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ney wrote:
銀行端的產品有那麼多,你真的該去好好了解一下,


我知道,
所以我前面有說不是只有保險,
我後半段只講保險是因為我對這部分比較熟,
其他商品是可以類推的,
主要概念就是現在銀行的營收已經是以手收為主了。

這篇文章可以給你參考一下

這是2012年的文章,
當年度,全國銀行營收王的中國信託,
手收的部分就已經跟利息收入一樣,
而這幾年來,利息收入並沒有增加多少,
但是手收是每年都大幅上升的。
過去銀行的主要獲利來源是存放款,
但是現在真的是已經轉移到手收了。
也許一些公營行庫還是以存放款為主,
但是很多民營行庫都已經以手收為主了,

這篇有提到目前的營收王今年初為什麼獲利大爆衝,
最主要的其實就是手收的貢獻,



gmoney wrote:
報表裡會有一個項目是關於活存的,您先去了解看看!


你說的那個報表我倒是真的沒有去注意過,
但是有一點我想不明白,
活存為什麼會有營收貢獻?
客戶來銀行放活存,銀行是要給客戶利息,又不是跟客戶收利息,
單純的活存要怎麼變成營收來源呢?
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像我前面說的那樣,
活存要轉到其他理財商品才會有營收呀!
我覺得活存要轉到放款的比例應該偏低吧,
畢竟活存是客戶隨時有可能會動用的,
銀行如果把這些錢太大的部分拿去放款,不是會有擠兌風險嗎?
相對的,這些活存如果是轉到其他理財商品,就不會有這個疑慮,
而且活存降低,銀行要付出的手續費也減少了不是嗎?
我是這樣想的,你覺得呢?
你跟他認真你就輸了,看不出來講什麼。
vivian93 wrote:
自打臉?如果你中文...(恕刪)
vivian93 wrote:
這是2012年的文章,
當年度,全國銀行營收王的中國信託,
手收的部分就已經跟利息收入一樣(恕刪)


文章提到"中信銀的獲利結構,朝向利息、手續費、交易三大項比重為「四四二」的黃金比例"
手收中我相信來自保險的比例應該不高,文章有講你可以自己看,
而利息就完整的佔四成,請問用定存去賺賺得多還是活存?
看懂你就會知道你之前說的話多不洽當!

假如你看得到那份報表你就更知道活存對分行的重要性!

vivian93 wrote:
當股市好的時候,金融股上漲,
但是這時候銀行的手收其實是下降,營收減少(恕刪)


這段剛剛回文時沒注意到,現在補充一下,
其實你敘述的邏輯跟你提供的文章有衝突,
而且你太放大保險費手收的部分了,
真的去研究一下銀行營收的結構吧!(尤其是分行)
上面提的報表裡一定有。
看得出我為什麼這麼肚爛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了吧,不知長進不學無術

LIN,IN-KAI wrote:
要保險的保障買定期...(恕刪)


定期險便宜歸便宜

時間到了就結束了

起碼這張保障是終生還能節稅甚至給家人保障

所以功能不同!
不要問我去哪裡改車,我只會跟你說不要去那裡改車。

gmoney wrote:
文章提到"中信銀的獲利結構,朝向利息、手續費、交易三大項比重為「四四二」的黃金比例"


但是這篇是2012的文章,已經是五年前的,
而這五年來,
利息收入是沒有太大增加的,
但是手續費收入是每年明顯增加的,
證據就是我後面那篇2017年初的報導。
所以5年前手收已經跟利息一樣,
而5年來手收每年大幅成長,利息微幅變動,
因此我說手收已經是主要營收來源。



gmoney wrote:
手收中我相信來自保險的比例應該不高,文章有講你可以自己看,


保險大概佔手收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吧。
其實算滿高的。
尤其中國信託他們這幾年自己的中信壽(現在叫台壽),
在中國信託是主推商品了,應該有超過一半以上。



gmoney wrote:
而利息就完整的佔四成,請問用定存去賺賺得多還是活存?


我前面有分析過,
如果銀行把活存拿去放款,
會有擠兌的風險,
因為活存是客戶隨時都有可能提領的。
所以放款應該主要還是來自於定存的部分。
因為定存無法再轉其他理財商品,
所以只能拿來放款或是投資,
而活存是轉理財商品的主力。



gmoney wrote:
假如你看得到那份報表你就更知道活存對分行的重要性!


我知道呀,
但是我認為原因是我前面說的那樣,
因為活存是手收的來源,
不管是推薦客戶買基金、買保險、買結構型商品,
主要都是用活存。
所以活存對銀行來說是很重要的。


gmoney wrote:
這段剛剛回文時沒注意到,現在補充一下,
其實你敘述的邏輯跟你提供的文章有衝突,
而且你太放大保險費手收的部分了,
真的去研究一下銀行營收的結構吧!(尤其是分行)
上面提的報表裡一定有。


恩,這部分是我自己的想法,
也許跟實際情況會有落差吧。
但是確實從現實上來看,
以今年來說,
到現在,還有很多銀行的年度營收目標都還沒達到,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保險這一塊比往年落後很多,
以我們公司來說,
往年我們大概在年中就會達到整年度的保費收入目標,
而今年,到今天,年度保費目標大概才達到七成左右,
所以這樣看起來,
保險的手收應該對整體營收還是有不小的影響。
至於你提到的報表,
我想我應該是沒辦法看到吧,
畢竟我不是銀行端的人,分行應該不方便讓我看。
但是我相信跟我的想法應該不會差太遠。
vivian93 wrote:
恩,這部分是我自己的...(恕刪)


恩...剛剛又看了一些資料,
發現跟我之前的想法確實有一些落差,
以目前來說,利息收入應該還是主要來源,大約占四成到五成左右吧。
剩下的是手收跟其他收入。

另外,存放款的部分,
利差確實跟我之前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
我之前一直以為存放款的存款主要是定存,
後來查了一下,
其實存款部分是活存定存都算,
所以G網友應該是對的。
分行拉高活存有助於降低存款利率,
相對就提高存放款的利差。

以上更正。


vivian93 wrote:
利差確實跟我之前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
我之前一直以為存放款的存款主要是定存,
後來查了一下,
其實存款部分是活存定存都算,
所以G網友應該是對的。(恕刪)


跟很久以前的其他討論比較,我看到你的進步了,
找到自己哪裡不清楚然後去求知,知識才會成為自己的。

我說過我只是略懂一點金融常識,且也非業內人士,
但從你許多論述中已經可以發現許多矛盾及不合邏輯之處,
因為您本篇的大部分論述沒有讓我覺得偏差太大,
所以我就不一一去指證哪邊有問題,
但我期待你自己去發現,找到了想通了,對你未來是有助益的!

你最大的問題就是用保險的角度看金融業,
這樣真的太狹隘了,實務上真的不是這樣!
其實我本來真的是來看戲的,
d大其實我不認識,
從他的談論中我猜應該是一個企業主,
假如他所論述都是真的,他還是一個專注本業且成功的!
而他提出的質疑跟討論,確實都事一般人對保險的的疑問及認知,
差別在你遇到的其他人會不會跟你明講而已。
保險從業人員的價值應該在用專業消除客戶疑問(專業包含保險及金融甚至更廣);
絕對不是站在保險的角度凹客戶認同。
d大對金融或保險的論述當然也不是全對,
但他本業也非金融業,講錯很正常啊!
且他與銀行間的往來真的就是這樣,細節他不需要懂啊!
但您要以業內人士角度推論金融業營收...
理論基礎薄弱了點,所以才建議您去了解銀行的營收結構!
但你們之間的爭論我也沒立場多評論什麼,
就給點小建議讓你們參考參考!

最後回歸討論本文主題,我稍微研究了一下這張保單,
以我有限的認知,我覺得沒有買的必要!
20年太長且給的利息太少,儲蓄保障分開來做才更有利!
20年內假如來個3到5年的升息循環,
保險公司從2008年開始賣的終身險跟儲蓄險,
嘿嘿!應該會賺得笑呵呵!
而那時後的金融股該漲還是跌?
digo1971 wrote:
2017-11-20 19:23 by vivian93
是你自己說你把錢放股票一定會比儲蓄險好,
我才順著你的話要你把儲蓄險裡的錢移去你認為一定更好的股票。
怎麼又變成我教你解約?
----------------------
你忘了這句話就是你講的
還不全部解約贖回通通丟到你認為好的金融類股裡面?
----------------------
又被打臉,馬上轉話,這點倒是有進步
從解約贖回 法夾灣改口 移去
轉得好。蔡英文要多跟你學學。
儲蓄險的錢是可以隨便移走的喔?!


這要看你的儲蓄險種,
如果已經繳費期滿,
解約是不會有損失的,
只是就賺不到後面的報酬,
我之所以叫你把錢移過去,
原因就在於此。
既然你覺得股票一定贏儲蓄險,
那你儲蓄險繼續放著幹嘛?
除非你的儲蓄險還在繳費期間,解約才會有損失。


digo1971 wrote:
解約賠錢,這麼缺德的事,你也幹得出來?


並不是解約就一定有損失的,
你把你現在的解約金去跟你繳的保費比,
如果解約金已經大於所繳保費,
請問你損失甚麼?
你當初年少無知不懂,現在還是不懂?



digo1971 wrote:
想不到保險業基本的職業倫理你都不顧,只為嘴砲!
無怪乎,金融爭議事件層出不窮。
無怪乎某些保險業務員形象很差。


想不到基本的加減乘除你都不會,
只會看到解約就以為會賠錢,
難怪以為業務員都在騙你。




digo1971 wrote:
一再打臉你,也會累,
但是還是要再打一次,
你的B>C根本不存在,
根據你之前的說法
你不是說沒絕對的事
儲蓄險20年是絕對賺錢
是第一句話對,還是第二句話對?


我哪時候說過沒有絕對的事?
自己腦補別人的話?
儲蓄險20年絕對賺錢,
本來就是呀,
以樓主這張保單(還不用提到躉繳型的六年以上就可以保證賺錢了)
只要放到滿20年,
解約金加之前的還本金就一定大於所繳保費了。
這不是賺錢是甚麼?


digo1971 wrote:
馬上打你臉:
不動產買賣價金履約保證的費用,一般建築經理公司會收取交易金額的萬分之4~6%,買賣雙方負擔各半(2~3%),以房價新台幣1,000萬元計算,買賣雙方各需支付3,000元之履約保證費用。
台銀保證業務種類 :
1.承包工程保證。
2.分期付款保證。
3.借款保證。
4.進口稅捐記帳保證。
5.發行公司債保證。
6.履約保證。
7.外勞保證金保證。
8.其他保證。
保證費率 :
按基準費率(年率1%)+基本點(依授信戶信用評分高低計算)後,並依實際保證金額及保證日數計收,最低收費新臺幣一千元。
更何況非親非故?!誰會下去當保證人?
即使不花錢,不是錢的付出可能更多。
你到底有無實務經驗?有沒有做過保證人啊?
你這也拿來講,透露了你的程度很弱。


你的邏輯真的很有問題。
你自己都知道"保證不一定要花錢"。
然後卻舉了一堆有花錢的保證來跟我說"保證要花錢"。
如果你媽去銀行貸款100萬,你當連帶保證人,請問銀行付你多少錢?
程度很弱的是誰?
這種基本的邏輯觀念都沒有?



digo1971 wrote:
你看馬上推翻你之前的說法。
保險公司都倒了,你還確定儲蓄險絕對賺錢?!


保險公司倒了,儲蓄險當然還是賺錢。
我前面不是說了?
保險公司倒了,你的保單只是換一家公司接手,
裡面的權益是不變的。
這樣懂了嗎?
差別在於原本你解約是找A公司要回解約金。
現在變成找B公司要回解約金。
但是解約金的金額不會變少。

當然,如果要舉那種沒有其他保險公司要接手的情況,
而必須動用安定基金墊付,那就算你對吧。
確實這情況下是會有損失的可能。
但是這情況發生的機會確實遠低於銀行倒閉股票變壁紙。
應該說台灣目前也還沒發生過。
過去確實台灣有發生保險公司倒閉的案例,
不過最後那些保戶的權益是沒有損失的,而由其他保險公司接手。


digo1971 wrote:
你又扣人帽子了,我有說懂門道?
就跟你講我是門外漢。
電視上講的內容是事實,google出來的事實
銀行業的體質比以前好
官方文件,數據事實


請拿出證據吧,
你看了甚麼資料讓你覺得銀行體質比以前好?
然後體質比以前好跟未來20年股價一定上漲有甚麼關係?
如果你所謂的體質變好,只是倒閉風險下降,
代表你根本沒搞懂問題,
要讓倒閉風險下降的方法很多,
但是不外乎就是降低風險部位提高無風險部位。
或是更嚴格的規則限制,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通常就是伴隨著越來越難營利。
隨便舉個例子,
假如原本銀行可以拿存款金額的20%出來投資,
現在規定只能拿10%出來投資,
因為投資有風險,所以這樣規定後銀行的風險變小了,
但是獲利卻因為限制而降低了。
那你覺得股價是該上漲還是下跌?



digo1971 wrote:
你又扣帽子了
我哪時教人選股了?!
我也告訴過你,


你說"XXX的股票未來報酬率絕對比儲蓄險好",
不算是教人選這支股票?



digo1971 wrote:
關於風險的事,你又扣我帽子了,
我會擔心風險,
也不認為風險可以控制
你太多自以為是的東西,
證明都偏離事實。


你會擔心風險卻又跟別人保證風險不會發生,
難道這是別人家的小孩死不完的概念?



digo1971 wrote:
那麼喜歡更正,姓馬是嗎?
即使金融海嘯再一次
我也會吃得好,睡得好。
股市好壞,對我影響沒你想得大。
這個部位還不到兩億。
這如果歸零,對你來講可能無法承受
我可以理解。
因為你的世界就這麼大。
我可能眉頭一皺,
再認真個幾年,
錢就回來了。


你是不是搞錯了?
你能接受這個風險,
我佩服你,
但是前提是你自己默默的做,那風險你自負我沒話講,
現在你是跳出來跟別人說"怎麼做怎麼做",
然後別人問你出事誰負責,
你說你自己能承受這樣的風險?
這樣講你懂問題在哪了嗎?
我前面就跟你說過,
如果你默默的做,當然你風險自負沒人有意見。
vivian93 wrote
如果你是自己閉嘴偷偷買,
那真的就只是你的問題,風險你自負,
問題是如果你在公開場合宣稱買哪一檔股票20年一定賺多少以上,賠了來找你,
你覺得你的風險只有賺錢賠錢的問題嗎?
有沒有違法問題呢?

懂了嗎?



digo1971 wrote:
股票佔我資產不到一成。
手上的現金扣掉貸款超過一億。
就等金融海嘯。
本業現金流20年來都是正的。
淨利稅後年年超過3成。
之前部分資產最高貸到近4億,
已經還得差不多,
貸款目前佔我資產不到1趴。
我的下場,這輩子,應該都會比你好。
噗😁


好棒棒,
給你
這樣可以嗎?
我前面就說過,
錢對我來說,夠用就好,
你要跟我比資產,我一定比不過你,
問題是我的資產不是要來跟你比的,
我自己夠用就好,
你資產有多少跟我有甚麼關係?
你的論點也不是因為你有多少資產就有多少可信度的。
你在這邊跳出來說自己多有錢是想證明甚麼?
炫富嗎?



digo1971 wrote:
關於銀行存款的部份,或者銀行生態部份
有業內前輩打臉你,
我就不落井下石了


笑死人,
我是被其他前輩打臉,(如果這樣說會讓你比較爽的話)
又不是被你打臉,
你在這邊裝一副你比較厲害的樣子?
有一句話叫"狐假虎威"聽過嗎?
真的是我錯的部分我從來不會不承認的,
有跟我討論過的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點。
但是要證明我錯了,
也不是靠你那種沒有邏輯的言論就能讓我信服。
請拿出證據。只要證據確實證明我錯了,我就承認錯了就好。
在這邊認錯是會少一塊肉嗎?還是只要認錯了就代表所有講的話都沒有可信度?
你賺那麼多錢確實有你的一套,但是這種基本的邏輯你卻沒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