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6287
看起來美超微是有點難怪關了
接下來就看看會不會有其他轉單受惠的廠了吧
(11/6更新)美超微(SMCI)財務爭議愈演愈烈!繼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宣布與美超微切割後,美國時間11月5日美超微召開電話會議,依然給不出繳交年報時間,加劇外界將下市擔憂。美超微怎麼了?為何被做空禿鷹指觸犯出口管制?是否即將被輝達轉單?《遠見》訪專家詳解始末。
今年6月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美超微(Supermicro)執行長梁見後兩位「台灣囝仔」在台上一搭一唱,成為今年展會的經典一幕。
想不到近幾個月,一連串財務風波竟為美超微添上一層陰霾。
8月底開始,華爾街知名做空機構興登堡(Hindenburg Research)先是出具報告指控美超微「存在會計操縱問題」,緊接著美超微宣布延後遞交年度財報。9月底,《華爾街日報》又獨家披露美國司法部已介入調查,讓當日股價暴跌12%。
利空消息不只如此,事實上早在8月初時,美超微就已因毛利率從15.5%大降至11.2%,遭外界質疑「犧牲毛利換取生意」。儘管10月初美超微宣布推出全新液冷解決方案、並聲稱每季出貨超過10萬個用於AI的GPU(圖形處理器),使股價回穩,但旋即又遭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唱衰日後的毛利率走勢。
如今事件愈演愈烈,10月30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因對美超微的財務治理與公司透明度存有疑慮,無預警宣布與之切割,消息一出震撼市場,股價硬生生下跌32%。
數月以來,美超微經營團隊始終堅守立場,回應外界指控與傳言。美國時間11月5日電話會議上,經營團隊強調經內部調查,管理層或董事會並未涉及舞弊行為,但仍會加強內部監管,並將盡快繳交日前延宕已久的年報。
美超微年報最後期限:11月16日
不過,美超微並未提出確切的提交時間,若其未能在11月16日如期繳交,將面臨下市風險。
而在電話會議上,美超微公布未經會計師查核的第一季財報(截至9月30日),其中營收介於59億美元至60億美元,低於日前預期的60億美元至70億美元,並預期新一季營收將會介於55億美元至61億美元之間,這也低於分析師所預期。
財測不佳、財報疑雲未解,使美超微股價持續下跌,過去一個月以來已重挫逾四成。一系列起伏跌宕,已讓各界對美超微走向感到憂心忡忡。
說起美超微,許多人過去對它並不熟悉。美超微成立於1993年,由出身嘉義竹崎的梁見後赴美後創辦,從伺服器主機板設計與製造業務,一路做到伺服器、整機櫃、解決方案,並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要客群,知名客戶包括雲端服務商CoreWeave、特斯拉(Tesla)。
美超微曾搭上AI潮,被放空禿鷹指觸犯出口管制
近兩年美超微搭上AI熱潮,加上早期就與黃仁勳關係密切,使其營收、獲利一路上升,能見度亦水漲船高,甚至被稱作「AI妖股」。
想不到風光一時,就傳出負面消息。在興登堡的調查中,不僅稱美超微有未披露的相關利益者交易證據、明顯會計缺失,甚至觸犯出口管制措施、持續出貨至俄羅斯。
尤其,這已不是美超微首次出現財務爭議,此前在2018年,美超微就已因未如期交出財報,遭那斯達克強制下市,直至2020年初才恢復上市。短短幾年內部管控問題再起,因而使近期風波更受矚目。
「這個時機點滿微妙的,」長期關注企業經營發展的台灣金融研訓院永續金融發展中心主任林士傑指出,其實有高達兩成美國上市公司會和證交會(SEC)提出延交財報的要求,但美超微延交消息出現在興登堡指控後,投資人將兩事相互串連,確實已對其聲譽造成影響。
美超微掌高度客製、液冷護城河,但轉單傳言已紛起
回歸產業面,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蕭聖倫則認為,美超微持有的優勢,長遠來看應不會對生意造成太大影響,「短期生意可能會有一些遞延,但長遠來看,美超微的替代性其實是不大的,」他說。
不過回歸產業面,事實上美超微持有的優勢,長遠來看應不會對生意造成太大影響。「短期生意可能會有一些遞延,但長遠來看,美超微的替代性其實是不大的,」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蕭聖倫指出。
蕭聖倫歸納出兩大因素,首先,是美超微的生意模式、客戶都和大廠做出區隔。
由於美超微瞄準的是二線雲端服務商、採高度客製化,與做微軟、Meta、Google、AWS等四大雲端服務商(CSP)生意、採用「ODM Direct」(原廠直銷)的廣達、鴻海等ODM廠並不重疊;另一方面,也與面向傳統企業客戶、提供現成品的戴爾(Dell)、慧與(HPE)、聯想(Lenovo)錯開,因而生意較不容易受影響。
再來,則是美超微的液冷技術(Liquid Cooling)相對成熟,已成為公司的護城河。
事實上,這正是梁見後最引以為傲的優勢。在今年COMPUTEX上,他不斷強調美超微的液冷技術已取得突破,過去要花4到12個月建置,如今僅需2至4週就能替客戶建置完畢,整體可減少的能耗更高達四成左右。
「我們今年就是要讓(液冷)市占從1%走向15%!」梁見後當時在舞台上振奮說道,並欣慰地透露,這項過去再怎麼推廣都無人問津的技術,如今總算吸引多家客戶主動詢問。
蕭聖倫也舉例,特斯拉分別下AI伺服器訂單給戴爾、美超微,其中戴爾負責氣冷(Air Cooling),而液冷解決方案則由美超微全數拿下,足可見它在液冷領域的絕對優勢。「客人若要選擇H100、又要做液對液(Liquid to Liquid)的模式,美超微一定是名單中最前面的少數幾家。」
蕭聖倫指出,長遠來看,美超微在液冷、高度客製化能力都強,就算難以和ODM大廠搶雲端服務商的訂單,但仍還有機會吃到戴爾、慧與的生意。
儘管美超微掌握獨特優勢,不過,隨著11月初財報風波愈演愈烈,市場正傳言輝達已出手重整原屬美超微的AI伺服器訂單,為公司前景增添陰霾,對此,經營團隊在5日電話會議上,特別強調美超微和輝達關係依舊深厚,希望消除市場雜音。
給大企業的啟示:資訊揭露需更嚴謹
但就算生意可能不受影響,近期風波已讓美超微難逃企業管理疏失,對聲譽帶來的衝擊。
「這對大企業的啟示是,未來你的財務報告書跟永續報告書一定要更切合。」林士傑說道,「如果美超微真的如它的永續報告書所說,對客戶、供應端、投資人都做到充分溝通,理論上不應該出現興登堡報告裡的內容。」
他也指出,相關案例其實層出不窮,比如過去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在永續議題上作為積極,宣布成為全球第一家碳中和航空公司,更因推出「綠色航程」而提升票價,結果最終卻因提不出佐證資料,遭消費者質疑有漂綠之嫌,反倒大大重創公司形象。
林士傑強調,日後企業資訊揭露的內容將漸趨複雜、多元,勢必要透過更嚴謹的內部控制及第三方機構監督,確保內容真實性,才可避免重蹈美超微等公司的覆轍。
美超微的日後走向,仍得密切觀察最終財報、以及美國司法部調查結果,但這重重一擊,無論對內、對外,都已是不得忽視的一記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