中說出來。第一點想法是我跟經濟學家想法不一樣的地方,個體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沒錯,可是總體經濟學呢?它應該是一個對整個經濟學的觀察,並且能夠解決經濟問題。
是的,想做科學研究,一定要有數字,所以所有指標都要量化
你下面講的一致性問題,打了很多以前經濟學家的臉
我就問你嘛,MU夠不夠有一致性?個人的邊效效用這種超級無敵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東西,經濟學家都可以把它量化了,你要不要搭個時光機回去,告訴那些經濟學家們你高深的言論?
再回到這裡的問題。滿意度當然是有參考價值的,不然為什麼我們要做民調?如果照你這論點,馬英九滿意度9.2%,可是有人非常滿意馬英九,所以你就可以告訴我:因為民調是非常主觀的東西,可能有人非常滿意,有人非常不滿意,所以民調不具參考價值?那不是很好笑嗎?如果滿意度調查在經濟學上沒有參考價值,那為什麼王品集團還要做滿意度調查?反正一定有人非常滿意,有人非常不滿意,那調查的意義在哪裡?
現代統計學發展已經高出經濟學太多了,只要經濟學家願意,想要調查估量出整個經濟體系的消費滿意度與執政滿意度,並非遙不可及之事,我不懂你反對的依據在哪?(恕刪)
但滿意度不能當做一個經濟指標參考值是確定的啊.
企業做民調的應用是用在大數據,你看到的你是否對這道菜滿意否?但你忽略他有非常多非常多其他的調查參考可不是光靠一個你對這道菜滿意否?如果這道菜只有9.2%滿意度就要撤掉嗎?如果你撤掉你會掉入一個嚴重陷阱,那叫"極端值".
在無限大的樣本中就會出現所謂的極端值,如果你按這個值來判斷到底要不要換菜就會如果下次忽然有好幾個樣本是80%滿意度呢?
不要覺得不可能這也是一個極端值,長期樣本來看你要看他的平均值,無法納入原因就這了,你如果以極端值做參考嘛,你有可能會失真因為當下真的非常差或是非常好是假象,如果你用平均值做參考又有可能會忽略掉這個極端值..滿意度好惡這種東西真的不能來拿來當經濟指標參考,因為你很容易被他騙,就像你現在還認為馬英九的滿意度是9.2%差不多意思.
說真的要理解經濟學還是得要理解一下會計,數字值是一個凹透鏡或凸透鏡他是會騙你的,所以你要判斷是他到底是怎麼做的,這個能反映出甚麼來,不是看到一個數字就要相信了,一份夠嗎?要不要第二份來看?要不要看一千份以後再來做最終判斷?
民調這種東西不準就是"人心非常難測",所以個人覺得你自己提出來東西你自己可能也不是很懂.
你要說服大家拿這兩個當經濟指標,那你要怎麼處理極端值和平均值的矛盾現象???
還有他真的能反映現在"經濟"現況嗎?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經濟學是一種選擇的科學,與解決經濟問題無關,所以日本失落十年無法透過任何經濟學方法來解決?
如果今天台灣來個10級大地震你是個工程學家你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很簡單沒法解決..你只能房子蓋強壯一點,但有可能還是沒啥用.
經濟所謂的風暴或是蕭條也是阿,你根本不用去想解決他,長期來說他會慢慢自己變好,因為那只是一個極端事件嘛,那如果你想拼命解決他,那只帶來更多不可測的後果,這次FED搞個量化寬鬆好處還沒看的到,壞的地方已經滿天飛了,至少現在知道搞量化寬鬆"通膨"起不來,第二個失業率問題那他到底是自己慢慢變好,還是是因為量化寬鬆的關係這也有待觀察,就像台灣也沒搞量化寬鬆但台灣失業率還是慢慢好起來所以這還有得爭論.
你要搞懂經濟學還得搞懂甚麼叫混沌理論還有非線性效應這兩個發現對總體經濟學的認知會更完善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