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在金融界的工作經驗分享閒聊之欲去還留六

接續就第二個問題來討論

晶圓代工行業,從台積電、中芯、聯電、三星電子、格羅方得、力積電、世界先進、華虹等等
你只要去查一下個別財報,除了三星電子(KRX:005930),其餘毛利率至少都有兩位數。三星電子
因為低價搶單的關係,加上市占率不高,良率也不高,財報表現真的很慘。

電子整合代工行業,從鴻海、緯創、和碩、偉創力(NASDAQ:FLEX)、廣達等等
毛利率都只有個位數,其中還是以鴻海的毛利率最高。

Why?
先不論其它代工業態,僅僅是電子產業,兩者為何在毛利率有如此差距?
先講一下,晶圓代工產業,位於電子產業鏈的中游,產出又是工業品,這就會有幾個特性:
1.不完全競爭市場:也可稱為是寡占,因為進入門檻太高了,若非在數十年前就已有基礎,目前新進廠商根本無法進入,如英代爾,在2021年號稱要重回代工行列,結果呢?其股價從68.26一路跌到目前的46.54,表示外界並不看好,同時間的競爭對手股價都是上漲,雖然外界預測它是想做IDM2.0,非傳統晶圓代工,但這條路實在艱困,尚待觀察。

2.3C電子整合代工產業,在現今有許多大陸企業,過往是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的上下游企業,在品牌商的刻意培植下,這消費品的電子整合代工已經變成了紅海戰場。十多年前,鴻海尚有兩位數的毛利率,現今大概只在5%-7.X%間徘徊。

3.生產產品是工業品的企業,有較佳的價格保護能力,通常會與客戶保持較好的合作關係,從產品設計、製造與排程、售後服務的安排上,可以配合客戶的要求。如台積電,至少有258種製程,近萬種產品,這些都是客戶客製化的結果。再者如1476的儒鴻,有超過30家的著名品牌客戶,Adidas、Nike、DKNY、FILA等等,對機能服的要求各有不同、設計都有個別要求。這種工業品的代工企業,通常從產品設計開始,就與客戶保持良好關係,甚至會參與改良原設計上的缺失,還要保有售後服務的責任,所以,在代工價格上自然享有較高的定價或是議價的權力。

4.消費品的品牌商,本就在市場上面臨強烈競爭,產品的潛在期與成長期不長,無法享有太長的密月期,通常一過了成長期,就會面臨降價競爭的壓力。整合性電子代工廠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品牌商常會有降價與推遲訂單與取消訂單的要求,代工廠根本無法轉嫁這種壓力,所以普遍性的營運成本壓力十分沉重。為了降低這種壓力,大概有兩種作法,一是降低成本,就是向上游廠商砍價,砍價之餘,也會進行購併創造成長;二是擴大規模,把產品線擴大範圍,搶單搶料搶人脈,跨行業別進行其它產品代工,如代工隱形眼鏡、助聽器...等等。

毛利率雖然差別很大,但在電子產業中,其實各有貢獻,如鴻海,在大陸所謂的十大創匯企業當中,有三家是鴻海子公司,廣達有一間,和碩也有兩家,台商合計在前十大占有六家。代工廠實際上是以量取勝,毛利率雖然不高,但由於營業額超高,所創出的盈餘自然可怕,

上面的資訊,大家都可以從Google善用關鍵字去搜尋得知,只是部份經過我的整理,讓我的個人觀點易於大家瞭解。可能寫作表述的不甚順暢,請大家可以透過搜索出其它人的觀點進行整理,這都會成為你的知識與看待產業結構的第一步,從不同的觀點切入,再結合你日常所見的、所聽聞的成為你的知識。

待續
你騙人喔 wrote:
接續就第二個問題來討...(恕刪)


頭香

之前有幸認識一位國內的經理人,跟他聊的時候,發現他發跡時其實是靠技術分析的,在國內期貨商自營部門作過幾年

但是後面出來加入基金後,皆是以基本分析為主,幾乎完全捨棄了過去的做法,我蠻好奇技術分析在法人圈是不是沒有市場啊
yawl
技術分析入手容易啊,我本身也是崇拜的一員,所以被罵了(嗚嗚),不過我真正賺到大錢的確是靠著基本面(不過也有可能是大多頭的運氣XD)
d885668
技術分析可能賺錢.但是肯定賠錢
只想跟著去夜市吃美食😋
autofans
mtalps2001
我只想喝果汁。可以跟嗎?
你騙人喔 wrote:
接續就第二個問題來討論

晶圓代工行業,從台積電、中芯、聯電、三星電子、格羅方得、力積電、世界先進、華虹等等
你只要去查一下個別財報,除了三星電子(KRX:005930),其餘毛利率至少都有兩位數。三星電子
因為低價搶單的關係,加上市占率不高,良率也不高,財報表現真的很慘。

電子整合代工行業,從鴻海、緯創、和碩、偉創力(NASDAQ:FLEX)、廣達等等
毛利率都只有個位數,其中還是以鴻海的毛利率最高。

Why?
先不論其它代工業態,僅僅是電子產業,兩者為何在毛利率有如此差距?
先講一下,晶圓代工產業,位於電子產業鏈的中游,產出又是工業品,這就會有幾個特性:
1.不完全競爭市場:也可稱為是寡占,因為進入門檻太高了,若非在數十年前就已有基礎,目前新進廠商根本無法進入,如英代爾,在2021年號稱要重回代工行列,結果呢?其股價從68.26一路跌到目前的46.54,表示外界並不看好,同時間的競爭對手股價都是上漲,雖然外界預測它是想做IDM2.0,非傳統晶圓代工,但這條路實在艱困,尚待觀察。

2.3C電子整合代工產業,在現今有許多大陸企業,過往是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的上下游企業,在品牌商的刻意培植下,這消費品的電子整合代工已經變成了紅海戰場。十多年前,鴻海尚有兩位數的毛利率,現今大概只在5%-7.X%間徘徊。

3.生產產品是工業品的企業,有較佳的價格保護能力,通常會與客戶保持較好的合作關係,從產品設計、製造與排程、售後服務的安排上,可以配合客戶的要求。如台積電,至少有258種製程,近萬種產品,這些都是客戶客製化的結果。再者如1476的儒鴻,有超過30家的著名品牌客戶,Adidas、Nike、DKNY、FILA等等,對機能服的要求各有不同、設計都有個別要求。這種工業品的代工企業,通常從產品設計開始,就與客戶保持良好關係,甚至會參與改良原設計上的缺失,還要保有售後服務的責任,所以,在代工價格上自然享有較高的定價或是議價的權力。

4.消費品的品牌商,本就在市場上面臨強烈競爭,產品的潛在期與成長期不長,無法享有太長的密月期,通常一過了成長期,就會面臨降價競爭的壓力。整合性電子代工廠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品牌商常會有降價與推遲訂單與取消訂單的要求,代工廠根本無法轉嫁這種壓力,所以普遍性的營運成本壓力十分沉重。為了降低這種壓力,大概有兩種作法,一是降低成本,就是向上游廠商砍價,砍價之餘,也會進行購併創造成長;二是擴大規模,把產品線擴大範圍,搶單搶料搶人脈,跨行業別進行其它產品代工,如代工隱形眼鏡、助聽器...等等。

毛利率雖然差別很大,但在電子產業中,其實各有貢獻,如鴻海,在大陸所謂的十大創匯企業當中,有三家是鴻海子公司,廣達有一間,和碩也有兩家,台商合計在前十大占有六家。代工廠實際上是以量取勝,毛利率雖然不高,但由於營業額超高,所創出的盈餘自然可怕,

上面的資訊,大家都可以從Google善用關鍵字去搜尋得知,只是部份經過我的整理,讓我的個人觀點易於大家瞭解。可能寫作表述的不甚順暢,請大家可以透過搜索出其它人的觀點進行整理,這都會成為你的知識與看待產業結構的第一步,從不同的觀點切入,再結合你日常所見的、所聽聞的成為你的知識。
所有文章,不涉及實質投資建與推介,或任何股價之臆測及規劃,嚴禁引用筆記內容作為任何投資決策之來源
四樓的網友

你很早就把我黑了,現在又來我版上留下足跡

有事嗎?

你要在我版上寫些什麼,我反而自己看不到

非得登出後才行

這讓我見識到01黑名單機制的不足

只好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天天吃阿鈣
真的不懂這個唬把你文章備份的目的
autofans
大概準備讓他開版表現出他比我高明吧,無所謂....[笑]
我說實在 這種基本分析!不要說外行人不是很懂了!我算是業內人士 也只能在我熟習的行業 略知一二!
autofans
正常人的反應是這樣沒錯,我也只是因為過往看過不少報告,大概懂得如何搜集資料罷了。就是有人很愛自己為神,無所不知,被我戳破就拉黑,這真是奇人啊
你騙人喔 wrote:
接續就第二個問題來討(恕刪)

非常仔細閱讀後湊人數+1
版主寫的真好,我前幾個月看了一本書,就在講每一個產業的財報會因為性質而有所不同,再呼應您所提到的..心裡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想要謝謝版主的文章..潛水人留...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 , 張明輝著, 作者曾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yawl
財報是一本故事書也有說到,看財報要同產業拉2~3家一起看,你才會發覺其細項上的一致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