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投資中國, 4家金融業者增資,年底前轉調員工。

為準備入股中國金融業, 永豐金、中信金、國泰金、富邦金、中壽已經提案到股
東會,一般預料今年對岸法令與審查不會再拖延, 至少4家金融機構已進行內部
篩選赴中國長駐人員 。

入股案主要目的有2個:
1.業者做不出台幣投資報酬率,尤其建築融資到頂後,保險業、銀行資金太多,
其中保險業若以年金制度檢視,人口老化將首當其衝。

2.我國銀行多半採取考試制度,民營銀行多採證照與國立大學優先原則,結果是
產值保守,而且國內幾乎沒有經營創業投資的銀行。
相較於汽車融資、中小企業授信業者,利差做到7% 10%以上幾乎獨佔。

錢會找出路, 今年會不會有入股題材?


台灣金融業在金管會過度保守的治理下, 不會倒, 但是也沒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銀行業規模太小, 既沒有知識及也沒有能力敘做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 因此大家都在低風險, 低利潤的傳統業務上彼此殺價競爭, 再怎麼增資, 在中國還是小銀行, 中國對外資銀行限制很嚴格, 西進又要做傳統低利潤的存放匯業務, 要賺錢很難, 能保本就很慶幸了.
說規模,其實有個100億台幣資本額已經足夠。

最明顯就是對岸25億人民幣的城鎮銀行,跟5000億的中建中農四大銀行用的系統、制度幾乎沒差別。(當然過小的銀行,像合作社抵抗力就略弱。)

金管會知道「風險」,但未必能「管理風險」,卡債危機無法抑制、與OK借款獲利領先就是例子。

不過, 國內各銀行想的,大概是趁中國金融業內控還不成熟的時侯,多取得一些經營權。

未來入股的,不一定都是好銀行。


Brodylin wrote:
2013-04-28 20:39  #2
回覆文章私人訊息引用連結載入圖片引言收藏評分回報
台灣金融業在金管會過度保守的治理下, 不會倒, 但是也沒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銀行業規模太小, 既沒有知識及也沒有能力敘做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 因此大家都在低風險, 低利潤的傳統業務上彼此殺價競爭, 再怎麼增資, 在中國還是小銀行, 中國對外資銀行限制很嚴格, 西進又要做傳統低利潤的存放匯業務, 要賺錢很難, 能保本就很慶幸了.
flyingmax wrote:
說規模,其實有個10...(恕刪)
您似乎不太瞭解中國的銀行系統, 中國四大銀行在1999年的NPL逾期放款, 高達總放款的30%, 以西方銀行的標準, 已經算是倒閉, 目前不到1%的逾放比, 是因為2006年時, 將呆帳轉到AMC金融重整公司掛帳, 加上放款大量增加的緣故, 過去呆帳的形成, 都是集中放款給國企央企所造成的, 目前還是如此, 鄉鎮銀行情況也沒有更好, 中國的經濟正在走下坡路, 中資銀行將來會不會重踏覆轍 ? 沒有人知道, 但是如果歷史真的再重來一次, 台灣的銀行現在要入股, 剛好去接呆帳, 台資銀行掛了, 整個台灣也會跟著陪葬.
Brodylin wrote:
您似乎不太瞭解中國的銀行系統, 中國四大銀行在1999年的NPL逾期放款, 高達總放款的30%, 以西方銀行的標準, 已經算是倒閉, 目前不到1%的逾放比, 是因為2006年時, 將呆帳轉到AMC金融重整公司掛帳, 加上放款大量增加的緣故, 過去呆帳的形成, 都是集中放款給國企央企所造成的, 目前還是如此, 鄉鎮銀行情況沒有更好, 中國的銀行將來會不會重踏覆轍 ? 沒有人知道, 但是如果歷史真的再重來一次, 台灣的銀行鐵定掛了, 整個台灣跟著陪葬....(恕刪)


西方銀行的標準?
你確定他們有遵循自己訂的標準在做事?
那個標準好像只是定出來騙人用的吧,沒幾個銀行真的照那個標準做事

所謂的標準,看看就好了,真的拿來要求大家做到真的會笑死人
flyingmax wrote:
為準備入股中國金融業...(恕刪)


台灣的銀行可以在對岸試著以"城市銀行"的方式來布點經營拓展業務

也就是專門針對台商比較多的城市去做對接服務

大陸幾個一級城市的規模都是上千萬人的.......光這些生意就做不完了何必想太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