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投資理財報告,只有慘字能形容

Katong wrote:
你可以自我認定該集團對旗下公司有 "隱性擔保",
但是要說是銀行本身對於P2P出借方的資金有全額擔保,這是言過其實.


K大說的沒錯, 的確就是這個模式; 這個往來銀行推薦, 一堆台商都有投, 當然一定有風險, 不然就押身家了, 也不用分12月, 不過推薦的銀行也有把關人員, 會幫忙檢視投資標地, 若是風險大時到期就不投這家了, 我是認為風險相對小很多, 當然利息也少多了, 所以才說是類似次貸的做法.

所謂擔保是指銀行有拿出一個金額做呈兌, 當然這金額也是說個心安, 真的要倒也是跑不掉.但比R大的方式風險小一些.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當然R大的膽識也很大,能說動家人給他運用家族財產的權力,這個很多人就做不來了。

這也是我特別佩服R大的地方之一
能說服軍公教出身,生性保守而謹慎的父母移交千萬房產運用
怎麼看都是很了不起的業務人才
贈與稅數百萬的成本料想也不是從自己口袋裡買單
離開職場是可惜了對公司是一大損失


理財本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不過這條路比較漫長,不管你我,
人人都有滅頂的可能。能笑能開心的時候,不正是應該多高興一點嗎?...(恕刪)

我的觀點倒是大異其趣
理財並不完全以成敗論英雄
一百萬投入假設獲利10%的建設公債
政府用這筆錢可以造橋鋪路
一百萬一樣投入假設獲利10%的軍火事業
造出來的就是炸彈和鮮血
錢只是社會的燃料,它燃燒在什麼地方...社會就往什麼地方奔馳而去
獲利不過是行為發生後的副產品
一筆正確的投資,即使沒賺到錢
也不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Katong wrote:
但是要說是銀行本身對於P2P出借方的資金有全額擔保,這是言過其實.可以很肯定地說,如果平安擔保公司對於陸金所的債務無法清償,這件事在法律義務上,完全與平安銀行,或者是平安保險公司無關....(恕刪)

大陸的P2P平台有兩大功能,一是徵信,調查借款人是否有足夠的還款能力。二是成立擔保公司為出借人擔保一定收的到錢,而且中國政府有規定,依擔保公司的資本額20倍(希望我沒記錯)做為擔保上限,所以也就不是隨隨便便就擔保的。

P2P行業中有騙局、也有經營不善者,就跟台股中的樂陞許金龍一樣的,有好的、也有壞的,P2P在中國叫「普惠金融」是國家支持的金融創新,講白了就是把傳統的當舖規模化、股份化。目前P2P行業已經累計放款3萬4千億人民幣,實在是很驚人的天量。

如果有想投入P2P,可以找大型的龍頭P2P去了解,利率約有9%左右(每期還款再借出)
J1977 wrote:
能說服軍公教出身,生性保守而謹慎的父母移交千萬房產運用
怎麼看都是很了不起的業務人才
贈與稅數百萬的成本料想也不是從自己口袋裡買單

R大以前有說過,父母名下的房子拿去銀行抵押借款,如此而已.
並不涉及實際房地產過戶,沒有贈與稅問題.

R大是唯一財產繼承人,早給/晚給,財產實際交給R大只是時間問題,
R大的雙親有國家給的終身俸護身,生活無虞,自然可以放心交付.

J1977 wrote:
離開職場是可惜了對公司是一大損失

R大的確是個人才,也確實賺到真金白銀.
Katong wrote:
R大以前有說過,父母名下的房子拿去銀行抵押借款,如此而已.
並不涉及實際房地產過戶,沒有贈與稅問題....(恕刪)

K兄可能文章瀏覽太快失去印象
第一頁R大就自述名下持有台北市不動產2間;外縣市不動產2間;持有N年沒出半毛錢
也就是有過戶事實但贈與;土增和契稅都沒有出
甚至持有期間的地價稅,房屋稅,修繕支出也掛零
收租產生的現金流父母更無意回收使用
而是無償轉成擔保貸款的本息還付
支撐了R大在暴跌的匯率下,也完全沒有必要認損換回台幣繳息
這個成功的理財計畫,除了R大自身的積極投資
家族站在背後做為堅強後盾也是不能不感謝的

J1977 wrote:
K兄可能文章瀏覽太快失去印象

可能是後續有變動,我的印象是取自於幾年前的舊記憶.
ke989 wrote:
大陸的P2P平台有兩大功能,一是徵信,調查借款人是否有足夠的還款能力。二是成立擔保公司為出借人擔保一定收的到錢...(恕刪)

談到徵信,我就有個故事要說了
我有個朋友,在鴻海工作近十年
名下有房產一戶貸款已繳十五年
銀行看他名下有房繳息正常又是百大企業
對於他提的增貸都是迅速通過
外人看來是信用極佳的客戶
我認識他,所以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他夫人不幸罹癌需要治療費用
兩個孩子不足五歲也需請人照護
此前還簽了一台進口車還付車貸中
實際家中開銷早已超過薪資負荷的程度
雪上加霜的是客戶抽單,事業群整併
績效獎金與股票紅利近乎歸零
還要面對部門後續裁員或分流的極大壓力
然而銀行愉快放款的背後
其實看不到由這些細節所構成的風險

徵信,參考價值是極其有限的

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翻過台灣電力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台灣最權威的信評機構:中華信用評等公司
對於台電的長短期償債評等是twAAA和twA-1+
但是認真看過台電的資產負債表
就會驚訝發現台電的負債比率竟高達90%
能有效變現的流動資產對負債比小於20%
短期資金缺口近四千億
如果這是民營企業,銀行早已嚇的雨天收傘奪門而逃
但因為背後撐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
所以明明是家徒四壁,錢卻可以借的輕鬆如意
讓我想起金融海嘯前的雷曼兄弟
標普給予的債權評級竟是大大的A+

只信任權威而不親身走訪,是一種盲目

而我們成長的過程,充滿了這種盲目
最簡單的例子是買車
大家出社會第一台車普遍選的是豐田
因為認知中豐田就代表耐用;省油;高性價的權威
所以我們買車不用理會引擎是直4還是V6
不用分辨底盤到底是拖曳臂還是多連桿
通過認知權威,我們就能感到安心
但實際上,道路意外中較多出現的事故是拖曳臂結構車輛
因為它的設計原意為節省成本,卻不耐躲避障礙物而出現的激烈駕駛行為
認知到權威,並不等於認知到事實

J1977 wrote:
我的觀點倒是大異其趣
理財並不完全以成敗論英雄
一百萬投入假設獲利10%的建設公債
政府用這筆錢可以造橋鋪路
一百萬一樣投入假設獲利10%的軍火事業
造出來的就是炸彈和鮮血...(恕刪)


此言差矣。。。

政府發包出去的

豆腐渣工程也算在內嗎?

還有

為什麼每次台灣跟美國買到軍火電視上很多名嘴就拍手鼓掌?

Katong wrote:
R大的投資再怎樣也不可能賠光,單身一人,也因此無後顧之憂(恕刪)


其實他不是沒有賠光....只是還在路上,時間還沒到!
J1977 wrote:‧‧‧‧‧徵信,參考價值是極其有限的...(恕刪)

徵信,我所認知的是一個專門行業,我們是門外漢,自然就不應該妄下斷言,是吧?!我因工作關係曾經接觸過應收帳款再保險行業,我了解到就算徵信有誤,也是在一個被精算過的風險之內,所以呢,也不可能每一個鴻海員工的老婆都罹癌,這是比例統計與機率計算。
豐田是品牌經營造成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但消費者並非權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