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市場發展,總有許多神奇的方法,但如果只是要追求長期高於平均的報酬,其實方法就會簡單許多,一如台灣期貨界的一句名言: 大道至簡哪!

2014年農曆年後股市走跌,債券價格反彈,不斷地有新聞提到,資金開始股轉債形成市場風險趨避的風潮,但到底該怎麼判斷資金是否真的由債轉股,卻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因此,為了證明這個說法,我們把這兩個市場拉在一起來判斷,另外,避免受短期事件的干擾,所以我們把觀察長度設定以月為單位,如下圖

其中,S&P 500 index為美國標普500指數(左軸),TN-TB %(右軸)則為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 - 13周美國公債殖利率,上述資料都可以從Yahoo Finance中下載

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美國股市到達高點時,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都會略低於13周美國公債殖利率,反之,若美國股市到達底部附近時,10年期公債都會高出13周美國公債許多,從基本的風險貼水(Risk Premium)理論可以知道,風險會產生對應的貼水,故長期債券收益應該都要高於短期債券,但這個理論卻在2000年及2007年掉漆,即出現了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低於短期的13周美國公債殖利率的奇特景象,先讓我們略過複雜的學術探討,其實,單純由2000及2007年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知道美國公債市場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投資長期債券的收益竟然會低於短期債券,這樣還有誰願意投資長期債券?就像是銀行牌告3年期定存的利率低於3個月定存利率一樣怪異,沒有合理的風險貼水,表示資金出現錯置,如果配合出現債券市場高殖利率的環境,就可以判斷債券市場的資金已經相當緊俏,資金由債轉股的舞會,也差不多該散場了,未來股市即將面臨的,就是沒有多餘的資金繼續流入市場,但卻有著一缸子的人等著想賣的情況。

事實上,後續也確實出現了一些財富重分配的走勢,即2001年科技泡沫及2008年次貸風暴,當股市開始反轉向下,資金開始由股轉債時,也逐漸的舒緩了債券市場資金緊俏的情況,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開始慢慢高於13周的美國公債殖利率,風險貼水理論再次重掌大局,資金也再次地擁抱債券市場,靜靜地等待下一波由債轉股的音樂響起。到適當的時機,資金又會開始一次遷徙,帶動另一次的大牛市,一直不斷的周而復始地流動著。

觀察2008年之後,TB-TN的風險貼水維持在0以上,顯示債券市場目前仍由風險貼水理論所主導,債券市場中的資金仍然相當豐沛,這當然需要歸功於美聯儲(FED)的QE政策,為債券市場注入了龐大的資金,然而,美聯儲的目的絕非僅僅是為了穩定債券市場,也是為股票及房地產市場未來發展鋪好跑道,確保2008年以後的美國經濟,可以持續受惠於正向發展的財富效果,進一步維持美國的消費市場,防止美國重蹈日本90年代東京房地產神話破滅後的覆轍,由目前的效果來看,柏南克確實撐住美國股市及房市,也做得相當不錯,但一如市場所批評的,葛林斯班當年也為了支撐科技泡沫破滅後的美國股市,進行了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卻也造成後續2008年次貸的問題,只是2008年後柏南克的量化寬鬆政策,會帶來什麼樣的風暴,只能讓我們,繼續地看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