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存錢,不過長期儲蓄率過高,代表民間資金閒置、無法帶動經濟成長,對國家未必是好事。主計總處最新預估,受到人口結構高齡少子和新冠肺炎影響,國內今年儲蓄率可能回升到35.79%、創逾30年新高,專家擔心,連在貨幣低利寬鬆的環境下,實體投資都不見起色,政府想靠三倍券刺激消費、帶動上千億的經濟效益,恐怕是緣木求魚。
統一證券首席策略專家呂忠達:「一個地區如果長期儲蓄率都是在30%以上,其實對經濟的發展,是會有相當的一個侷限跟困難的,只有對未來有一個好的預期,大家才敢勇於消費所以結構上,必須要先處理這個經濟成長的動能,才能夠去解決或是緩解儲蓄率偏高的問題。」
專家進一步點出,台灣儲蓄率長期高於30%,代表台灣人現金滿手,卻無法挹注實體投資,就算政府編列500億預算祭出三倍券,對比消費市場缺口高達5、6千億,效果恐怕杯水車薪。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我們現在擔心的就是說,當你用一個杯水車薪而且用一個,把這個(消費)時間打散,在一個很長的這個時間裡面去(使用),就是說這個消費的熱度跟消費的興奮感,它沒辦法持續的時候,它的這個作用其實它就完全看不到。」
專家警告,台灣貨幣政策低利寬鬆,但民間投資卻沒有增加,光靠增加消費能有多少貢獻,經濟前景持續打上問號。
侯市長,你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