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進駐中國廣發銀 竟遭黨牽制

本文轉載自陳志彥新書《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由早安財經出版)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58645

一如花旗一貫的訓練與要求,這些進駐廣東發展銀行的花旗專家們,必須在很快的時間內,針對廣東發展銀行的情況做出了解、分析並且提出未來發展的策略與行動方案。因此,這群專家們便要求部屬提供各種銀行的資料,包括:客戶的分類、貢獻度(即對於銀行利潤的貢獻)、銀行各分行過去的業績等等。這些都是了解銀行現況、擬定未來發展布局相當重要的基本資料。

但是,這群花旗派來的專家們,卻都得到部屬相同的回答:「我們不能提供這些資料給你們!」剛開始,有少數花旗主管,以為這是部屬故意刁難,後來才發現,所有花旗派進去的人員,竟然都拿不到銀行中任何跟客戶有關的資訊;這些人也無法從自己的電腦連上銀行的資料庫!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就在花旗的人員要進駐廣東發展銀行之前,廣東市政府的黨部,就派員為所有廣東發展銀行的中、高層階幹部上了一門課,課程的名稱是:「如何保護客戶的資料」。而他們保密的對象不是外人,竟然就是花了大錢獲得「經營權」的花旗銀行人員!這種在台灣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在中國卻很普遍。銀行的經營團隊居然拿不到客戶的資料?這簡直就像是要人開車,卻又要人蒙上眼睛一樣的荒謬

接下來,花旗派駐過來的人員想:我只要將那些刁難不願意配合的「壞分子」換掉,換一些願意聽話的人員進來,應該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更何況,銀行的總經理也是花旗銀行的主管,換個人應該不是難事。

然而,人事部門的回答是:只有黨部才有更換人員的權利,花旗的經營權是不含人事權的。在商業掛帥的金融銀行裡,居然還有這種不能以合適與否,作為用人的考量,而必須以黨的意見為準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一中可以各自表述,經營權當然也可以各自詮釋;你認為經營權應該涵蓋人事權,我認為經營權並不涵蓋人事權,既然你在中國的領土上做事,當然就要遵循中的規範,這……真的是讓花旗人員大開眼界!

三年後的現在,雖然廣東發展銀行的總行行長,還是由花旗派駐的人員擔任,但是當初進駐廣東發展銀行的二十多名花旗人員,已經剩下不到五個人了。中國高層對於金融業的干預之深,就連多年來,縱橫世界無往不利的花旗銀行,都無法與之對戰,只能摸摸鼻子,接受這個花錢卻又當不上老大的冤大頭角色

在MOU之後,台灣的銀行業確實多了前進大陸的機會,我也很鼓勵大家能夠到中國發展,至少多了解一些,對我們金融業來說,也是一種良性的刺激。不過,「前進大陸」並不是有錢就能搞得定的,尤其是台資銀行,現在的口袋深度可能也比不過這些外資銀行。所以,我們要如何避免非經濟面的干預,讓我們的金融業能夠安然的移植大陸,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布局與領導的智慧了。
文章關鍵字
現在才發現這問題會不會太晚了?

大陸銀行財報可不像台灣一樣公開

一堆壞帳被蓋住.

MOU利多???

呵呵呵...
我倒覺得這就是台灣金融業的機會, 因為中國很多私有資金其實一直沒辦法走進金融這一塊領域, 尤其是過去靠金融起家的一些金主, 透過和台資銀行的合作他們可以染指中國金融業, 就是因為台商銀行規模小, 才有這些中國資金著墨的地方, 而這些人對中國而言比起外商來說更了解中國, 更了解如何在中國生存,
另一方面, 中國金融業的不透明雖可能有涵蓋壞帳等資產劣化的危機, 但卻也可能表示, 中國政府增加對金融業的控制權, 能防範類似金融海嘯的危機, 中國一向是計劃經濟, 金融業牽涉經濟政策甚鉅, 即使自由經濟的歐美在今日都逐漸增加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更何況是集權的中國政府, 或許我們不習慣中國的方式, 甚至斥之以鼻, 但從金融海嘯的發生到歐美救市的困境, 中國的方式並不見得有這麼糟, 只不過是不符我們的期待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