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人po的ETF股息發放通知單,

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

既然稱為「高股息、高息、優息」,那不應該是ETF所投資標的發放的股息要最多才對嗎?

結果清一色每支號稱高股息的ETF,配息內容當中,收益平準金就佔了40~70%,還有更高的,

真正來自投資標的的股息收入都少得可憐,偶爾遇上飆股,會有一些資本利得出來撐撐場面,讓平準金佔比少一點,

但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那為什麼不叫「XXX高平準金ETF」就好了?
jorry11111 wrote:
看了很多人po的ET...(恕刪)

息是從你購買的淨值拿出來給你的,要報稅單筆超過2萬還要扣補充費,如果沒填息的話其實是拿你自己的錢配給自己還要扣一堆稅。投資人看到高息就上頭跟本不管會不會填息要不要報稅。
stefanielee0611 wrote:
息是從你購買的淨值拿出來給你的,要報稅單筆超過2萬還要扣補充費,如果沒填息的話其實是拿你自己的錢配給自己還要扣一堆稅。投資人看到高息就上頭跟本不管會不會填息要不要報稅。


股票一樣, 配息當天的股價是扣掉股息後的價錢。
都是自己的錢配給自己, 還要扣一堆稅。
有填息, 就有賺, 沒填就是自己的錢配給自己。

平準金, 國內外的月配息基金, 採用這機制已十幾年, 能使用十幾年還在沿用, 表示有其優勢
國內月配/季配ETF套用此機制也不奇怪, 畢竟台股不是所有股票都集中在同一天配股息
平準金每家不同, 大約占總資產的10%上下, 基本上配息及資本利得變多, 平準金中的本金占比就會變少, 會因標的申贖及配息入帳而一直浮動變化
不管有沒有平準金, 平準金中本金占比多少, 終究還是要反應在淨值變化

關心ETF淨值及持股變化, 比花時間在質疑平準金有用, 績效決定一切
君不見國內外基金中, 一直拿本金配息的基金, 拉長時間看, 淨值會不斷下降, 專注在淨值變化即可, 情況不對就要先跳車
jorry11111 wrote:
看了很多人po的ETF股息發放通知單,

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

既然稱為「高股息、高息、優息」,那不應該是ETF所投資標的發放的股息要最多才對嗎?

結果清一色每支號稱高股息的ETF,配息內容當中,收益平準金就佔了40~70%,還有更高的,

真正來自投資標的的股息收入都少得可憐,偶爾遇上飆股,會有一些資本利得出來撐撐場面,讓平準金佔比少一點,

但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那為什麼不叫「XXX高平準金ETF」就好了?



國內有平準金制度的ETF,基本上分成三個部份:固定為ETF上市時發行價的「基本面額」、主要配息來源的「收益平準金」以及ETF成份股交易相關的「資本平準金」。
配息來源主要來自收益平準金,這包括新買家購入ETF時所提撥的金額。
(所以才會有人單純的認為是左手配右手)

至於資本利得主要在資本平準金上呈現,包括已實現與未實現的交易損益。

收益平準金,個人看法是只對短期投資者有影響。
如果是打算買入就抱好幾年的存股族,影響就有限,而且反而會是好制度。
原因跟ETF本身規模膨脹或縮減,會直接影響配息有關。詳細請google。
對於存股族來說,有平準金的ETF,注意能不能填息跟淨值變化(尤其是資本平準金的表現),比在配息時糾結收益平準金佔比有多高重要多了(笑)

拿個沒有平準金的對照組,00772B來示範沒有平準金的狀況。
翻閱其歷史配息紀錄,就會發現配息金額忽高忽低,相當不穩定。
而且很有趣的是,這檔是投資級公司債ETF,配息金額不應該不穩定才對。
只能說投資人買入賣出的動作,對於無平準金制度ETF的配息,影響的確不小。

相對來說,00919大家都知道,經理人不久前直接喊出未來幾期都能穩配0.54以上。
只要不是短期(比如配一期息就賣出)持有,平準金的影響就不大。
小學生思維才是奇怪
為什麼不好好用功讀書呢

平準金只是最近買的人比較多
一旦很少人買就沒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