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就第二個問題來討論
晶圓代工行業,從台積電、中芯、聯電、三星電子、格羅方得、力積電、世界先進、華虹等等
你只要去查一下個別財報,除了三星電子(KRX:005930),其餘毛利率至少都有兩位數。三星電子
因為低價搶單的關係,加上市占率不高,良率也不高,財報表現真的很慘。
電子整合代工行業,從鴻海、緯創、和碩、偉創力(NASDAQ:FLEX)、廣達等等
毛利率都只有個位數,其中還是以鴻海的毛利率最高。
Why?
先不論其它代工業態,僅僅是電子產業,兩者為何在毛利率有如此差距?
先講一下,晶圓代工產業,位於電子產業鏈的中游,產出又是工業品,這就會有幾個特性:
1.不完全競爭市場:也可稱為是寡占,因為進入門檻太高了,若非在數十年前就已有基礎,目前新進廠商根本無法進入,如英代爾,在2021年號稱要重回代工行列,結果呢?其股價從68.26一路跌到目前的46.54,表示外界並不看好,同時間的競爭對手股價都是上漲,雖然外界預測它是想做IDM2.0,非傳統晶圓代工,但這條路實在艱困,尚待觀察。
2.3C電子整合代工產業,在現今有許多大陸企業,過往是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的上下游企業,在品牌商的刻意培植下,這消費品的電子整合代工已經變成了紅海戰場。十多年前,鴻海尚有兩位數的毛利率,現今大概只在5%-7.X%間徘徊。
3.生產產品是工業品的企業,有較佳的價格保護能力,通常會與客戶保持較好的合作關係,從產品設計、製造與排程、售後服務的安排上,可以配合客戶的要求。如台積電,至少有258種製程,近萬種產品,這些都是客戶客製化的結果。再者如1476的儒鴻,有超過30家的著名品牌客戶,Adidas、Nike、DKNY、FILA等等,對機能服的要求各有不同、設計都有個別要求。這種工業品的代工企業,通常從產品設計開始,就與客戶保持良好關係,甚至會參與改良原設計上的缺失,還要保有售後服務的責任,所以,在代工價格上自然享有較高的定價或是議價的權力。
4.消費品的品牌商,本就在市場上面臨強烈競爭,產品的潛在期與成長期不長,無法享有太長的密月期,通常一過了成長期,就會面臨降價競爭的壓力。整合性電子代工廠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品牌商常會有降價與推遲訂單與取消訂單的要求,代工廠根本無法轉嫁這種壓力,所以普遍性的營運成本壓力十分沉重。為了降低這種壓力,大概有兩種作法,一是降低成本,就是向上游廠商砍價,砍價之餘,也會進行購併創造成長;二是擴大規模,把產品線擴大範圍,搶單搶料搶人脈,跨行業別進行其它產品代工,如代工隱形眼鏡、助聽器...等等。
毛利率雖然差別很大,但在電子產業中,其實各有貢獻,如鴻海,在大陸所謂的十大創匯企業當中,有三家是鴻海子公司,廣達有一間,和碩也有兩家,台商合計在前十大占有六家。代工廠實際上是以量取勝,毛利率雖然不高,但由於營業額超高,所創出的盈餘自然可怕,
上面的資訊,大家都可以從Google善用關鍵字去搜尋得知,只是部份經過我的整理,讓我的個人觀點易於大家瞭解。可能寫作表述的不甚順暢,請大家可以透過搜索出其它人的觀點進行整理,這都會成為你的知識與看待產業結構的第一步,從不同的觀點切入,再結合你日常所見的、所聽聞的成為你的知識。
待續
你騙人喔 wrote:
接續就第二個問題來討論
晶圓代工行業,從台積電、中芯、聯電、三星電子、格羅方得、力積電、世界先進、華虹等等
你只要去查一下個別財報,除了三星電子(KRX:005930),其餘毛利率至少都有兩位數。三星電子
因為低價搶單的關係,加上市占率不高,良率也不高,財報表現真的很慘。
電子整合代工行業,從鴻海、緯創、和碩、偉創力(NASDAQ:FLEX)、廣達等等
毛利率都只有個位數,其中還是以鴻海的毛利率最高。
Why?
先不論其它代工業態,僅僅是電子產業,兩者為何在毛利率有如此差距?
先講一下,晶圓代工產業,位於電子產業鏈的中游,產出又是工業品,這就會有幾個特性:
1.不完全競爭市場:也可稱為是寡占,因為進入門檻太高了,若非在數十年前就已有基礎,目前新進廠商根本無法進入,如英代爾,在2021年號稱要重回代工行列,結果呢?其股價從68.26一路跌到目前的46.54,表示外界並不看好,同時間的競爭對手股價都是上漲,雖然外界預測它是想做IDM2.0,非傳統晶圓代工,但這條路實在艱困,尚待觀察。
2.3C電子整合代工產業,在現今有許多大陸企業,過往是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的上下游企業,在品牌商的刻意培植下,這消費品的電子整合代工已經變成了紅海戰場。十多年前,鴻海尚有兩位數的毛利率,現今大概只在5%-7.X%間徘徊。
3.生產產品是工業品的企業,有較佳的價格保護能力,通常會與客戶保持較好的合作關係,從產品設計、製造與排程、售後服務的安排上,可以配合客戶的要求。如台積電,至少有258種製程,近萬種產品,這些都是客戶客製化的結果。再者如1476的儒鴻,有超過30家的著名品牌客戶,Adidas、Nike、DKNY、FILA等等,對機能服的要求各有不同、設計都有個別要求。這種工業品的代工企業,通常從產品設計開始,就與客戶保持良好關係,甚至會參與改良原設計上的缺失,還要保有售後服務的責任,所以,在代工價格上自然享有較高的定價或是議價的權力。
4.消費品的品牌商,本就在市場上面臨強烈競爭,產品的潛在期與成長期不長,無法享有太長的密月期,通常一過了成長期,就會面臨降價競爭的壓力。整合性電子代工廠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品牌商常會有降價與推遲訂單與取消訂單的要求,代工廠根本無法轉嫁這種壓力,所以普遍性的營運成本壓力十分沉重。為了降低這種壓力,大概有兩種作法,一是降低成本,就是向上游廠商砍價,砍價之餘,也會進行購併創造成長;二是擴大規模,把產品線擴大範圍,搶單搶料搶人脈,跨行業別進行其它產品代工,如代工隱形眼鏡、助聽器...等等。
毛利率雖然差別很大,但在電子產業中,其實各有貢獻,如鴻海,在大陸所謂的十大創匯企業當中,有三家是鴻海子公司,廣達有一間,和碩也有兩家,台商合計在前十大占有六家。代工廠實際上是以量取勝,毛利率雖然不高,但由於營業額超高,所創出的盈餘自然可怕,
上面的資訊,大家都可以從Google善用關鍵字去搜尋得知,只是部份經過我的整理,讓我的個人觀點易於大家瞭解。可能寫作表述的不甚順暢,請大家可以透過搜索出其它人的觀點進行整理,這都會成為你的知識與看待產業結構的第一步,從不同的觀點切入,再結合你日常所見的、所聽聞的成為你的知識。
所有文章,不涉及實質投資建與推介,或任何股價之臆測及規劃,嚴禁引用筆記內容作為任何投資決策之來源
個人積分:5分
文章編號:84712627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