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學(舊版)(舊樓)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我真的很難想像這話會從學經濟學的人中說出來。第一點想法是我跟經濟學家想法不一樣的地方,個體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沒錯,可是總體經濟學呢?它應該是一個對整個經濟學的觀察,並且能夠解決經濟問題。
是的,想做科學研究,一定要有數字,所以所有指標都要量化
你下面講的一致性問題,打了很多以前經濟學家的臉
我就問你嘛,MU夠不夠有一致性?個人的邊效效用這種超級無敵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東西,經濟學家都可以把它量化了,你要不要搭個時光機回去,告訴那些經濟學家們你高深的言論?
再回到這裡的問題。滿意度當然是有參考價值的,不然為什麼我們要做民調?如果照你這論點,馬英九滿意度9.2%,可是有人非常滿意馬英九,所以你就可以告訴我:因為民調是非常主觀的東西,可能有人非常滿意,有人非常不滿意,所以民調不具參考價值?那不是很好笑嗎?如果滿意度調查在經濟學上沒有參考價值,那為什麼王品集團還要做滿意度調查?反正一定有人非常滿意,有人非常不滿意,那調查的意義在哪裡?
現代統計學發展已經高出經濟學太多了,只要經濟學家願意,想要調查估量出整個經濟體系的消費滿意度與執政滿意度,並非遙不可及之事,我不懂你反對的依據在哪?(恕刪)

但滿意度不能當做一個經濟指標參考值是確定的啊.
企業做民調的應用是用在大數據,你看到的你是否對這道菜滿意否?但你忽略他有非常多非常多其他的調查參考可不是光靠一個你對這道菜滿意否?如果這道菜只有9.2%滿意度就要撤掉嗎?如果你撤掉你會掉入一個嚴重陷阱,那叫"極端值".
在無限大的樣本中就會出現所謂的極端值,如果你按這個值來判斷到底要不要換菜就會如果下次忽然有好幾個樣本是80%滿意度呢?
不要覺得不可能這也是一個極端值,長期樣本來看你要看他的平均值,無法納入原因就這了,你如果以極端值做參考嘛,你有可能會失真因為當下真的非常差或是非常好是假象,如果你用平均值做參考又有可能會忽略掉這個極端值..滿意度好惡這種東西真的不能來拿來當經濟指標參考,因為你很容易被他騙,就像你現在還認為馬英九的滿意度是9.2%差不多意思.
說真的要理解經濟學還是得要理解一下會計,數字值是一個凹透鏡或凸透鏡他是會騙你的,所以你要判斷是他到底是怎麼做的,這個能反映出甚麼來,不是看到一個數字就要相信了,一份夠嗎?要不要第二份來看?要不要看一千份以後再來做最終判斷?
民調這種東西不準就是"人心非常難測",所以個人覺得你自己提出來東西你自己可能也不是很懂.
你要說服大家拿這兩個當經濟指標,那你要怎麼處理極端值和平均值的矛盾現象???
還有他真的能反映現在"經濟"現況嗎?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經濟學是一種選擇的科學,與解決經濟問題無關,所以日本失落十年無法透過任何經濟學方法來解決?

如果今天台灣來個10級大地震你是個工程學家你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很簡單沒法解決..你只能房子蓋強壯一點,但有可能還是沒啥用.
經濟所謂的風暴或是蕭條也是阿,你根本不用去想解決他,長期來說他會慢慢自己變好,因為那只是一個極端事件嘛,那如果你想拼命解決他,那只帶來更多不可測的後果,這次FED搞個量化寬鬆好處還沒看的到,壞的地方已經滿天飛了,至少現在知道搞量化寬鬆"通膨"起不來,第二個失業率問題那他到底是自己慢慢變好,還是是因為量化寬鬆的關係這也有待觀察,就像台灣也沒搞量化寬鬆但台灣失業率還是慢慢好起來所以這還有得爭論.
你要搞懂經濟學還得搞懂甚麼叫混沌理論還有非線性效應這兩個發現對總體經濟學的認知會更完善一點.


我覺得樓主有一個問題是硬要把調查的滿意度套用到經濟學裡面做解釋,
這是行不通的,也難怪別人說你不懂了,
說實在的,看完上面很多人的回覆之後,連我這個不懂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要是我的話,我會鼻子摸一摸,自知自己的理由不足而虛心地再從頭學過,所以我還蠻佩服樓主跟鬼打牆一樣地堅持自己的個人見解的,不過擇善固執是一回事,不知變通又是另一回事。

要去論斷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成長(朝向正向發展),經濟學裡面當然有些客觀的量化指標可以去綜合評估,這方面上面比我懂很多的留言的大大也說了很多了,

我是這麼想的,
其實要去論斷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成長可以把論斷一家企業是否成長拿來做類比,
這應該沒異議吧,

因此要去論斷一家公司是否成長((朝向正向發展)或是值得投資與否,當然也有一些客觀的量化的指標,例如ROE;ROA或是本益比等等,
而要去論斷一家公司的財務是否健康也可以看她的負債比以及流動比率或是現金流量等等,

但是請問你看過有人在分析某家公司是否成長?或是否值得投資的時候,拿這家公司的顧客滿意度來當作參考的因子之一的嗎?
或是有人要去收購(併購)一家企業時拿顧客滿意度來當成參考的依據嗎?
顧客滿意度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

而要評估一家公司當然是要拿盡可能地拿客觀的因子來評估才有道理,
請問有誰會本末倒置,把主觀的東西拿來當成客觀評估的依據呢?
同理,
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成長?當然也要拿客觀的數據來建立客觀的模型才有道理啊,
把主觀的東西套用在客觀的模型裡,說得通嗎?

況且一家企業的顧客滿意度很高不代表他的營收一定是成長的,也不代表他的獲利是增加的,
說實在的,企業在做這些滿意度的調查只是拿來當作改進的參考,
可能是菜色不滿意或是價格或是服務等等地方的不滿意,理解這些顧客不滿意的因素之後再慢慢來改進,既然只是參考,那跟評估這家企業成長與否有何關係?

有可能他的滿意度很高,但是因為成本控管不佳或是冗員太多或是負債過高(導致利息壓力沉重)等等很多因素…導致這家企業慢慢走向衰敗,
再則企業要讓顧客滿意度高很簡單啊,只要把價格壓很低而且用料高級,物美價廉情形下,顧客滿意度當然高啊,但是公司是否賺到錢那就另外一回事了,

我到現在還沒有看過有人在評估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時是拿滿意度來當參考的因子之一的,
樓主有看過嗎?
同樣的我也沒有看過有哪些先進國家在評估經濟是否成長時是以執政的滿意度來當參考的,
這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
不知樓主硬要把兩者套在一起有何用意?
不覺得邏輯根本不通嗎?

經濟學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
或許樓主是天才,可以自己創建一套用來評估經濟的模型,
那我建議天才樓主假如真的想要改變現代經濟學,那不妨把你的理論拿去國際的經濟期刊投稿吧,
或許國際經濟學家看完後會驚為天人,說不定還會提名你為下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候選人,

不過在這之前,樓主可以先寫信去給巴菲特,
跟他說除了ROA與ROE之外,還可以把顧客滿意度用來評估一家企業,
假如他老人家接受的話,那我想01很多看戲的觀眾(包含我)都會欣然接受的,
不然的話就只是關起門來發表一些邏輯不通的見解拿來自爽而已吧。

a79625 wrote:
...問題是硬要把調查的滿意度套用到經濟學裡面做解釋,...(恕刪)


"調查的滿意度"可以輕易用媒體操控, 不寒而慄~~~
突然間想到一個,誠心建議樓主,
假如要把不相干的滿意度套到經濟學裡面解釋的話,
那倒不如用自殺率還來的有說服力一點,

因為經濟不好,公司倒閉或失業的人就多,
那這些公司倒閉的老闆或是失業的勞工可能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再則經濟不好,那股市應該也不會好,
可能也會有一些股票變壁紙或是借錢投資或是過度擴張信用的人傾家蕩產,而選擇厭世,
所以把自殺率套用到經濟學裏面應該會比滿意度更有說服力,

當然自殺的因素很多,所以要排除那些因為久病厭世,或是感情受挫折而厭世的人,
單單只統計那些因為經濟問題而厭世的人,
然後再把自殺率套用到經濟學裏面的模型去解釋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所以可以統籌在行政院底下成立一個自殺率調查委員會,
一接到地方政府有人自殺的消息,馬上派員去調查,
假如已經身亡的,可以看其遺書來判斷到底是為何原因而自殺,
假如被救活且送到醫院的人可以請警察去做筆錄調查其原因,
這樣一整年統計下來就可以得到一個比滿意度更加客觀的數據,

為何說自殺率比較客觀呢?
因為滿意度的調查只是出張嘴而已,主觀的耍嘴皮說說滿意或是不滿意,根本對於被調查的人來說是無關痛癢的一件事,
但是真的要把不滿意化成自殘的行動,那可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不是簡單的耍耍嘴皮就可以呼巄過去的,

以上看完之後,假如樓主認為我上面的主張很荒謬的話,那試問把更不客觀的滿意度套用到經濟裡面是否更荒謬?

我本來只是單純看戲並想要增長知識的,所以我就不多說了,以後也不回覆了,其他的就留給樓主自己去思考吧。


PS:
我不知道我的這篇PO文還能放多久,因為牽涉到自殺這2個關鍵字,
前陣子有人在反對"反自殺的口號",所以我就不貼上什麼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的警語了,
不過我還是要說,假如身邊有人想輕生的話,陪伴與聆聽關懷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你還沒回答我,經濟在此之後蕭條了十年,要怎麼解決?


等最後知道你說的印鈔票怎回事你才會知道你的方法能不能解決,這問題的基礎是你先弄懂貨幣機制,你弄懂了嗎?
你認為如同FED印鈔票,那個機制你懂了?
這問題我問好幾天了,也給方向了,如果這是一個考試題目,我給了方向,你可以翻書、查網路、問人、……等等,還給了幾天的時間,但不論是誰,都不一定能適當的回答
你說明機制了嗎?如果一次考試總分100分,這個申論題值個30~50分以上不過份,甚至只寫個單一題的報告當期終考不一定不合適
我沒說這很簡單回答,你也可以投降說不會、不懂,我也可以實話告訴你,我學生時代也不會、不懂,這是我畢業很多年後才弄懂的,所以不會、不懂,即使對商學院的學生來說都不算丟人
那更簡單一點的貨幣問題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你真弄懂了嗎?
以我看到你後面的回答,我是覺得你沒弄懂,你不光是我覺得難懂的基礎貨幣沒弄懂,連貨幣乘數我也覺得你沒弄懂(貨幣乘數只控制在政府手裡?)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QE沒有印鈔票?那我問你,FED拿什麼去買回公債?他哪裡生的「錢」?錢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還是你覺得人家公債持有者會憑白無故把公債送給FED?


這問題就上面說的那個機制,你先去弄懂,真的都弄不懂,那你慢慢等其他願意寫出來的人說明,或者等我覺得想說明的時候會說的,這我開的頭,都沒人來說明我最後一定會說明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失落十年或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悲劇可以不再發生。所以我才把這本書寫出來。現在經濟學教科書的問題的確就像您說的一樣,只會嘴砲不會解決問題。問他們怎麼解決經濟問題的時候他們就避而不答或支支吾吾了。


等有人或我說明後就知道你說的解決方案是怎樣的東西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你剛的那個借貸平衡的問題,我怎麼講吧,我覺得現在經濟體系已經脫離那個金本位時代了,「鈔票」本身其實已經有它自己的價值了,所以其實我覺得政府不應該因為這種原因而不印鈔票


這個問題更大,這是多個貨幣機制,你連FED那個都還沒懂,這個對你更遠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像國共戰爭或辛巴威那樣,自己印鈔票然後自己用掉。爽都爽在政府,苦都苦在人民。你說FED有沒有這麼做?八成有,只是你不會想到。你看美國政府國債年年增加,錢哪裡借來的?八成是FED印鈔票,然後政府再跟FED借走那些鈔票來花。你覺得這樣有比較公平嗎?同樣都能使經濟成長,為什麼要乖乖的給政府愚弄?


這個你實際去看數據就知道了,不過我懷疑你不知道要看哪些數據,合理性為何(合理性大概怎樣教科書上有說明,我是懷疑你會去看嗎?你看了有瞭解真實含意?)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確實,經濟學是群體效應,無法單一解釋,以個體來看永遠都有意外
可是如果以群體來看的話,經濟學仍然應該是個相當實用的科學


所以你連經濟學現代如何看群體都不知道,為何是現在這樣做,各種根據為何?
當然有盲點,但可以算科學上最接近的方法了,可你不懂而已

大嘟頭 wrote:
要討論fED印鈔票
請先瞭解
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辜朝明
一般理論-凱因斯
債務型通縮理論-厄文.費雪


他如果先明白更基本的再來看這些書,連基本經濟邏輯都沒建立,類似加減法都還不紮實來看代數這類,還有點距離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可是總體經濟學呢?它應該是一個對整個經濟學的觀察,並且能夠解決經濟問題。


你連個體都沒懂,甚至連個體的基礎都沒懂,總體定義知道嗎?某種程度上是沒有所謂總體經濟這回事,看的角度不同而已
你連教科書都還沒懂,這對你來說太遠了

你後面那些滿意度我看有些人有回應了,我就不說了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你不要跟我說fed用調利率控制貨幣供給量,那控制的是貨幣乘數,你很懂的,不是嗎?


利率只有控制乘數?知道利率有很多種嗎?知道哪一種或哪些方式可以控制乘數?
調低隔夜拆款利率有直接影響乘數?

懂的人就懂,不懂請去弄懂,別不懂裝懂

你後面那些印鈔票的也都去弄懂
FED是你說的印鈔(我可沒說),那跟辛巴威印鈔票有何異同?為何有的沒惡性膨,有的有?
你沒真的瞭解而已,真的瞭解就知道為何了

經濟學有很多基礎是共同固定的,這個大家都一樣或高度認同,我跟大嘟頭兄在經濟政策上看法不一樣,也可以說我跟他認同的學派不一樣,但對教科書上基礎認知一樣或高度認同

我跟K大對政府在經濟上比重有高度接近或認同

對你,我的建議一直都是一樣的,先去學會基礎的東西,學校有教,你付錢去學,有權利讓學校教會你,學校有義務讓你懂,版上的人看大家是否願意,是沒有義務的


a79625 wrote:
整段話雖然看起來似...(恕刪)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七七三 wrote:
經濟所謂的風暴或是蕭條也是阿,你根本不用去想解決他,長期來說他會慢慢自己變好,因為那只是一個極端事件嘛


如果是過去累積的財富被熱錢掠奪,那失去就是失去了,只能自己慢慢賺回來,怎不可能你投資賠錢了政府補回來,更何況政府拿什麼補,政府的資源來自人民,內部挪動而已
遇到經濟大危機主要幾個要快處理
一個是失業,失業會造成社會問題,會整個動盪
一個是流動性,企業賺錢、虧錢都不一定會破產倒閉,但缺現金就掛了,增加市場的流動性讓企業不會連鎖性的跳票很重要,但政府的救助會有所謂道德問題,大到不能倒,那經營者空間可大了,賺錢時股東放入口袋,出事時丟給政府

七七三 wrote:
至少現在知道搞量化寬鬆"通膨"起不來,第二個失業率問題那他到底是自己慢慢變好,還是是因為量化寬鬆的關係這也有待觀察,就像台灣也沒搞量化寬鬆但台灣失業率還是慢慢好起來所以這還有得爭論


這個跟整體經濟政策有關,就有如我前面問了樓主歐洲和美國的經濟政策有何異同一樣,得從實際怎做的邏輯去推
美國失業率我前面說過了一小部分,我們看的數字是U3,有興趣可以去瞭解U1~U3各代表怎樣意思
失業率下降當然政府有資源投進去,看看版上有沒有人要解說,不然等我有空我連FED貨幣政策一起解說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KCLin0423:

是啊,生產效率的改進是使供給增加,使經濟成長的重要方法
人口控制的話…政府硬要控制或許可行,但其實物競天擇,自然就會有所淘汰
但技術進步與印鈔票有點差異,技術進步是使供給增加,印鈔票是使需求增加,不大一樣

七七三:
我們有點誤會,我指的就是平均值。在做整個經濟體系的憑估時當然是用整體而非個體
關於經濟蕭條能否解決,我前面已說可以解決了,解決的方法也說了
你身上只有十元,還負債累累,跟你身上有十萬元,沒有負債,還有一千萬市值股票的消費力與投資力會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嘛
所以像日本失落十年這種因為人們消費力不足的經濟衰退,只需要簡單的增加貨幣供給量就可以解決
FED搞量化寬鬆沒好處?這你就真的完全錯了。FED如果沒有搞量化寬鬆,以2008年那種力道,景氣還會蕭條更久。可是美國經濟幾乎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回到正常水準,你認為是因為什麼?

a79625:
為什麼使用滿意度做指標?你覺得他很主觀?沒錯,他就是很主觀。我這麼講,你今天去買東西,你滿不滿意這個商品,主不主觀?當然主觀啊,可是同樣的商品,同樣「客觀」的數據,有人消費過後喜歡,有人不喜歡,你怎麼解釋?
如果所有的經濟指標都應該是客觀的,那我們在評估經濟時,是否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小明與小華同樣花10萬元買車,但小明買的是泡水車,小華買的是正常的車,你怎麼透過你客觀的經濟指標,來表達消費者在消費過後的滿足感受?
如果照你這邏輯,大選民調也不應該被做出來,因為民調是主觀的東西,我們怎麼可以拿主觀的東西來評估選情呢?
經濟體系的最主要目標是透過交易滿足人們互相的需求,我相信你會同意,是吧?所以我們當然要拿人們的滿足程度來評估經濟體系最好啊,這不是已經到常識的地步了嗎?
你講那巴菲特的例子我覺得很好,那我問你,巴菲特的目標是什麼?他的目標是找好公司,他當然會看些數據,而且你肯定沒看過巴菲特年報這本書,他在書裡有說過,他對經營者的判斷勝過對財報的判斷,尤其是對經營人是否值得信任這點。他對經營者的判斷,經營者是否值得信任,這夠不夠主觀?
你這麼說也很有趣,如果巴菲特真的只靠客觀的數字,那巴菲特只要寫支程式,參數設好,直接找到好公司,找到就買,不就躺在家賺大錢了嗎?為什麼還需要花時間了解產業,了解公司,了解經營人?對產業,對公司,對經營人的判斷,覺得公司是好是壞,不主觀嗎?

為什麼評估經濟成長使用(消費*消費滿意度+稅捐*執政滿意度),原因很簡單,我問你,經濟體系的目標是什麼?透過交易滿足需求嘛?不是嗎?
有多少需求被滿足要怎麼評估?你不去問問人家的想法,你怎麼知道人家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
你說需求滿足很主觀,那你買東西主不主觀?為什麼你喜歡吃西瓜人家就不喜歡,有人愛茄子,有人討厭的要死,這些東西能客觀嗎?
想要用一些客觀的指標調查主觀的需求滿足,你覺得可行嗎?

smallbeetw:
以現代統計學方法來說,只要調查機構夠公正,雖然得出來的數字不會是精確的,但至少一定是有參考價值的

大嘟頭:
我後來想到一個方法可以同時滿足央行的借貸平衡與分配公平,就是政府發行公債賣給央行,政府得到錢之後再平均配發給所有人。這樣央行借貸可以平衡,人民也有錢可以花用,只是政府的負債看起來會很多…
所以我仍覺得不需要太過拘泥借貸平衡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是啊,生產效率的改進是使供給增加,使經濟成長的重要方法
人口控制的話…政府硬要控制或許可行,但其實物競天擇,自然就會有所淘汰
但技術進步與印鈔票有點差異,技術進步是使供給增加,印鈔票是使需求增加,不大一樣..(恕刪)


要減人口很簡單
所謂老有所終,只要老年福利做得好
自然人口就會減下來
(不過把社會搞爛似乎也行?!)

由於生產效率的改善,只要 壯有所用 就可以支撐起人類社會
(我們要正面點,別把社會搞爛)

勞動人口的減少與生產效率的改善
剛好提供機制使生產與需求平衡
不但如此
還解決就業問題(事實上,我們不需要那麼多人去生產那麼多東西)
只是資本家少賺了一些!(我很誠實!,在資本主義與目前的經濟政策架構下,這一點會被視為缺點)

我心裡一直有個想法
為何生產效率改善,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勞動人口
但是,這些勞動人口的實際可用所得似乎沒增加多少(以前 57 台節目有提供數據過)
那麼,生產效率改善所多出來的財富,文明的成果,是不是都被資本家收割了?!
(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對了,鈔票不會憑空印出來
如果憑空印出來就會貶值
如果不憑空印出來,遲早都要還,而且印出來時也會貶值
(要還時還可能戳破泡沫,然後資本家又是大到不能倒,政府又出手相救,吃虧的又是基層)
所以,鈔票印出來,是以減少基層的財富作為手段逼著基層花掉他們的積蓄
而不是增加基層的財富,讓他們覺得富有而勇於消費
我非常不認同這樣的操作手段
(當然有人會說資本家累積的財富也一起縮了
不過,資本家錢那麼多,縮一點水影響不了生活
再者,商品的漲價,利益也是資本家收割去了)
或許,相對的,清算資本家我會比較支持也不一定,哈
不過我們手段不要這麼激烈,這樣只會引起階級鬥爭
還是把資本主義加上社會主義的修正
讓經濟慢慢著陸到新的平衡
到時,地球有多餘的資源,人類可以輕易取用,而不需要衝突
人人輕易可飽暖然後閒閒沒事思淫慾,人口自然又會增加



KCLin0423 wrote:
對了,鈔票不會憑空印出來
如果憑空印出來就會貶值


K大回好快,可惜你說的他大概搞不清楚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我後來想到一個方法可以同時滿足央行的借貸平衡與分配公平,就是政府發行公債賣給央行,政府得到錢之後再平均配發給所有人。這樣央行借貸可以平衡,人民也有錢可以花用,只是政府的負債看起來會很多…
所以我仍覺得不需要太過拘泥借貸平衡


政府向央行舉債獲取貨幣發給民眾
那請問債務誰還呢?
政府得向人民徵稅還債不是嗎?
政府直接向央行舉債在經濟學上有說明,教科書上有,請自己去查,並且弄清楚

還有
會計上借貸一定會平衡的,你不光經濟學觀念有問題,會計學也有問題,建議你也得重念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我今天有去看過相關書籍,我比較了解其中的關係了,之前有許多講錯的地方我很抱歉,但那不代表你講的東西是對的。
我講的有些錯誤,可是你有些觀點也有問題

我這麼解釋吧!假如你今天賣了個商品給我,然後我直接把錢用匯款的方式匯到你的戶頭去。我問你,我有給你鈔票嗎?
沒有,對吧?
可是當我把錢匯到你戶頭去之後,你需要用錢時,你把錢從銀行提出來,你不就又拿到鈔票了嗎?
沒錯,我是沒直接把鈔票給你,但是我透過銀行,仍把鈔票送到了你的手上

央行也是一樣。央行對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時,央行不會直接給銀行錢,但會增加準備金,那是銀行存在央行的「銀行存款」,不是鈔票,所以你一直拿這點跟我爭,說央行沒印鈔票,對吧?
問題銀行總會去向央行提款吧?當銀行要向央行「提款」的時候,就像你要去你戶頭領錢的時候一樣,是不是都會拿到鈔票?那個鈔票怎麼來的?央行不印鈔票給你,難道還是天上掉下來的嗎?

而且這也只是一種方法,政府也可以直接發行公債賣給央行,然後得到鈔票(如果你不喜歡這種說法,或許可以說成是政府存在中央銀行的銀行存款增加,然後政府再去央行提款,結果也是一樣的)

是這樣嗎?如果有錯誤歡迎指正。

就算我的說法有誤,講回來,直接印鈔票發給所有人不是就能使貨幣供給量增加了嗎…在需求低迷的時候,直接使人們口袋裡有錢,使需求增加,不是馬上就能使經濟成長了嗎?
我不懂這麼簡單的道理,這麼容易就能達到,為什麼會被你扯的這麼複雜。我的確是沒讀過貨幣銀行學,這方面的確不是太熟。問題是這仍不影響最後的結果,不是嗎?
就好像我們同樣要去日本,直接飛過去不是最容易、最簡單達到目標的方法嗎?我不懂你們學經濟學這麼久,為什麼一定要選一條雖然同樣能達到目標,但卻要大費周章,選那種要繞地球地球一大圈的路…我實在不懂,認真求解?

然後我還是要第四遍問你一樣的問題:
所以你對像日本那樣失落十年經濟的解決方法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