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買債券想像成「把錢借給政府或大公司,他們每個月,每季或每年固定付你利息」。這跟房東收租金的概念很像,是一種創造「被動收入」的好方法。
底下是今年即將被處理或已經被處理的債券,希望與大大們分享一下近期的小小心得...
如果有錯誤請諸位海涵

1. 現金流:你的穩定薪水
債券最棒的地方,就是會給你穩定的「現金流」,也就是利息。想像一下,你借錢給朋友,他每個月都固定還你一點利息,那種感覺很踏實。可能能讓你晚上睡得比較安穩,不用每天看股市臉色。
從我的對帳單可以看到,像那檔「歐洲投資銀行」的債券,利息高達8.75%,持有六年多,光利息就賺了超過本金的一半,這就像找到一個長期又穩定的好房客。
2. 複利:讓你的錢自己生小孩
「複利」被愛因斯坦叫世界的第八大奇蹟,說穿了就是「利滾利」。把收到的利息,不要花掉,馬上再拿去買另一檔債券。這樣,你下次收到的利息,就會是原本本金加上次利息的總和,雪球就會越滾越大。雖然我的表格沒有說明這點。但實際上我也是將利息再投入債券的市場。
另一點其實就像股票,債券購買時也有折溢價,我的「高盛債券」為什麼實際賺的(殖利率9.65%)比它說好的利息(9%)還高?就是因為我用折價買到,等於一開始的殖利率就會高於票面利率。
3. 風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債券雖然相對穩,但也不是穩賺不賠,有幾個坑要小心
價格會波動:就像你花1,080萬買了間房子(溢價購買),但賣掉時只拿回1,000萬,你就虧了80萬。我的「歐洲投資銀行」債券就是這樣,雖然利息收得很爽,但最後本金小虧。
對方可能倒帳:雖然機率低,但如果借你錢的公司或國家垮了,你的本金可能就拿不回來了。所以最好借給信用好的「優等生」。
匯率風險(最大魔王!):如果你買的是南非幣、澳幣計價的債券,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你債券本身賺了10%,但那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了15%,你換回台幣後反而虧錢。不過這點我自己後來的轉念是,只要本金不準備換回台幣,繼續投資同幣別商品。只將利息換回台幣,等同於你的殖利率打折,似乎可以被接受。
對方提前還錢:這就是「強制贖回」。你本來想靠一檔高利率債券收租20年,結果他第3年就跟你說「謝謝,錢還你」,你的好康收入就沒了,得重新找投資標的。提早還錢有好有壞,可以觀察我的「WARNER MEDIA」 ,「TIME WARNER」 & 「美銀美林」剛好就是一個好與壞的範例。
最後我覺得,債券是個好工具,核心思想是 「穩穩賺利息,順便賺價差」 。最適合拿來做資產配置的核心,產生穩定現金流,再用這些流進來的錢,去追逐其他更高風險、高報酬的機會,但外幣債券賺的利息,也可能還不夠匯率虧的,要特別小心!」。
不過經濟大蕭條可能還是黃金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