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為什麼虧損 ? 但為何鴻海還是要買??

夏普為什麼虧損 ?但為何鴻海還是要買??

新聞上很多說法 . 但外資認為,鴻海買下這個「錢坑」 夏普錢坑 但為何鴻海還是要買
有人說要買 sharp 是因此
iphone 面板,多角化經營 , 品牌 ,挑戰三星(OLED) 歷史因素 . 但是真如此嗎?

但是 台場以前也開發過OLED . 但是良率不高最多小尺寸 最後很多都收掉OLED 研發 .
至於 sharp 虧損有一說跟 夏普被美國商務部下達的1.2億美元的罰款 , 但是友達也有阿 .

友達也被美國罰款
當時三星轉污點證人,大家紛紛認罪之際,獨獨李焜耀堅持不認罪,和美國司法周旋到底。即便不妥協,友達最終仍被美國聯邦法官罰了天價

蘋果擬注資友達扶台抗韓
2016年1月12日 - 新一代iPhone螢幕將採用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受限投資金額龐大、產能不足,加上分散供應商策略,蘋果計畫注資友達(2409),企圖扶植友達 ..

蘋果日報寫說內鬥關係 不知道是真還是書商出書來炒一炒?

GOOGLE 【夏普內鬥】夏普被自家人鬥垮 6年來竟賠掉一家台積電!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2月中才出版的滾燙新書「夏普崩壞 – 誰搞垮了名門企業」(シャープ崩壊 ―名門企業を壊したのは誰か),夏普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其實很大一部分是被自己人內鬥所搞垮的。書中指出,第5任社長片山幹雄由於投入鉅資建立面板10代廠(即後來的堺顯示器公司SDP),卻遇到大尺寸面板需求大減與跌價,造成10代廠產能利用率大降,使財務窟窿愈來愈大,不得已於2010年接觸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尋求合作。
然而,當時握有實權的是曾任第4任社長的會長町田勝彥,而且町田派反對夏普與鴻海合作。
雙方對槓並非只在找鴻海當救兵,眼見片山大力投資面板10代廠,町田力挺時任副社長押寶太陽能電池,沒想到成了另一場災難。
夏普為確保原料供應無虞,一口氣簽下12年長約,保證逾2倍市價向供應商採購矽材,沒想到金融海嘯導致矽材價格暴跌,使這份12年長約成為夏普甩不掉的財務枷鎖。在片山與町田全力鬥爭下,夏普獲利急速下降,2010會計年度還勉強獲利,2011年度就大虧3760億日圓,2012年度虧損更擴大至5453億日圓,2013年度雖然轉為小賺115億日圓,2014年度卻又大虧2223億日圓。若統計夏普在2009~2014這6個會計年度的累計純益,大約是虧損3400億元台幣,比台股最大權值股台積電(2330)的實收資本額2593億元台幣還要多,等於夏普6年就賠掉一家台積電。「夏普崩壞 – 誰搞垮了名門企業」一書共有256頁,以8個章節說故事,從第2代接班、有實力的會長打錯算盤及內部宮廷政變,一直講到經營危機下的內部鬥爭,與經營重建計劃的挫敗,完整告訴讀者這家在日本人心目中有指標意義的百年老店,為何淪落到現在的局面。

自從2月18日本書出版後,銷路就直線上升,但市場需求遠超乎《日本經濟新聞》的預期,不僅一刷的數量供不應求,又二刷、三刷,到2月25日夏普董事會宣布接受鴻海投資案後,該書更是賣到破表。

《日本經濟新聞》上周一在夏普的推特上宣布,「夏普崩壞 – 誰搞垮了名門企業」由於上市10天的銷售量就衝破3萬本,報社臨時決定要4刷,顯示在這場鴻夏戀背後,日本財經新聞業者還能兩頭賺,從這個熱潮中賺進大把的知識財

更久前還有一篇文

2015-05-15 10:57:40
液晶之父”輝煌不再 分析夏普虧損史
夏普公司14日發布2014財年財報,凈虧損22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公司同時發表了經營重組計劃,主要內容為日本國內裁員約3500人、出售大坂市的公司總部。夏普正在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OFweek顯示網訊:夏普公司14日發布2014財年財報,凈虧損22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公司同時發表了經營重組計劃,主要內容為日本國內裁員約3500人、出售大坂市的公司總部。夏普正在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從1912年到2015年,夏普已走過了百年。回首往昔,夏普曾經多么輝煌,它過去創造了近80%產品均為世界首創的記錄。如今不要說維持往昔崢嶸歲月般的神話,目前夏普就連基本的經營都成為問題:求銀行貸款、裁員、賣樓……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夏普的液晶顯示屏賣不出去了?

 曾經的“液晶之父”輝煌不再
  如果說智能手機使得我們可以擁抱移動互聯網,那么,有著大屏幕的彩色液晶電視機,則是父輩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了。60-70年代中國社會的流行的三大件兒,無非就是縫紉機、電視機和自行車,而它們也是當時的嫁娶必備品。而夏普—曾經的“液晶之父”,就是作為彩色電視機尤其是液晶顯示屏行業的老大哥而存在。
  1912年,夏普由早川德次以一只自動鉛筆在東京起家,到60-80年代夏普在世界25個國家、62個地區開展業務,收音機、電視、微波爐、計算器、太陽能電池,還有液晶顯示器,而夏普也曾以平均1-2年生產1件獨創品的速度,創造了近80%產品均為世界首創的記錄。
  2006年應該算是夏普的巔峰,這一年夏普啟動了唯一一條液晶面板10代線規劃設計工作,在中國上海廣電集團啟動了上海液晶面板廠。彼時,全球首條8代液晶面板線在夏普投產;在與索尼的全球液晶市場份額爭奪中夏普勝券在握;夏普的彩電廠甚至擴展到了波蘭;而彩電業務的暢銷使得夏普液晶面板供不應求;也是2006年,夏普旗下的液晶電視AQUOS僅用了五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就在世界上賣出了1000萬臺,這堪稱液晶電視界的奇跡。
  然而,如果將夏普看作一個人,那么如今也已經是一位有著103歲高齡的垂暮者,盡管它也曾作為液晶電視產業的領頭羊,創造了多個“日本首次”、“世界首次”的產品,然而隨著時代更迭和世事變幻,老大哥如今卻是心有余力不足。為什么這么講?我們可從近幾年夏普發布財報中看出端倪。

  從財報中看夏普的虧損史
  從2008財年3月31日,夏普出現自1956年在東京證交所掛牌交易以來的首次年度財報赤字以來,夏普一直深陷財政危機而不能自拔。2008年當時夏普投資先鋒的目標是:學習松下在等離子和液晶兩條技術線上雙面開花的做法,通過收購先鋒獲得先鋒等離子技術和面板產能,進而構筑起與松下類似、和三星、LG相當的“平板兩條技術路線前進”的“行業領先”的產業格局。可問題是夏普的目標沒能實現。據日本媒體報道,2008財年夏普出現財政赤字,原因一是夏普在投資日本本土另一消費電子商先鋒時產生巨額虧損,此外,因參與操縱液晶面板價格,夏普被美國(博客專區)商務部下達的1.2億美元(約合108億日元)的罰款。而這這意外的600億日元投資損失和罰款就占了夏普2008年虧損的45%,其他虧損則來自經營,如100億日元來自于日本液晶面板業務重組產生的損失,在經營虧損中最直接的原因則來自日元升值。據悉,自2007年12月,夏普以每股1385日元的價格購得先鋒公司的股票,當時共持有先鋒約3000萬股股票,占先鋒總股本的15%,一年后先鋒的股價已下跌88%,到09年3月底更是超過了90%。夏普2011財年與2012財年合計計入了9000億日元以上的合并最終虧損。盡管2013財年轉為盈利,但獨立結算卻有約200億日元的滾存虧損。2014財年則轉為合并最終虧損2000億日元以上,獨立結算的累計虧損似乎也出現增加。日前據《日本經濟新聞》5月11日報道,因公司經營不善,夏普除向兩大主力銀行發行優先股擴資外,還計劃將1200億日元以上的資金減至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18萬元),這意味著夏普大幅減資將達到99%以上。而另據《朝日新聞》透露,夏普將在下周二發布新的三年管理計劃,除日本以外的公司將迎來大裁員,涉及人數5000余名,不僅會有約半數員工丟掉飯碗,這其中還包括一半的主管!此外,5月14日夏普將公布2014財年(截止2015年3月)的財報,有業內人士表示,夏普2015財年預計也將最終虧損1000億日元以上,財務有可能進一步陷入困境。

  為什么夏普的液晶顯示屏賣不出去了?
  這種情況下不要說維持往昔崢嶸歲月般的神話,目前夏普就連基本的經營都成為問題,為什么夏普的液晶顯示屏賣不出去了?

  1、沒有很好的理解市場不創新是夏普沒落的主因
  如果說,自2010年起,全球金融危機、日本地震、日元升值等都對夏普發展有影響,那么金融因素并不是夏普衰落的主要因素。為什么?因為全球最先進的面板技術,一直就在日系手中,而日系中最先進的技術,則一直在夏普手里,這也就意味著,作為液晶技術的發明者和先驅,夏普在品質上一直都不是問題。所以與其說夏普的衰落是因為金融或技術等因素,倒不如說夏普戰略失誤,沒有很好的理解市場,并且缺乏對行業方向的前瞻性把握。這方面夏普和其它日本企業一樣,雖然擅長精工細作,但對改變行業環境所具有的“破壞式創新”反應不足。這是最本質的原因。盡管在功能機時代的手機業務,為夏普在日本貢獻過不少利潤,但隨后智能機時代主要日系廠家集體萎靡,反倒蘋果和索尼高奏凱歌。你可以想象,當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時,夏普手機的顯示技術、分辨率完爆之,而在日本國內,夏普與運營商合作內置的諸多功能也完爆沒有app store的第一代iPhone,而在iPhone 3G 和 3GS時代,iPhone有了app store后不再是功能欠缺的玩具,因為app不只是改變了iPhone還改變了世界。而夏普此時尚未采用android系統。而到了iPhone 4時代,當視網膜屏幕帶來了不輸夏普的視覺體驗,夏普才后知后覺地采用android系統,此時日系廠商基本上已經全面落后,無力回天。這方面,夏普自身也認識到了問題,如09年夏普剛接棒的社長奧田隆司就坦言:“雖然我們有生產高端產品的技術,但我們從沒能很好的理解市場”。

  2、骨子里的保守基因注定了夏普只能固步自封
  眾所周知,液晶面板項目的投入與產能成正比,這也就是說你的投入越大,產能就越大,如果說前者決定了只有少量巨頭才能從事這一產業,那么后者則決定了該行業會出現周期性的“產能相對過剩”。這對企業則意味著:除了要考慮如何獲取第一桶金拿到投資外,還要考慮如何快速回籠資金并收回成本。而2005年和2006年,在面板價格下滑前,當三星秉承一視同仁的開放原則,大量將三星7代線面板賣向需要面板資源彩電商,并用最短時間快速回籠資金,收回生產線成本并轉戰新線之際,夏普卻在強調“面板不外售”。如當時新科用夏普面板事件,很能體現夏普的面板策略。日本一家三線彩電企業新科在銷售電視機時,竟然打出了“使用夏普屏幕”的廣告,而該事件當時不僅引起了包括“日經BP社”等日本科技主流媒體等的關注,而且還引來了夏普的官方回應,究其原因就是夏普曾多次強調“夏普液晶屏”絕不外售。甚至于,就在人們紛紛指出新科由某些渠道獲得了夏普液晶屏時,夏普仍在強調自己“最好的屏幕不外售”策略。這種擔心產品技術外流并期望實現行業壟斷的策略,可從側面反映出夏普日趨保守的企業文化特性,以及在新行業缺乏開拓進取的意識。其實這也是以日系為代表的企業大量家電商,如空調、洗衣機、數碼相機等的通病。當然,日本文化相對穩定,而日本人天生穩重謹慎,而這種根植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在夏普身上也有所體現。誠然,夏普的面板獨享策略,能實現技術上的壟斷,最終實現產品的渠道控制,然而這種策略的弊端也很明顯:一旦市場面板供過于求,那么夏普的產能過剩將會非常嚴重。而夏普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012年初,不僅夏普6代線和8代線在回籠資金上的速度明顯落后于其競爭對手三星和LG,而且夏普的產能利用率在2012年已經下降到了30%,而按照業界一般標準,液晶面板線的盈利至少也要保持75%的產能利用率,這是夏普在戰略層面的判斷失誤造成的苦果。

  3、技術優勢無法轉換成行業優勢最終無法與競爭者匹敵
  我們知道夏普是通過液晶面板起家的,在全球液晶面板領域,夏普也是當之無愧的領先者。然而問題是,在液晶面板上的技術優勢遲遲無法轉變為行業優勢,這種情況下夏普就并沒能占據時間先機,盡管作為上一次科技浪潮的弄潮兒,夏普獲益太多,但公司內部也形成了極強的利益集團,內部結構臃腫,效率低下,無法和后進者靈活較量等,這些都阻礙了夏普的創新。當然液晶市場不振,而夏普又推行“一本化經營”,這只能導致夏普集團的整個根基受重挫。因此,盡管夏普近七成的業務內容與液晶相關,在液晶面板和太陽能電池板領域也有優勢,但對液晶的過度投資,最終卻成了夏普的沉重負擔。如夏普的龜山工廠與堺工廠兩處投資金額高達9450億。在2000年時夏普就由于投資部的失策,獨力建設的薄膜型太陽能電池廠一直找不到買家。而后在2011年全球太陽能電池行業都不景氣,在其他廠商或倒閉或撤退后,夏普仍未能作出撤退決斷。既然整個市場都對大尺寸液晶面板需求疲軟,那么夏普的不轉換方針顯示不是明智之舉。一方面,其主推的四色技術面板市場接納度不高,卻固執地繼續生產導致大量庫存積壓。我們知道一般電視制造廠商均以紅、綠、藍三原色調色,但夏普執意增加黃色,雖然可以讓顯示色彩從10億色調升1000背到1萬億色,但如此精細的色彩已超出了肉眼可識別的范圍。用夏普美國研究所前部長中田行彥的話說,就是“投資規模很大,但消費者感受到的差異卻很小,售價又高出許多。”另一方面,為生產大型面板建設的工廠在生產小尺寸面板時也表現得不佳。因為夏普無法將產品整合到終端,這就會導致利潤薄弱。Iphone、小米等終端廠商采購了夏普的大訂單,并沒有對夏普形成積極利潤。如早年夏普一直是蘋果智能手機的顯示面板供應商,但2013年由于iPhone5銷售不佳,蘋果也削減了夏普的液晶屏幕采購訂單,對蘋果的過度依賴也對夏普的業績造成了沖擊。如此一來它只是淪為了上游或中游的供應商,相比于終端廠商而言,夏普的利潤率可想而知。

  4、船大難調頭
  此外,我們常說船小好調頭,而夏普這只大船卻很難掉頭,由于它的企業效率無法和后進者競爭,而韓系面板已經緊追猛趕,國內市場也面臨著大陸歐洲等的追趕,而夏普在成本上的控制,尤其是人力資源上不占優勢。這就導致夏普目前的自救手段只能是裁員、賣樓還砍業務,竭澤而漁也好,開源節流也好,顯然都不是長久之計。以LED電視為例。同樣的LED電視功能,三星的品質只是比夏普稍差一點,但是價格卻也更低一點,在同等條件下,消費者憑什么就非夏普不可呢?其實,夏普比三星更早開發LED技術,但三星顯然更靈活,三星并不認為消費者對畫質的感受有非常精細的要求,反而認為將電視變薄能掛在墻上是優勢,于是大膽使用成本較低的側光式技術,雖然該技術的LED晶粒用量只有夏普采用的直下式技術的6成左右,盡管畫質亮度稍有打折,但是產品更薄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較低,使得當時三星迅速占有了LED電視68%的市場份額,從而最終將夏普遠遠甩在后面。如果說40年前的“液晶之父”美名來自于夏普的自信,那么40年后的夏普并沒有將這種技術優勢轉化為行業優勢,反而運用自己封閉式的思維方式,通過追求技術控制與市場壟斷,不但沒能抓住產業給予、技術創新,而且也未能在產業投資方向、擴大產能上占據時間先機,而這種自負或者說自閉式的不創新,才導致了夏普只能作為曾經的“液晶之父”,一個輝煌但同時可能是一個終結者的存在。這家103年的企業走向沒落正好對當今企業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時代變化很快,跟不上就會死得快



沒有虧損,哪裡輪的到鴻海來買.

taiwan2008 wrote:
夏普為什麼虧損 ?...(恕刪)

很簡單的答案

1.失去成本優勢
這種垃圾的面板,基本上就是拚價格,當規模經濟大者,就有訂價權
三星的面板市佔第一 DRAM 市佔第一 所以 他能屹立不搖

2.當失去成本優勢後,就該採去激進手段如裁員或是轉移生產基地至有成本優勢的地區如中國等,但SHARP 只知道技術技術與終身雇傭制,年功序論制,守舊如昔



鴻海為了要奪取2018年的爛貧果訂單,因而需要OLED的技術
去年LG以渣下16億美元擴廠OLED,此舉讓三星,鴻海,芒刺在背

如果爛貧果,果真18年開始採用OLED,那LG一定可拿下所有的訂單
因為假設良率有達到需求,那LG會有領先的規模經濟優勢

三星上周已經要擴廠了,因為三星不能讓LG拿到推規模經濟的發球權

前幾周,INCJ掌控控的JDI也已確定要跟進OLED,原先他是要合併SHARP的小面板事業體,共同發展OLED

而鴻海拿下SHARP後 要跟LG JDI搶奪OLED訂單,鴻海胸有成竹

這顆爛貧果,讓全球的手機零組件又愛又恨
有一天他要是倒了,很多廠商會放鞭炮慶祝

鴻海口口聲聲說聯日抗韓,其實根本就不必太擔心韓國
該擔心的是中國,他們有成本優勢
而未來打敗爛貧果的是中國手機業者

今年,中國數家手機業者紛紛要進軍美國市場
爛貧果該小心了


taiwan2008 wrote:
夏普為什麼虧損 ?...(恕刪)
因為有技術優勢,除了可以繼續吃蘋果外,對於自有品牌發展也是一大功勞,重點是,夏普技術這麼好,有機會吃為什麼不吃~
不知道在鬼扯什麼,台積電不知道是夏普的幾倍市值,台積電現金未看先猜絕對夠買半家夏普以上了。
該不會蘋果想進軍智慧家電,
鴻海將來要替蘋果生產 apple冰箱,apple冷氣,apple微波爐,
所以買面板只是其中一個理由,
另一個理由是智慧家電.
不過台灣是要多併一些公司,
增加實力.
之前不看好是因為不知道下SHARP下面的坑有多大, 會不會買了還要擦屁股跟明基西門子事件一樣, 現在坑已經知道多大了, 鴻海可以好好談判來吃下下SHARP了.
鴻海集團就是靠不斷併購來擴張的, 每次併購靠著量產優勢, 維持高度成長.
Sharp營業額 2兆9,270億日圓(2014年)
吃下SHARP對鴻海營業額將是大補, 而且量產家電對鴻海來說跨入家電這塊, 用SHARP牌還可以提升毛利.
例如都是龜山10代面板一樣大的電視, 鴻海牌INFOCUS和SHARP牌, 成本差不多價格卻差很大.
更不要說鴻海沒有機會進入的家電市場了.

另手機從1.0的主要撥打接聽連絡功能, 到2.0的至SMART PHONE APP應用娛樂, 到未來3.0的人機互動助理, 蘋果要跨入3.0的SIRI, 但SIRI只有靈魂,
SHARP有靈魂有肉體的真正手機3.0 ROBOHON,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5/10/06/sharp-robohon/

如果APPLE沒有警覺, 未來SHARP新世代手機把APPLE幹掉不是不可能, 別忘了20世紀末的手機1.0王者NOKIA,若在2000年說APPLE幹掉NOKIA應該會被笑吧.
現在SHARP屁股乾淨下談合併, 我覺得對鴻海是正面看待.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