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inehua wrote:
其實生活品質真的是個人選擇,想過富裕的生活,勢必要壓縮不少家庭生活的時間,樓主如果想生小孩,以太太的月薪來看,不如辭職在家自己帶,會省很多。
我也住新北市,是家庭主婦,我辭職之前存了點錢,現在有閒錢就買定存股,月收入(利息)不到兩萬,老公目前工作天數少,薪水只有2萬出頭。我家算天生幸運吧,十幾年前就買房,貸款已付完,車子是20年老爺車,雙方父母住南部,也都不需要我們付孝親費。兩個小孩,假日都找朋友一起出門露營,暑假全家帶帳蓬開車去環島,不出國,省下很多旅館費用。小孩從出生就餵母奶,用布尿布,戒尿布之後再以二手價出清,所以奶粉尿布錢我全部省了,只有水電費支出。衣服有親友牌的就接收。三餐盡量在家煮,為了健康,大多用有機食材,周末兩頓外食,也會精打細算。小孩一路從公幼上公立小學,沒請過保姆上過安親班,只學過兩年鋼琴就停了,我用網路美國教材教英文,也自己教小孩唸四書和唐詩,孩子在校成績都是前三名。
如果要追求一般台灣人定義的「生活品質」:大人成天忙著賺錢,為的是支付買衣服名車、放假全家去吃大餐逛街出國旅遊、孩子保姆和安親班的費用,最後長大離巢了,還要幫他付學費零用錢。一輩子為錢而忙,這真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我們除了基本開銷,該有的保險都付得起,就不再多賺,寧可讓小孩過得節省一點,知道賺錢不易,將來都要靠自己,到圖書借書,有想買的東西就上網比價,這也是家庭理財教育的一部份。我們夫妻不想追逐金錢,有大把的時間陪小孩,周末不逛大賣場,電影只看二輪,出門騎單車,爬爬郊山,或者和朋友相約在家小聚,這對我們來說才是最好的生活品質。(恕刪)

很認同,
不過據我觀察, 許多台灣人,尤其都市人,
其實物質生活不貧乏,但卻窮得只剩下物質,
連許多「精神」活動都建立在「物質」上,例如近來很夯的露營裝備競賽,
還有有沒注意到近幾年,
一家在外用餐,最典型的場景是從幼稚園到高中,大人小孩,爸爸媽媽都在用手機平板,
爸媽求方便(工作太累?),把小孩丟給平板,看卡通的打電玩的,
追求生活品質? 哈哈,你們高興就好,
只是不知為何,聽到不滿聲音居多,在抱怨之餘卻缺乏思考,
有智慧想得透就想得通,沒智慧也只能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