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關於ETF與彭老示警的省思

早在彭總裁示警之前,有ETF教父之稱的John Bogle於今年五月就曾提過相關風險。

有鑑於相關報導...一般投資人難以完全理解,且讓小弟拋塊磚、解釋一下。

關於基金,過往的概念:

由經理人操盤,決策自由…當高檔風險上升,可以選擇進不進場。

但隨著ETF問世…資金不斷湧入之後,上述觀念被推翻。

被動式交易,逼迫經理人進場…使風險槓桿擴大。

可笑的是,過往被視為風險較大的主動式基金,卻因為操盤人可以選擇高檔不入市,反而是股穩定的力量。

但現在…隨著ETF規模的占比在全球市場中擴大,原本認為「追隨指數比較安全」的想法,卻成為一股可怕的羊群效應。

ETF,或許將成為股災的最大引信。

說的更白話些…

就算是規模上百億的主動基金,還是得根據經理人的決策來交易,有機會才投入市場…若風險提高,資金隨時退場。

但投資人被過去…主動式基金暴漲暴跌的績效嚇怕了,開始轉往被動式基金。

理由是…被動式基金投資完全傻瓜

也就是說…ETF的操盤人必須依成分股的配置比重入市。

哪怕股價再高,都得像個傻瓜一樣進場

隨著ETF的規模不斷增加,百億擴大到千億…一切就變得不同,除了被動投入外,槓桿倍數隨之放大。

舉例來說…

某支股票營運轉佳,就被納入某個指數。

而以此指數為標的ETF,資產規模擴增10倍。

所以,ETF的操盤人便得買進10倍的這支股票。

弔詭的是,並不是因為…這支股票的業績好了10倍,而是ETF規模變大…導致資金不斷湧入,讓股價莫名狂飆…

這樣的情況,正發生在全球市場中。

2017年上半年,從主動式基金轉往ETF的資金逾5000億美元。

以具代表性的高盛為例,光今年被ETF吸走的血,足足有267億美元。

「因為手續費比較便宜。」有的投資人這麼想…

好吧…雖然說的是沒錯…

但想想看,這麼龐大的資金跑到ETF裏頭,是多麼可觀的景象。

未來如果進入熊市,ETF的賣壓就會用相較於10年前的十倍…甚至百倍槓桿放大系統風險。

原本你看好的績優股、權值股,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

而且,會先由佔ETF權重高的帶頭、輪流修正股價,讓市場恐慌…

而隨著投資人開始一股腦地贖回(賣出),這些好股就像骨牌一樣、一塊接著一塊倒下。

當然,ETF有很多種…我們可以按自己的策略佈局、分散風險。

不過,趨勢反轉…效應擴大時,還是得小心些。

千萬...別當最後一隻羊。

以上,與您分享。



****************************************************************************************************

【0924更新】

主動式基金和被動式基金,在不同的市場效率中...表現大相逕庭。

什麼是市場效率?

1.弱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反映過去多空訊號的變化...關於價格變化以及趨勢的多空訊號,對於選擇標的幾乎毫無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無法藉由技術分析來獲取超額利潤

2.半強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充分反映了已公開的資訊。

因此,根據公開的資訊,無法獲得超額利潤,研究財報和公開發佈的訊息...意義不大。

換句話說,就是無法藉由基本面分析來獲取超額利潤

3.強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反映所有資訊,不管這些資訊是公開的...還是非公開(內線)。

假設這種市場確實存在,內線交易將無法賺到超額利潤

注意到關鍵字了嗎?

是的,就是超額利潤

主動式基金,在資訊不對稱的條件下...能在弱式與半強式效率市場中擊敗被動式基金。

但在強式效率市場中,不管是哪一種基金...都只能盡量貼近盤面、賺取合理的利潤。

然而,強式效率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是被很多分析師否定。

因為,您永遠鬥不過公司派...他們就是有本事把自己的行為合法化。

美國,已經算是相對接近強式效率市場...這也就是為什麼投資人選擇被動式基金(ETF),過去十年來尤甚。

然而,也正因為投資人轉往被動式基金,造成羊群效應...助漲也助跌。

而主動式基金風險高、卻能夠成為穩定市場的力量,在於它正是引領多空方向的敲門磚,如果沒有這些基金掀起漣漪...多空的浪潮便難以飛天遁地。

所以,如果市場有風吹草動,通常是高點未至...主動式基金就會退場。

行情便將進入合理的修正期,等待下一次多空循環到來。

但現在ETF的占比提高,屆時隨著羊群(投資人)開始恐懼、反向逃跑(贖回)時,被動式基金經理人也只好當一隻乖順的牧羊犬,反過來跟著跑。

新品種的股災,於焉誕生。

伯格是ETF教父、彭淮南是央行總裁,他們的背景與職掌大相逕庭,但看法一致。

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羊群效應尚未開始...

但是,您願意賭一把嗎?

以上,與您分享。



****************************************************************************************************

【0925更新】

今天來談談ETF的折溢價。

在ETF的交易機制中,存在著市價和淨值。

假設某檔ETF總資產為100億、總發行量為1億股,淨值就是100元。

不過,ETF在次級市場(交易所)中,與股票交易方式相同,我們並不是以「淨值」買賣,而是「市價」。

於是,每天都會有折溢價的情況產生。

【節錄標的為台灣指數型ETF】
【白話文】關於ETF與彭老示警的省思

淨值100元的ETF,若市場買進力道強過賣出力道,代表投資人願意用高於淨值的價格買進。

於是,市價可能大於100元,這就是溢價。

反之,若市價低於100元,則為折價。

ETF的市價和淨值若出現折溢價空間,法人套利就會啟動套利...最終將使兩者價格趨於一致。

【台灣50近三個月的折溢價走勢】
【白話文】關於ETF與彭老示警的省思

法人經常利用折溢價空間,進行套利:

1.溢價套利 ─ 法人買進成分股,在初級市場對基金發行公司進行實物申購...轉換成ETF,同時在次級市場較高的市價賣出ETF。

2.折價套利 ─ 法人在次級市場買進ETF,同時放空成分股,再向基金發行公司要求贖回ETF...轉換為成分股後回補放空部位。

對行情的影響:

1.ETF出現溢價 ─ 買盤湧入成分股,拉動行情。

2.ETF出現折價 ─ 成分股遭賣盤狙擊,打壓行情。

簡單來說,法人挾龐大資金...在初級與次級市場間不斷套利。

但在折溢價空間縮小(甚至趨於一致)後,行情便風平浪靜。

以上,與您分享。

禪苦的邊際,只見不語的無垠‧‧‧走著。
來看看 ETF 的命運。
comet168 wrote:
早在彭總裁示警之前...(恕刪)
算算時間看看水位,也該開始新一輪金融風暴了

市場大起大落,只不過是歷史重演財富重分配而已
comet168 wrote:
早在彭總裁示警之前,...(恕刪)


追蹤指數到最後會因公開交易市場價格而偏離,漲跌皆然!
前陣子 提到ETF 風險 泡沫

還被人批了一頓 就懶得回了

上週央行總裁彭先生 倒是出來背書了

ETF風險
會在高檔看著人喊不計風險的投入資金買ETF的人,可能也會看著電視新聞喊就追多股票。兩相比較買ETF受的傷應該還是會比追飆股小的多。

comet168 wrote:
早在彭總裁示警之前...(恕刪)


主動式基金,因為操盤人可以選擇高檔不入市,反而是股穩定的力量。

這句話有點奇怪,主動式基金其實也不是操盤的人想怎樣就怎樣。隨便找一檔基金下載他的公開說明書瞧瞧,就會發現經理人的限制非常的多。

有人看過哪一檔經理人在空頭來臨時全部贖回不入市?直接轉型貨幣基金?
主動式基金有規定淨資產要有多少比例的持股。並不會因市場跌就不持股。有些基金多了可期貨避險,但比例並不會太高。
Etf多少都有指標參考,而且有市價與淨值價差參考。

其實金融市場商品漲跌是正常的,皆有風險,有人賺錢就有人賠錢。
炒作才是最大的風險。
就我的認知etf是比較難炒作的商品。
感謝以上大大們的回應...

主動式基金和被動式基金,在不同的市場效率中...表現大相逕庭。

什麼是市場效率?

1.弱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反映過去多空訊號的變化...關於價格變化以及趨勢的多空訊號,對於選擇標的幾乎毫無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無法藉由技術分析來獲取超額利潤

2.半強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充分反映了已公開的資訊。

因此,根據公開的資訊,無法獲得超額利潤,研究財報和公開發佈的訊息...意義不大。

換句話說,就是無法藉由基本面分析來獲取超額利潤

3.強式市場效率:

市場價格已反映所有資訊,不管這些資訊是公開的...還是非公開(內線)。

假設這種市場確實存在,內線交易將無法賺到超額利潤

注意到關鍵字了嗎?

是的,就是超額利潤

主動式基金,在資訊不對稱的條件下...能在弱式與半強式效率市場中擊敗被動式基金。

但在強式效率市場中,不管是哪一種基金...都只能盡量貼近盤面、賺取合理的利潤。

然而,強式效率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是被很多分析師否定。

因為,您永遠鬥不過公司派...他們就是有本事把自己的行為合法化。

美國,已經算是相對接近強式效率市場...這也就是為什麼投資人選擇被動式基金(ETF),過去十年來尤甚。

然而,也正因為投資人轉往被動式基金,造成羊群效應...助漲也助跌。

而主動式基金風險高、卻能夠成為穩定市場的力量,在於它正是引領多空方向的敲門磚,如果沒有這些基金掀起漣漪...多空的浪潮便難以飛天遁地。

所以,如果市場有風吹草動,通常是高點未至...主動式基金就會退場。

行情便將進入合理的修正期,等待下一次多空循環到來。

但現在ETF的占比提高,屆時隨著羊群(投資人)開始恐懼、反向逃跑(贖回)時,被動式基金經理人也只好當一隻乖順的牧羊犬,反過來跟著跑。

新品種的股災,於焉誕生。

伯格是ETF教父、彭淮南是央行總裁,他們的背景與職掌大相逕庭,但看法一致。

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羊群效應尚未開始...

但是,您願意賭一把嗎?

以上,與您分享。

禪苦的邊際,只見不語的無垠‧‧‧走著。

comet168 wrote:
伯格是ETF教父、彭淮南是央行總裁,他們的背景與職掌大相逕庭,但看法一致。
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羊群效應尚未開始...
但是,您願意賭一把嗎?
以上,與您分享。




從雷曼海嘯之後的這些年

扣除金字塔頂端 1%的大戶

過往主動積極的投資人,相當比例都在療傷補血吧

不管是帳戶內的餘額,甚至自身的信心,都需要補血。

這時候,ETF 這種懶人投資法, 開始獲得青睞

總結來說, 彗星大應該是想提醒大家

被動式商品, 投資人的主動投入,造就新型態的風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