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小弟對大盤指數意義的理解有誤
或純粹是馬後砲...
上萬點之前的9500點
難道不是從更低點一路多頭上來的嗎?
散戶當時難道都在賠錢,沒有賺錢嗎?
政府當時可能喊出
「喔喔,竟然到9500點了,得考慮護盤了」嗎?
而且台股萬點以上也滿一年了
持股要調節的時間很充裕
為何指數一回檔到9500點
就會有「哀鴻遍野」「慘賠套牢」「台股畢業」「政府護盤」
的說法出現?
股票普遍本益比之類的價格衡量指標
不是還處於高檔嗎?
投資人其實只是「少賺」了些吧?
吵一吵叫一叫,媒體下些聳動標題就算了
政府竟(疑似)真的要護盤
把人民共同投入的辛苦錢拿來這樣搞?
再說績效不彰是大環境所致,若不年改要破產
股市大盤都不能低於萬點以下的喔?
這跟某些企業挑在歷史高點實施庫藏股是否有點相似?
還是說,人性就是如此
股市7~9千點浮沉時,「萬點健康論」沒人會信
但一旦上了萬點,此論點就成了理所當然
萬點變成起點,這才發現其實股票都被低估了
我們的征途目標是大盤2萬點...,而且各類估價指標都得改寫
導致一堆散戶都在萬點以上才大力投入
也因此9500點是個令男默女淚
人民慘賠,政府得出面護盤的低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