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應邀出席參加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二十週年慶祝大會論壇暨晚宴,他並以「經營人的學習與成長」為題目對外發表演說,分享他個人六十多年以來在職涯和工作領域上面的經驗和成長,而對於近日以來台積電頻頻傳出了前往美國以及日本等等國家海外設廠所面臨到的難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毫不諱言地的直接指出,並不看好半導體產業的在地化製造。
而除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之外,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以及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和總統蔡英文與桃園市市長鄭文燦等人均應邀出席參加,會場當真可以說是冠蓋雲集。蔡英文總統於晚宴前致詞的時候強調,台灣不僅在經濟的表現上有很不錯的成績,全世界對於晶片半導體的需求也讓台灣的高科技能力,尤其是高階製造的技術以及人才還有產業鏈,皆成為了國際注目的焦點,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一環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一個要角,這一點絕對是無庸置疑的。
台積電這陣子以來陸續宣布即將前往美國以及日本設廠,被政府當局視為與美國政府以及日本政府關係緊密合作的代表作,但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對此表示他感到非常地憂心,「可能會在花費投入了上百億美元之後,才發現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不只是不完整而已,更甚至還會更加地糟糕。」而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放眼全球來看的話競爭力是如何的呢?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認為,台灣半導體製造未來仍然會相當地具備有競爭力,這一點絕對會是不用懷疑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坦言,「我們應該得要持續地在台灣營運,這也是我們台積電唯一且必然的選擇,而且在全世界自由貿易的這一個原則大基礎之下,只要國際半導體市場仍然是保有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以及自由競爭,相信一定是可以做得到的」。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分析說到,美國過去半導體製造行業的市占率占比曾經達到42%,目前則降至約莫17%左右,而在全世界出現晶片供應不足的晶片稀缺荒之後,現在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半導體在地製造、有意地擴大半導體製造份額,希望讓半導體製造的市占率回升。然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如果要打掉並重新建立全球的半導體製造供應鏈,在美國製造變成要多花費數十億美元的金費,而且還是會覺得完全沒有競爭力的,不但供應鏈是沒有競爭力可言,而且成本還只會比現在要來得更高而已。美國政府要推動半導體製造的在地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直言他認為真的不太有那個可能是會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接棒的領導者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之前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的專訪時,被問及了對於台積電前往海外設廠這一事的看法,其實是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大多一致的。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過去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便曾經回應說到,「台積電遷往美國的建廠實是因為來自客戶的政治動作」,並且他認為半導體的在地化是完全不會提升供應鏈韌性的,甚至還可能存在著降低供應鏈韌性的風險。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認為,美國要傾盡全力去做的事情應該是要「確保美國自身能夠站在下一個先進技術的領導地位」這樣子才對,因此與其追逐半導體製造的本地化,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建議美國政府當局應該把大筆的資金投入到未來前瞻的技術開發當中,好比說也就是像系統設計、或者是說像人工智慧以及量子運算、又或者是說疫苗及生技等等這些前瞻的項目。

當與會者詢問到半導體前往海外國家設廠的話應該要如何評估成本與克服在管理這方面上等等的問題之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回應說「台積電要前往美國或者是歐洲設廠會有很大的挑戰的」。因為在台灣製造生產的良率優勢,讓台積電技術導向的客製化產品非常具有競爭力,不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這個競爭力是僅限於台積電在台灣營運,因為台灣人假設說要管理海外工廠、做海外管理的執行時,不大有可能擁有如過去美國管理海外機構的權威以及成效,就像是台灣的管理階層者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廠區管理,就不大有可能能夠做得如同英特爾一樣的好。
事實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前就曾經在對外公開的演講當中分析了台灣與美國還有中國以及南韓各個國家之間的半導體競爭力,從張忠謀的說法來看,他的看法是認為「人才」會是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時遇到的最大的障礙。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直指,台灣在晶圓代工上有極大的優勢,這主要是因為有著大量優秀工程師的緣故,技術工們以及作業員們願意加入製造業,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過說是在美國的話,員工們(人才)的敬業程度絕對可以說是遠遠無法企及台灣的,至少就工程師而言一定是如此。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舉例說,台灣有便利的高鐵,成千上萬名的工程師們可以不需要搬家,不管說作業員們是在台北或者是新竹或者是台中又或者是在台南,全部通通都可以一日來回,但是假使今天換作是去到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話,那麼又該怎麼做了呢?「美國很多製造業已經不紅了,在幾十年前就不紅了,他們不投入製造業,而是改為作研發或者是金融又或者是市場。」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認為就現階段來說,台灣在晶圓代工上最頭號的競爭勁敵仍是南韓三星電子,因為南韓三星電子的製造優勢和台灣極度地相似,還有在人才的這一個部分上也是。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競爭在過去二十多年的追趕和發展下來、在投資了數百億美元之後,半導體製造仍然落後台積電至少五年時間以上,關於邏輯半導體設計也落後了美國以及台灣約莫一年到兩年不等的時間,以目前看來,在晶圓製造上尚且還不是對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表示,過去幾十年下來,美國和亞洲許多的公司企業多受惠於全球化和貿易的自由化而發達而成長,然而自近幾年以來,全世界的保護主義逐漸興起,全球不再是平的了,這對於亞洲以及全世界的半導體業者來說都將會是一個全新的巨大挑戰。其實,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早在前年底 (2019年十一月)時、同時也是他個人從公司退休之後的第一場在台積電運動會上亮相那時,就提到了台積電在平和時期作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就好,但是如果說是處在亂世之下,就必定將會成為一處兵家必爭之地,在未來,台積電對於全世界半導體的供應鏈而言只會越來越顯得更加地重要。
至於不能忽視的強力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在美國設廠,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直言,就算花數千億美元,英特爾也不可能架構起整個半導體產業。自從前陣子以來,英特爾新任的首席執行長(CEO)到處說台灣不安全、韓國也不安全,所以還是應該要在美國的本土建廠並且打造出供應鏈,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認為這個是一個警訊,這一個訊息不論是對於亞洲或者是對於全世界的半導體供應商,甚至是包括對於英特爾自己本身來說都會是一個挑戰。就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觀察來看,「英特爾的首席執行長有他的動機在,他是要美國政府的補貼」,也就是美國政府規模高達五百二十億美元(換算折合之後約莫為新台幣一兆四千六百億元 )的「晶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這一條法案是要振興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在今年的六月份時已經獲得了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但是目前尚且還在眾議院討論當中。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透露,英特爾甫於今年(2021年)二月份走馬上任的首席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曾經在2015年的時候拜訪過他,季辛格對於當時任職的威睿(VMware)公司說明得很好,但是季辛格這個人在態度這方面上就稍微顯得有點不太客氣了,現在對台積電也還是一樣完全都沒有在客氣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直言:「我現在不過就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已」。

各國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後面臨「半導體的斷鏈危機」,意識到要在本土建立一條安全的供應鏈,台積電於是在此時此刻廣受到各個國家的邀請至當地設廠,然而這對台積電而言會是一個該感到歡喜的好消息嗎?究竟這對於我們台灣的護國神山來說是利大於弊?又亦或者是弊大於利呢?
台積電在去年五月份時宣布,即將會前往美國的亞利桑那州興建5奈米晶圓廠;在今年二月份時決議即將在日本當地設立3DIC材料研究中心;並且於今年四月份時的臨時董事會中核定在中國大陸南京建置月產四萬片的28奈米產能。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今年四月份時對客戶所發出信件當中提及,台積電在過去的十二個月以來的產能利用率是超過了百分之百100%,然而卻依然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台積電因而決議要在未來三年的時間當中投入高達一千億美元的資金擴產以及支持先進製程的研發。不過,台積電急速擴廠必須擔負龐大的資本支出,讓許多外資擔憂台積電的獲利能力恐怕將會急速下滑,其中又以外資摩根士丹利在報告當中多次一再指出,台積電在進入5奈米的製程之後,先進製程晶圓代工的投資回報率(ROI)出現了結構性下滑,恐怕將會失去摩爾定律以來的成本優勢,甚至稱放在台積電的錢有可能會變成所謂的「死錢」(dead money);外資擔憂台積電的獲利能力倒退的傳言甚囂塵上。
對於各國打算要自給自足、在各國境內建立生產線,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曾經在今年由紐西蘭主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閉門會議會後記者會上提出了嚴正的警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假使說各國通通都要「半導體自己硬做、自己造廠、自己來」,這只會讓成本提升也會讓技術進展的腳步放緩,結果仍將會是無法充分自給自足,再加上成本高昂的供應鏈,假使這些成本全部轉嫁到客戶的身上,那麼將來晶片的價格可能就會變得要貴上35%至65%左右不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建議是,針對國安運用,在國境內存有一個自給自足的供應鏈,是審慎的作法,然而對於規模大得許多的民間市場來講,一個基於自由貿易體系的供應鏈,仍然鐵定會是目前最佳的作法。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他也認為,雖然說好些陣子了半導體短缺的問題真的是相當地嚴重,但是這個情況終究是會能夠得到緩解的。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在晚宴之後,以「經營人的學習與成長」為題目,發表演說。專注代工的商業模式,一直被認為是台積電的致勝關鍵,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演講當中提及了台積電的商業模式,他指出,「其實這是台積電最重要的革新,商業模式是以『客戶是誰』而定,而不是以產品是什麼為定。」就像是我們台積電是一間半導體公司,那麼我們的客戶就會是電腦公司,而不是「半導體公司」,然而台積電的商業模式就是「半導體製造服務」,客戶是別的半導體公司。此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還特別談到,依他認為,科技事業企業的首席執行長,最好還是技術出身,英特爾現任的首席執行長季辛格也是這麼認為的;且「就算即便是技術出身,但是還是要持續不斷地精進與鑽研技術」。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7歲的年紀時,他到德州儀器(TI)工作,在54歲的年紀時,他創立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從最一剛開始時員工只有120人,直到在2018年張忠謀他87歲從台積電退休之時,員工已經擁有大約五萬人左右,並在去年全世界晶圓代工業務之中,吃下了市占率過半、占比高達55%的市場版圖,傲視全球。
圖片來源/翻攝自玉山科技協會20週年慶祝大會暨論壇直播、由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