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8年以來,中國居民在銀行增加存款的趨勢就開始明顯,這不只是疫情影響,後面還有更深層的原因。2021與2022年中國居民存款成長率持續拉高,從10.7%,上升到17.3%。但是貸款方面,2018年以後的貸款成長速度,從20%以上,冷卻至2022年的5.4%,每季貸款金額從2.6兆元降到2022年第4季的8千億元以下。居民不願擴大資產負債表,意味著經濟規模收縮,陷入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隱憂 兩房風暴種子萌芽
如何把負債風險從政府體系甩開,應該是接下來觀察中國經濟的重點,其中,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尤其要密切觀察。
2018年以來,中國銀行間存款大增,需要有新的付息資產標的,以疏導銀行吸收大量存款卻無力放貸的窘境,推動資產證券化有不得不然的背景。
因此,疫情3年之後,中國地方政府因為缺乏賣地收入瀕臨破產,要有賣地收入的前提是房地產市場得回暖,房地產市場要回暖就必須引導(詐騙)新資金進入,未來中港股市如果還要有上漲題材,最大的利多消息將會是資產證券化。
要收割韭菜的政府,與被收割的韭菜存款戶,即將進入新一輪的角力,誰勝誰負,目前不易判斷。
以前景看,中國房地產長線是沒有機會的,因為人口開始減少,城鎮化趨勢開始扭轉;但是以中國人貪圖眼前利益的民族劣根性觀察,中國政府只要能包裝出幾個高利息低風險的房地產證券商品,也許還有韭菜願意套牢自己來照亮中國政府。我們唯一確定的是,中國將來負責資產證券化託管,與管理的各家信託與證券公司,很可能在資產證券化政策的推動下,趁機好好賺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