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weber2654 wrote:
只有玉山金16位副總多在1000-2000張之間。...(恕刪)

目前只有500張,還要多加努力才能擠進副總行列


weber2654 wrote:
合乎非合意併購的金...(恕刪)

企業文化養成不易,玉山金不須和其他金控合併


銀行業在太陽能產業放款未來是不是有曝險的疑慮,在各家太陽能上市公司股價頻頻破底持續虧損,有太陽能聯貸的銀行真的要睜大眼睛注意!像今年茂迪就聯貸了48億~

2018年01月10日 14:49 時報資訊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

茂迪(6244)新臺幣48億元聯貸案,由彰銀等行主等,並已成功完成募集,此次聯貸案資金用途係為償還既有金融機構借款以及充實中期營運週轉金之所需,由彰化銀行、臺灣銀行及兆豐國際商銀擔任統籌主辦行,合作金庫銀行為共同主辦銀行,其他參加銀行包括第一銀行、農業金庫銀行、臺灣中小企銀、安泰銀行及上海商銀,合計九家金融機構共組聯合授信銀行團參與本次聯貸案。
十年前常提到的三大慘業:DRAM, 高鐵及面板。說實在的我是會擔心的。誰知十年後已經又走出另一個局面。太陽能族群相對小,資金投入不高,產業狀況也沒那麼差。

台灣人的口袋、產業智慧及毅力不可輕估。
weber2654 wrote:
十年前常提到的三大慘...(恕刪)

20年前買力晶慘賠,現又買相關的記憶體宜鼎,又慘賠!記憶體真的不能投資!

Glashutte_GO wrote:
20年前買力晶慘賠...(恕刪)


DRAM及面板經過20幾年的歷史,股價上下幾個cycles, 應已論定其市場價值。只要持續有效經營,金流穩定,銀行團就較不用擔心。
第一 兆豐 加油 除息後 一路 .....
yoyomum wrote:
長期投資交流不等於...(恕刪)
昨天才在想,很多人在建議買定存股時,都是建議『現在股價偏高,想要買定存股,一定要除權後再買』,個人對這論點不太同意,因為我們拿玉山金來看,他今年股息與股利都配0.61元,換算起來是1.22元,但是玉山金今年除權後(7/25除權前是22.5元,7/26除權後是21.05元,8/29是22.6,填權),如果除權前買,放到8/29,基本上股利+股息的現金價值接近2元(0.61+0.061*22.6=1.9886),所以到底除權前買或除權後才買,其實很清楚了。

當然變數很多,有可能除權後一直無起色,例如要繳1.91%的二代健保,例如隔年所得稅率....,但基本上我認為,只要有配股+配息的股票,除權前買的優點是高於除權後的。

舉另一檔中信金,從去年改為只配現金後,同樣是20元上下的股價,玉山金配了將近2元,中信金只配1.08元,所以我還是覺得有配股配息的股票,當定存股的優點較佳。
"NIKON D200"+"12-24 F4"+"24-70 F2.8"+ "50mm F1.8"+"70-300G VR" +SB800
luzibin wrote:
所以我還是覺得有配股配息的股票,當定存股的優點較佳。...(恕刪)

是這樣沒錯
前提是要能填權息,玉山金每年都填權息
朝一千張副總行列努力邁進中
系統自動重複 系統自動重複 系統自動重複 系統自動重複
luzibin wrote:
昨天才在想,很多人...(恕刪)


沒錯,能強勢填權息才是最好的定存股。中信金是難得的銀行,從台灣最好的消金銀行掉下來是可惜。獲利不錯,專業人士不差,股價卻無法反應。辜家完全退出,可能是壹勞永逸的答案?

投資金融科技及創投,真是好消息。大金融機構可以是他們的翡翠水庫,穩且大。對大金控而言,相對小投資,可能有倍數獲利;新創企業活力可期。過去工作經驗,創投初期獲利每股三元不難,收關時也多可維持壹元上下。

兆豐上半年出清所有開發金持股。

*******[經濟]
為鼓勵投入金融科技與創投,金管會將鬆綁金控轉投資兩項規定,包括金控旗下創投子公司投資金融科技、創投等非金融機構,可免申請核准;此外,投資子公司金額未超過五千萬元,審核不再看有無裁罰案。

為協助實體產業發展、因應數位金融,金管會近年來持續鬆綁金融業投資創投限制,包括開放銀行投資創投持股可達百分之百等,這次推動「金金併」檢討金控轉投資規定,也決定一併放寬金控跟創投、金融科技有關的投資規定。

*********[經濟]
拋開歷史包袱,兆豐銀因此才得以處分開發金,把卡在開發金多年,約六、七十億元的資金抽回,轉作其他布局,包括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旗下創投基金、物聯網與5+2新創產業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2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