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威盛CPU的山寨機 會變成品牌機嗎?
=================================================================================
威盛“中國芯”之路能走多遠?
本報記者 佟文立報導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佟文立 日期:2013-07-04
近日,多位積體電路業內人士向記者證實,聽說一則上海市出資50億人民幣成立一家公司收購威盛公司的消息。該公司已經於6月下旬在上海掛牌並邀請北京相關部委和專家出席,聯想集團公司將負責產業化工作,推出使用威盛CPU的中低端筆記本電腦。這則絕對堪稱中國積體電路產業大事的消息雖然從去年年底就開始在業內流傳,但始終未公開見諸於媒體,而業內人士對這則消息也多表示“還沒看明白。”
北京五道口的清華科技園,一座名為“威盛”的大廈赫然掛著“中國芯”三個字。威盛創始人是前臺塑集團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女士。威盛電子(中國)有限公司網站上公司沿革一欄顯示,1987年成立於美國加州,1992年總部遷至臺灣臺北市,1999年收購美國 Cyrix 和 Centaur 公司微處理器部門。與每台PC上都會有的Intel Inside標識相比,威盛(VIA)的知名度並不算高,但卻是全球僅有的三家X86架構CPU廠商之一。
我國自“十五”時期開始以863計畫組織研發CPU開始,國產CPU項目就一直備受國內外的關注。不過主流PC產CPU的X86架構因為存在專利等知識產權壁壘問題無法成為863計畫專案的技術路線,龍芯等MIPS架構國產CPU的產業化也就受制於Windows作業系統的不支援。
十多年來,國產CPU產業化的不成功一直在產業鏈的上下游之間尋找原因——起初是CPU廠商認為沒有硬體廠商願意使用國產CPU,後來又認為是軟體生態系統不成熟,尤其是Linux作業系統缺乏應用軟體,而應用軟體發展商又認為國內全是盜版Windows的用戶。
相關政府部門對國產CPU技術路線的重新佈局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經出現端倪。記者獲悉,工業和資訊化部在年初佈置電子政務基礎軟體類應用示範專案時表示,國產Linux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在選擇硬體時以後只支援X86架構。
“MIPS是一個非主流的架構,沒有龐大的應用軟體支撐,很難應用於PC。如果做PC用的CPU,只能選擇X86架構,而相關專利主要在Intel公司手中。由於美國聯邦反壟斷法的存在,Intel公司不得不允許AMD公司的存在。但對PC產業‘大腦’CPU的壟斷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VIA當初的策略就是先選擇在美國購買一家專利持有公司,以先形成一個IP保護,就這宗收購還被美國聯邦政府審查了很長一段時間。”李澤明,一位臺灣咨訊科技產業人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有專家認為,即使大陸資本收購威盛在CPU技術性能上也趕不上Intel,並不需要把這宗收購看得過於重要。但也有專家對這類唯技術論的觀點不屑一顧,就算性能超過Intel又如何?“當年IBM為PC選擇CPU和作業系統時,就是看中Intel和微軟都是小公司。論CPU性能,Intel也不是最好的。DEC公司的Alpha處理器起步就是200M,那時Intel的晶片主頻還在幾十。後來DEC公司垮了,Intel公司挖來了Alpha的團隊才在性能上越來越領先。”
“其實在PC產業領域,威盛的市場份額並不大,也就在1%上下。當年威盛進入通用CPU這個領域,主要看中的是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低價筆記本電腦這個目標市場。其實臺灣的PC硬體產業鏈還是很強的,終端領域既有品牌大公司,也有眾多二三線白牌廠商,在代工和零部件領域也是全球份額第一。”倪振鑫,深圳一位元山寨消費電子產業廠商人士對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