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分析師的文章有一段時日了,這個blog非常的有深度,經濟情勢分析深入而精辟,比起商周專欄及一堆網路年輕名嘴,有參考價值多了。

節錄自老年分析師的文章 貨幣戰爭 (41) 日本的財政政策

企業所得稅

原則上,企業所得稅的高低是企業決定設廠投資的考慮條件之一,但不是全部。投資所考慮的配套,包括基礎建設、法制環境、產業聚落、供應鏈地理位置搭配、市場潛力、人才供給、資本市場彈性、利潤分配機制等等,有許多的條件必須滿足,才會改變廠商的投資行為。

粗放型態的產業,例如組裝代工,決策的重點只要尋找成本低的地方去設廠,便宜的勞工、土地,基本可用的基礎建設,搭配稅率減免,就能有很強的磁吸投資效應,其他條件重要性相對較低;但是,越高階、越複雜的產業,投資布局的決策考量點越多,成本與稅率的重要性降低。例如美國的所得稅率將近40%,卻仍然留住許多跨國企業,仍然吸引高階研發、尖端應用的開發廠商聚集在美國,繳交稅金給美國政府,這是因為除了稅率,美國提供了更好的商業環境,特別是對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吸引力特別大。

領先族群的國家如果不求繼續上進,反而回過頭跟後進國家競爭低成本,還想靠租稅減免、忍受污染、超時工作、血汗工廠、開放市場,結果自然就是薪資下滑、投資還是繼續不振,台灣跟日本都有這方面的困擾,台灣失血的情況可能還遠比日本嚴重。台灣在2008年大幅調降企業所得稅 (從25%降低到17%),結果五年過去了,國內投資的金額卻節節下滑,民眾薪資滑落到17年的新低點,正好給日本在政策討論時一個負面的案例。

降稅還有租稅競賽的問題,各國競相降稅來招商,結果等於沒有降稅,這不是解決投資不振的最好方法。要不要降稅,考量點很多,光靠降稅來招商,若沒有清楚的產業定位、相應的政策配套,結果不一定會如預期,甚至更糟。清楚的產業定位,例如英國統治之下的香港過去定位為貿易自由港、金融中心,講英文但成本較便宜的愛爾蘭定位為跨國企業歐洲總部,案例都是衡量本身條件後,有效自我定位再搭配上特別低的稅制,都創造了成功的產業模式與特有的競爭優勢地位,此時搭配低稅率就有神奇強大的效果,總稅收也會因為外來長期投資的增加而不降反升,這是良性的降稅。相反的,沒有相應的條件也東時效顰,就只會得不嘗失,台灣多年來總是幻想擔任亞洲的中心,老是想跟新加坡香港學習發展策略,無視殘酷的國際政治現實,策略就永遠只能紙上文章,即使企業稅率降低到零,恐怕也沒有機會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亞太營運中心,甚至只會成為黑錢流竄的套利中心。

==
除了貨幣戰爭一系列文章外
房市財富的價值也非常棒

對比上海自貿區,希望主政者能夠好好思考國家方向,不要再瞎子摸象。
要讓台灣人連做夢的勇氣都沒有

開放可不是單純的貿易架構的開放
真正的開放改革
是針對既得利益者的改革開放

如國營企業民營化
不是那種半調子的民營化
訂一個時間表讓所有的國營企業,包括中油,台電,中華電信等民營化
並且讓外資准入

移民政策
大幅度開放移民
對中下階層移民的開放
不要老是想那些高端技術移民
中下階層的移民人士對台灣才有幫助

還有一些產業的過度規範與恐懼
如對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的不友善,甚至把他們當作豺狼虎豹
完全沒有學習之心,一昧的圍堵與否定
宛如,清末的腐儒們,對工業革命的來臨視若無睹
極端排斥(還好最近新上任的官員已開始小幅度開放)
自行困守在小島上,忽略先進國家金融業的發展與演進

對中國應該更加積極的放
此時是坑殺中國人錢最好的時機
但不幸的是,台灣人極度恐中
從小被國民黨洗腦洗到大,誤認中國之強大
因而產生恐中現象,尤其是4年級以上的政客

台灣與日本的困境
其實應該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的困境幾乎相同
只是嚴重深度的差別
解決問題根本就很簡單
台灣下任總統必須要有如佘契爾夫人或是德國施洛德背著政治生命的結束
勇於改革與開放才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