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誠徵總經專家的發文得到不錯的迴響,
而且從中發現一堆人其實對經濟學很感興趣,
其實經濟學說穿了就是人類經濟行為的科學化~

就是不用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供需的原理,便宜時多買,變貴了就少買~
而且高麗菜貴了也知道買相對便宜的豆芽菜或多買相對沒漲價的肉類等~

只是經濟學會透過數學的方式企圖將這些行為科學化然後也繪製出供需圖~
因此,只要知道經濟學永遠是以我們經濟行為為出發點,然後企圖用科學的方式解釋而已~

所以任何的假設或式子都有其依據及背景~

目前大家公認的GDP=C+I+G+X-M,其中C+I+G就是所謂的國內需求,
只是係由民間需求C、政府需求G、以及投資需求I所組成~
因為這三個內需都可能使用到進口的商品M,
所以真正的國內產出用於內需=C+I+G-M

如果以老美來說,這個C+I+G-M其實很大,因為他們本身有很大的內需市場~
所以出口X,對他來說僅是錦上添花而已~至於美國真正的問題在此不多談.....

而中國大陸其實C+I+G-M也很大,但因為中國目前是世界的工廠,
所以整體供給將遠遠大於這個C+I+G-M,因此出口X對其來說是消化過多產能的方式~
所以出口對大陸這內需很大的市場的經濟成長仍舊重要,所以目前大陸正面臨著如何消化供給的問題~

最後來說台灣,我想這個C+I+G-M,沒人敢說很大吧!特別是之前台幣相對強勢時進口又多了一堆~
所以出口X對我們的GDP來說很重要~因為很重要所以只要說一次就夠了~
一但台灣的出口一直衰退下去,那GDP真的只能用GG了來形容~

以上是小弟對台灣GDP的一點看法~請各位不吝指教~
文章關鍵字
Brian CY wrote:
最近有誠徵總經專家...(恕刪)


量化才能比較

要不然你要憑感覺嗎?

建議你再去看看GNP 你就知道矛盾點在哪裡
卍歲達人 wrote:
量化才能比較要不然你...(恕刪)


所以我只說GDP唷,

如果大大願意分享GNP那真的很歡迎~
但政府統計究竟是用哪一個?
你把X跟M拆開來看還蠻扯的

為什麼呢?因為C也是差額,I也是差額,G也是差額
你不考慮C I G的移轉性支付
卻把整個M當作減項
這非常奇怪的

X也可能用到M當作生產原料,你怎麼能確定M全部是用在內需呢?

實務上,台灣的X跟M大多數時候都是同步的
X上升M也上升,X下降M也下降

進口成長率與出口成長率之間是呈現高度正相關的....

所以說,原po把X與M拆開來分析,把M當內需,X當額外的東西
這分析的邏輯上有很大的問題
lulalla wrote:
你把X跟M拆開來看...(恕刪)


感恩,小弟上了一課~

但我不是想硬坳,我不想著重統計數字的影響,

就是想把過去大家習慣說的淨出口(X-M)給拆開來看~

這樣分析才能看出對特定國家來說出口X的重要性~

只要您先把所有的進口M都當成用作生產的原料或產品,然後產品先提供給內需的C、I及G就好~

那剩下的產品就一定要出口才能創造GDP~

這只是一種另類思考,無關數字。就好像企業的資產=負債+業主權益,這是教科書說法~

但您只要願意深思就會發現,資產中所含的負債等同是膨風出來的資產,要我分析完全不當這塊是資產~

如此評估一個企業一定比教科書上所描述的更貼切~參考囉~

不過您真的很專業也能拿出數據就是~謝謝分享。

lulalla wrote:
你把X跟M拆開來看...(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