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305/878021.htm
"第一就是「4%法則」,這公式的原創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Bengen),他分析長達75年的股市和退休案例,發現只要你退休的第一年,從退休金提取的本金不超過4.2%的花費,之後每年依通膨率,退休金「到死都花不完」"
不過同樣的....上面就是現今的媒體,總會誤導讀者...
以下是 2015/08 另一篇關於 4% 的較完整報導 !!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731
真正重點在於本金的投資組合年化報酬率 4%
"股票5成、債券5成的投資組合,能維持提領4%資產的最好狀態"
"股票75%、債券25%,是支撐此法則的最安全比例"
P.S 合理懷疑,2017年03月5日文章根本是抄襲還斷章取義....真是無言....
恬適生活 wrote:
原文出處http:...(恕刪)
股票75%??
***********************
消失的企業 20年逾400家
中時電子報作者黃鳳丹╱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12月11日
工商時報【黃鳳丹╱台北報導】
台股證券市場自民國51年開市至今長達65年的歷史,從原本僅有的18家公司,到現在上市櫃合計已達1,633家,但就近20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資本市場「消失的企業」已逾400家,比例竟高達2成;光是今年就有23家,眼看近來興航危機又有一家公司將下市,多少4、5年級投資人說起過往,都有不少辛酸。
今年下半年陸續爆發樂陞事件、興航解散,使得股票變成「壁紙」不只是老一輩人口中的「故事」,而是血淋淋正在發生的震撼教育。截至12月8日止,興航退票已達8張,一旦被金融機構列為拒往戶,將面臨提前下市的命運,屆時台灣證券交易史的「終止上市公司」就會再添一筆。
台灣近20年來消失的企業高達2成,其中光是今年就有23家公司終止上市櫃,以平均每個月每2家的速度快速消失,更別提市面上有數十檔全額交割股。一位資歷超過30年的分析師有感地說:「股票買賣的風險不只是下跌與否,更嚴重的是誤踩地雷股,投入的資金可能化為烏有,只是大家都不願意提而已」。
檢視上市櫃公司下市的原因,除了被收購併購(如華亞科)或股權轉換之外,主要是被列為拒絕往來戶,或其他違反相關法令規範者,這種情況多是發生財務危機或重大違法事件,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地雷股」。但對投資人而言,要如何知道什麼樣的公司會變成破銅爛鐵?又有什麼機制在為投資人把關?
若以證交所營業細則來看,不乏諸多對於公開發行企業在觸及何種底線時,會被列入「變更交易方法」、「分盤集合競價」以及最終下市命運的各種解釋。但對小股民來說,這看似提醒投資人注意,但實際上會發生危機的公司,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總到最後一刻才發現卻為時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