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研究觀察記錄篇(鴻海分析篇20190330起)(宏碁轉型之路篇舊)

<世界工廠失色 台商出走

8/4 02:38

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

美中貿易戰延燒,加上大陸工資成本飛速上漲,兩股推力,已使得大陸「世界工廠」的招牌變成地緣政治風險高的代表,台商即使不離開中國,也加速前進東南亞設置生產基地,正崴最近決定出走中國、前進緬甸設廠,正是因應關稅和人力成本的兩大議題。

美國總統川普衝著中國而來,針對大陸商品加徵進口關稅。台商許多產品毛利率已經不高,再加上10%至25%不等的關稅,更是重傷害。

在此之前,大陸工資成本快速上漲,尤其華南等沿海地區,人力朝服務業靠攏,製造業有錢還不一定招得到工人,讓製造廠商傷透腦筋。兩股推力,使得鄰近的東南亞成為投資新亮點,正崴今年5月宣布投資1,031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取得緬甸廠房,正式進入東協,這也是正崴首度在非大陸地區設廠。

正崴董事長郭台強表示,緬甸勞工成本大約只有大陸的四分之一,正崴緬甸廠預計明年投產,正崴去年也在印度買了一塊地,擬布建手機零組件相關產能,預計2020年投產。

>Bob Dylan wrote:
繼續再延期,就繼續再...(恕刪)
貿易戰每天都會有不同的進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實戶及大戶會退出觀望的原因,最終會走到什麼地步沒有人確定,目前大家感受不到這些貿易戰的傷害,這需要時間慢慢的發酵,很多人看到美國股市一直漲就一直很有信心,我說~~美國股市一直漲,那是川普的策略厲害,一個商人當總統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比起一堆嘴砲政客有成效多了,商人會應用手上有的籌碼去找人談判,最終得到自已的目的,美國的財報漂亮,和之前川普減稅也有很大的關連,台灣去年的公司所得稅是17%,今年變20%,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漲稅了我不清楚,至少我在看宏碁的財報時,很明顯感受到所得稅從17%變20%。


最近01理財區剩下一些廢文在衝流量,我想管理者也清楚很多人退出或減碼觀望,造成01的流量減少,所以放任一些廢文一直充斥在理財版中,這些廢文會讓本來就不想上理財版的人更不想上來看文章,因為看了傷眼也傷腦。下周台股開始陸續的會開財報出來,面對貿易戰的惡化,fed升息緊縮資金,下周開始的財報出來,還是屬於短打消息,試想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財報不好,股價修正是正常的,如果財報好,股價理論上也要上漲,但面對不確定的貿易戰帶來的詪誇張關稅,公司在下一季,下下一季的獲利是不是還能維持住,這屬於不確定因素,所以接下來的財報出來就屬於利多短打,利空就是維持中長期,投資時要考慮未來三個月,半年後會發生的事,這才會讓你的投資有退路,貿易戰影響的是全世界的景氣,不太可能有公司能置身事外。


最近比較穩的投資就屬於美金定存,fed升息趨勢不變,台灣央行有意利率連九凍,接下來9月fed升息,台幣理論上還是會貶,這很容易理解吧,存美金的利率高,台灣一直和大家說沒有本錢升息,說景氣不好,既然景氣不好股市還一直維持在11000點以上,這不是很好笑嗎?台灣不升息是怕房地產有問題,台灣愈不敢升息,台幣就會愈貶,台灣是出口導個的國家,台幣在下半年旺季貶到31~33對電子業也是好,既然台灣央行九月不升息,fed到年底會再升息兩次,我又花了50萬買進美元,美元我能賺到確定的利率,又能賺到匯差,不過值得注意的事是,匯差收入會列入所得稅中,利息收入有27萬的免稅額度,如果薪資本來就高的人,不太需要急著把美元換回台幣,美元利率照升息的行程,後年才會升到一個頂,這一兩年的利率會一直維持在高檔,台灣如果一直因為房地產不升息,那台幣就會貶,另一方面貿易戰重傷的中國會去貶人民幣,台幣就更有貶的理由。

目前我大概比較敢一直加碼美元,股市最近貿易戰中,我是比較沒有興趣,畢竟最近消息面天天更新,周周不同,動不動關稅一直加上去,買了後放也不是,跑也不是,每天新的消息出來,心理就是驚驚驚,這種情況怎麼適合下大注,接下來我的策略應該是公司財報出現利多減碼,公司發生利空也減碼,有人會說,這有啥不同?當然不同,公司財報利多減碼有好價錢賣,公司財報不好,雖然賣不到好價錢,但確定公司經營的結果,看到合適的價位也會減碼。


中國對美600億美元商品 加徵關稅
分享中國對美600億美元商品 加徵關稅到Facebook 分享中國對美600億美元商品 加徵關稅到Line 分享中國對美600億美元商品 加徵關

實施日期還要視美方行動而定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美中貿易戰再次升溫!針對美國川普政府擬對中國二千億美元(約六兆台幣)進口商品關稅提高至廿五%,中國政府週五晚間回擊,公告將對美國價值約六百億美元(約一.八兆台幣)商品加徵介於五%至廿五%不等的關稅,實施日期視美方行動而定。

####################################################

以下是美金定存,最高來到2.8%,最開始的2.08%是半年期,九月底會有3筆到期,所以最近我新買的是2.8%,想對的匯率也買的比較高,很明顯的可以看到,我大概每一筆都是買了50萬台幣,第一筆沒有買到50萬台幣,第二、第三筆都是買50萬台幣,因為匯率買在29.1~29.2,所以50萬台幣可以買到17100元美金,最近買的就僅買到166xx元,及163xx元,利率高但匯率買的相對高,166xx買在29.9元,163xx買在30.6元,之前我說過,我要把利率愈洗愈高,大家看我分批買,目的就是我要買到和九月底要賣出的三筆差不多的匯率,簡單的來說,愈靠近9月23~9月底買的匯率,我前三筆買在29.1~29.2的匯率到期賣出也差不多是這樣的匯率,所以基本上我是用資金配置把利率洗高,最終都是用29.1~29.2的匯率去得到利率。


實務上,這次的2.8%優存會到8月底,下一次的優存從9月初開始,以銀行的套路及趨勢來推測,下一期的優存應該會是3%(應論上應該是這樣),所以我只要在9月23~9月底再存2筆優存,價格不論是多少,我9月底到期的3筆2.08%大概就是能以相同的匯率做賣出,如果我那時還是認為美金會續強,也許我就不會急著賣出,那時普通的美金定存應該是2%左右,到期可以選擇繼續定存,或是等到匯率高出我九月底買進的0.1後賣出,我等於就是洗利率成功,這方法源自已我之前在操作大型股的配資配置法,進可攻,退可守,反正沒有好價位,我就抱,因為買進的價格合理,得到的利率也還不錯,時間就是我的朋友,最終就能把利率洗到到都3%,甚至更高。






說真的,如果匯率這種相對穩定利率及波動的投資標的,你都無法透過資金配置得到你想要的降低成本或是洗高利率,一般大型股你就更難透過資金配置去降低成本及洗高殖利率了,匯率的匯差收入及損失是會和所得稅相關的,這和股票有比較大的不同,如果真心想要從美金匯差去賺錢的,你要找一個薪資收入比較低的人戶頭去操作。

Acer_kewei wrote:
貿易戰每天都會有不...(恕刪)


A大沒有考慮目標到期基金

📣📣📣
目標到期基金 保享利 ,各幣別之6年 費後本金+總報酬 預估如下:

美元6年128%
人民幣6年140%
南非幣6年158%

Junodidi wrote:
A大沒有考慮目標到...(恕刪)


確實美金到期基金比我買的100萬台幣美金險六年未高(優缺點如下),我的是六年未是20.24%,到期基金據你說的六年未是28%,不過我覺得視個人需求,如果單純是要買六年的可以考慮到期基金,這類的基金應該就是四年或六年,但我還蠻確定我買這100萬台幣的美金應該會放超過十年以上,我需要更長時間可以停靠的投資標的,我買的這保單,隨便你放,放個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隨便,如果是要短打的資金,美金定存就夠了,因為機動性高,一年一年算,我高興啥時解定存就解,了不起就是利率沒了,人民幣應該還會有貶值的壓力,南非幣就更不用說了,這兩類的幣值就是高風險,所以會有相對高的報酬。


最近我開始要在看債券,單純吸收一些債券的知識,以一般常識來說,美金利率趨勢是漲的,債券價格就會跌,使得債券的殖利率會升息,照fed升息的腳步來看,大概2020上半年會到頂,也就是美金利率3.x%,所以理論上債券應該會跌到2019年底或2020年上半年,所以那時出手買債券應該可以買到相對高的債券殖利率,大部份的債券只要你願意持有到到期,應該是保本保息(如果持有的標的違約就另當另論),該注意的風險應該就是

1、匯差,2、提前解約風險,3、債券標的的評等高不高,違約機率高不高









有鑑於民眾偏向於「標的波動低、費用率低」的金融工具,投資型保單專家法國巴黎人壽,與第一銀行、施羅德投信合作,推出「保享利/保得利」投資型專案,提供具備「雙低」特性的投資型保險專案,滿足民眾需求。即日起到8月10日申購,最低躉繳保費為新臺幣30萬元或等值約定外幣金額。

「保享利/保得利」投資型保險專案為連結目標市場最夯、民眾最青睞的6年期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特色為,波動風險性低的中長期投資策略,主要布局一籃債券,到期後債券價格會回到面額,因對市場利率與價格風險相關連性較低,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小,投資人的資產配置於穩健的投資組合,還可享有穩健的收益率。

「保享利/保得利」投資型保險專案連結「施羅德2024到期新興市場首選主權債券基金」,主要投資於新興市場主權債,60%為投資等級債券,具有收取固定債息來源、到期返還面額的特性。

法國巴黎人壽提供最完整連結目標到期基金保險平台,滿足三明治族渴望「一站式購足」的心態。提供年金保險、壽險兩種選擇,獲得穩定債息收益及可能的貨幣息差收益,提供民眾保障及投資兼具好選擇。

針對有外幣需求或本身有多元外幣資產配置的民眾,另外提供多原幣別配置選擇,除了保戶熟悉的新臺幣平台,外幣平台提供了美元、澳幣、歐元、英鎊、日圓、港幣、加幣、紐幣等選擇,最特殊的是,針對近年來民眾配置偏好,加入南非幣及人民幣平台供選擇,讓保戶依自身需求來配置。



近來,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引起熱議,鑑於各種流言、城市傳說不斷,《Smart智富》月刊團隊特別專訪包括基金專家、相關業者等,經多方考證,綜合整理解析如下:

疑問1》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是什麼?
A: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其實就是一種債券基金,但不同的是,這種基金在成立之初,就會預設一個到期時間,例如4年或6年;基金募集完畢後,管理團隊會買進年期相配合的債券。以台灣目前市面上的這類產品來看,一般持有60檔左右的債券。這種基金的目標,是希望持有的債券在其基本面債信不惡化的前提下,可以持有到期,以避開期間的市場價格波動。當預設的期限到時,基金即解散,將本利退還給投資人。

疑問2》這種基金的風險很高嗎?跟高收益債券基金有什麼不同?
A:根據主管機關的規定,目前市面上的目標到期基金,其投資在高收益債的比例,占整體投資組合不得超過40%。剩下的60%,則都是投資在投資等級債。為了增加收益,多數的投資組合是以投資在新興市場的美元主權債、美元類主權債和美元公司債為主。因此,這類產品的風險主要是所投資的債券之違約風險,也稱為信用風險。另一方面,若投資人買進的不是美元級別,而是新台幣或者人民幣,就要承擔額外的匯率風險。

疑問3》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有什麼優點嗎?
A:目前國內發行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通常有4年期和6年期兩種期別。對於在未來4年或6年有明確資金需求的投資人來說,這是一種相當方便的投資工具。因為經理人在投資時,就是以這個年期為目標,去挑選適合的債券。當時間到時,投資組合中的債券都自然到期,若無違約事件發生,投資人便可拿回本、息。但當投資一般債券型基金,若要贖回時,遇到市場狀況不佳,可能就會遇到贖回淨值低於當初買進時淨值的賠本狀況。

疑問4》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可以保證保本保息?
A:錯!不一定可以保本保息,投資人還是要承受債券違約的風險和匯率風險。如上所述,雖然這類基金的設計,就是希望在基金設定的年期到時,投資組合中持有的債券也悉數到期,投資人可將本、息領回,但若在期間發生重大違約事件,投資人還是可能會蒙受損失。

疑問5》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管理費高昂?
A:目前市面上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不論是4年或者6年期,平均每年的管理費大約是1%。若比較國內高收益債券基金和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一般管理費介於0.5%~1.5%之間,則這類基金的管理費屬於中等範圍。有人批評,這類基金的投資組合,買進後就持有到期,為何還需要「管理」費。事實上費用高或低,要看投資人能否接受,債券雖以持有到期為目標,並不代表不需要經理團隊的監控與管理。經理團隊仍需持續監控持有的債券,其公司基本面是否惡化、也需要拜訪公司,了解其財務狀況。當債信有惡化的疑慮時,也須立即處理。

疑問6》保單如何跟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連結?會有那些不同的費用?
A:目前市面上有幾家保險公司有發行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會搭配壽險功能。若是以這種方式來投資目標到期債券基金,因為額外買到了壽險保障,因此會在第一年產生上述基金管理費之外的保費費用,以及每年會收取保險成本。保險成本會因保額、保戶年齡等而異。

疑問7》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熱賣,會引發類似當年的連動債風險?
A:目前台灣販售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設計,就是資金募集完畢之後,直接投資債券,檔數可能達60~70檔,且一般由不同機構、公司所發行,以達到分散配置、分散風險的目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組合中,不包含連動債所會投資的任何衍生性金融商品或選擇權,因此兩者差異相當大。
Acer_kewei wrote: 平均每年的管理費大約是1%...(恕刪)

看到這句話我就完全不考慮了
pigstand wrote:
看到這句話我就完全...(恕刪)


,怎麼感覺這句話從你身上說出來額外沒有說服力~~因為你的資金水準也快到1000萬了,自已就該去組台灣五十成份股出來,台灣五十成份股也是每一季調整一次,怕變化太大,台灣前四十大市值的大型權值股也不會每一季換,每一季會換的大概也是台灣五十成份股中的40~50名,這10檔加起來佔台灣五十成份股的比例也相當的低,當初你尊重專業給台灣五十的基金經理人每年賺0.42%,怎麼現在看到別的基金要收1%管理費就不考慮了呢?雖然我也不太偏好要向我收管理費的投資。


你自組台灣五十成份股,除了可以省0.42%的管理費,你還能每年收到50份股東記念品,你可以好好的考慮一下,畢竟你的資金快要突破1000萬了,資金部份也愈來愈大了,其實也沒有這麼難,以1000萬來說,台積電你要買300萬,鴻海你買100萬,大立光買30萬,台塑買27萬,中華電信買25萬,南亞買25萬,台化25萬,國泰金24萬,台達電23萬,聯發科22萬…以此類推,40~50常在變動的,大概就是1000萬中的5~6%,大概就是50~60萬,不要也罷,自組一個台灣三十或台灣四十,又能省管理費,又能領股東記念品,有一些股票可能領也股息說不定還不到繳二代健保的門檻,勤勞點就能省管理費,又能省二代健保,如果像鴻海用減資配2元,獲利配2元,減資配出來的你還不需要繳任何一毛稅。





Acer_kewei wrote:
確實美金到期基...(恕刪)

看到「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部分說明,有的又是跟保險連結在一起,應該算是一種投資型保單。

這種保險、投資四不像的商品,會讓人很難知道保單或基金的個別價值,我以前買過一些,未續保,著實令人感到噁心的金融產品。

Bob Dylan wrote:
看到「目標到期債券...(恕刪)


一般來說基金就是這樣,會讓你看不出你投資了啥,又要收管理費,賣出再買回的代價也很大,所以我也不偏好投資基金,有版友提出目標到期期金,我大概上網看了一下到底是啥東西,我個人比較偏好的投資是比較單純或清楚的,大概需要自已做一點功課,不太需要付出管理費的投資,目前我看的債券投資都是包裝成基金,一般債券投資都是屬於比較大金額的投資,所以很容易就出現以基金的型式出來,反正距離債券價格落底的時間還有一年前到兩年,還是有時間慢慢的去研究不同的債券,最終也不一定要投資債券,單純就是一個理財的工具,閒閒時多了解一些投資工具也沒有啥壞處。最近債券很多人會討論,因為fed升息,債券價格會跌,目前急著進去接一定是替死鬼,所以買債券真的是不急,我想研究看看可不可以單純買特定公司或國家的債券,如果可以直接買,評等又高,不用給別人賺一手的,這種就是我比較有興趣的。


目前有一些保險公司已經不再以銷售人員去賣躉繳保單,想要買的僅能自已上網買,目的應該就是省下一些銷售業績獎金,因為躉繳保單是所有保單中抽最少酬金的保險,也沒有花太多的錢在保險這件事。


新台幣躉繳保單三通路全面停售台壽開第一槍| 金融要聞| 產經|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3260606

2018年7月18日 - 國內壽險業尚無停賣新台幣躉繳險的案例,僅國泰人壽在幾年前,為強化價值型導向商品,針對躉繳型保單,不論新台幣或外幣,一律都「不主推」,也 ...
不賣躉繳險了台灣人壽各通路7月起停售台幣躉繳保單| 金融要聞| 產經 ...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3260020

2018年7月18日 - 又一家壽險公司宣布,不再衝刺台幣躉繳保單。繼國泰人壽後,台灣人壽今天(18日)表示,自今、2018年7月下旬開始,各大銷售通路陸續停售台幣躉 ...
錢沒地方去!台壽停售部分躉繳台幣保單壽險資金去化問題浮現 ...
https://www.ettoday.net › ETtoday新聞雲 › 保險 › 重大資訊
2018年7月20日 - 台灣人壽日前宣布從7月下旬開始,各大銷售通路陸續停售部分新台幣躉繳保單。這已經是繼2012年國泰人壽後,第二家壽險公司捨棄追求新契約 ...
Acer_kewei wrote:


...(恕刪)

A大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我對於0050總開銷比0.42%還是很感冒的,不幸的是國內沒有其它適當的選擇。所以我正打算把資產移往美國,增加VT的比重。VT的總開銷比是0.1%,投資全世界股市。
Acer_kewei wrote: 我想研究看看可不可以單純買特定公司或國家的債券...(恕刪)

直接買賣債券比股票交易複雜些,債券交易是「報價單」驅動市場,可以先瞭解看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6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