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渴望伴侶的忠誠,卻也更容易出軌?

不久前,我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外遇了。
他沒有人可以講,只敢打給我,但從電話接通的那一刻,到他實際說出口,支支吾吾了好久,他還沒說出口我就已經猜到了。
我沒有什麼有智慧的話能告訴他,也給不出什麼有智慧的建議,但我想起很多年前看過的TED Talk,了解到行為都是表面,要探討的問題其實又深與廣。
我覺得這個主題實在很重要,所以整理跟大家分享,原文演講很精彩但不那麼好吸收,看我去蕪存菁後的文稿比較容易消化。
原演講我放在留言區。
******
先來問幾個問題:
「為什麼人們會外遇?」
「為什麼即使是在幸福的關係中,也會外遇?」
「我們口中的外遇,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發生性行為才算?還是色情簡訊也算?還是偷開了交友軟體跟人聊天就算?」
「男性外遇是因為無聊或害怕親密,而女性外遇則是因為孤單與渴望親密,有它的道理嗎?」
「一段外遇,是否就意味著關係的終結?」
******
先來科普一下:
外遇的歷史比婚姻還悠久,禁忌卻也從未中斷,它是一個「全世界都說不行,但到處都在發生」的行為。
歷史上,男性幾乎擁有「外遇的特權」,並有各種生物學與演化理論來合理化這種「不安於室」的衝動。
說到性,男性被期待誇耀、誇張,女性則被要求掩藏、否認、壓抑,甚至至今還有九個國家,#女性若出軌是可能被判S刑的。
所以,「雙重標準」也和外遇一樣古老。
以前人說單一伴侶制是指「一輩子只跟一個人」。
現代人說單一伴侶制是指「每一次只跟一個人」。
以前人的婚姻是結婚後才能有性關係;
現代人的婚姻是結婚後才停止與他人發生性關係。
但事實上,一夫一妻制最初與「愛」無關,而是社會與財產制度的產物:男人需要女人的貞操,來確認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也好安排遺產怎麼分、家裡那頭牛歸誰。
以前的婚姻是經濟制度,外遇威脅的是生計與財產;
現在的婚姻是愛情制度,外遇威脅的是情感安全與自我價值。
以前的外遇是為了尋找愛,
現在的外遇卻會摧毀愛。
******
外遇是我們最深的矛盾:
超過九成的人都說:「我最討厭伴侶在外遇的時候騙我,說他沒有。」
超過九成的人也說:「如果我真的外遇了,也會選擇隱瞞伴侶。」
在今天這個時代,因為科技發達、社交便利,因此外遇更容易,但也因為訊息會留下記錄、網路難抹除,所以更難隱瞞,而且外遇所造成的傷害,也更殘酷。
Perel提出一個對「外遇」的定義,包含三個關鍵成分:
1. 秘密的關係:保密與隱藏,是外遇的核心。
2. 情感連結:不論程度如何,都有某種心理投入。
3. 性的吸引力:倒不一定要有實際的作為,因為幻想中的吻,有時比實際做愛還讓人著迷。
******
現代愛情的理想,是「全包型伴侶」,你同時是必須是:
- 我最棒的情人
- 我最好的朋友
- 我最信任的家人
- 我最稱職的隊友
- 我的情感依靠、知性伴侶、唯一靈魂伴侶……
「我以為我是被選中的、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的。但外遇讓我知道,我不是。」
「我以為我知道你是誰、我是誰、我們是怎樣的夫妻,但現在,我什麼都不確定了。」
因此,當外遇發生,不只是信任受傷,而是自我身分認同的危機。
也因此,現代的外遇更令人創傷。
******
「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渴望伴侶的忠誠,卻也更容易出軌?」
不是因為有新的慾望,而是因為現代文化強調:「我值得幸福。」
過去,我們離婚是因為不快樂;
現在,我們離婚是因為可以更快樂。
過去,離婚會讓人蒙羞;
如今,留下才讓人質疑。
被外遇的人無法向朋友傾訴,因為她害怕被說:「你怎麼還愛他?」朋友們的建議全是:「離開他,把它像狗一起踢出去。」(註:毛小孩是無辜的)
「留下來,成了新的羞恥。」
******
「既然可以離婚,為什麼還會外遇?」
一般人的想法是:「會出軌,一定是這段關係出問題,或是那個人有問題。」但如果是幾百萬人都這樣,那真的只是「病態」嗎?
我們總以為只要婚姻夠好、對方夠完美,就不會有人想出軌,但這其實是迷思。
即使在幸福關係中,也有人外遇。那麼,外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Perel接觸的多數外遇者,都不是慣犯,他們深信一對一的忠誠,也真的長年忠實伴侶。直到有一天,他們扛著失去一切的風險,跨過那條線,只為了一點「什麼」。
它可能源於對「情感連結」的追尋、對「新鮮感」、「自由」、「自主性」、「性刺激」的渴望,或是想找回那些在生活中流失的自我。
像Perel有個病患,婚姻幸福、愛丈夫,也不想傷害對方。但她這輩子一直扮演「乖乖女」、「好太太」、「好媽媽」,照顧雙親、盡責成長。
直到某天,她遇到來家裡處理樹木的園丁,他開著卡車、身上有刺青,跟她截然不同,她卻墜入愛河。這對外人是很難以想像的事,但對她來說,這段外遇像是她47歲才開始的青春期。
(註:講者沒有覺得這是好的想法/作法,她分享的是各種會外遇者內心的想法。)
有時人們在尋找的,不是別人,而是「另一種可能的自己」,不是因為我們厭倦伴侶,而是我們對「變成現在的自己」感到困惑與哀傷。
世界各地的人在說到外遇時,都提到同一個詞:「我覺得自己活過來了。」
他們也經常提到近期的失落,像是摯親離世、生病、或從醫生那聽到壞消息。死亡的陰影,經常隱藏在外遇背後。
而外遇,是想要對抗死亡感、對抗生命停滯的方式。
外遇,闡述的是各種「慾望」:被看見的慾望、被重視的慾望、被需要的慾望。
而這樣「永遠得不到」的結構本身,就是一部慾望機器:因為模糊、因為不完整,才讓人上癮。
******
開放式關係裡,也會外遇?
很多人以為只要開放關係,就能免於外遇,但事實並非如此。
即使可以光明正大地與他人發生關係,人們仍被「禁忌的力量」吸引,因為當我們做「不應該」的事時,才彷彿真的活出了「自己」。
因此Perel常對病患說:如果你們願意把外遇中那十分之一的勇氣、想像力、活力,帶進自己的婚姻中,你們根本不會來找我諮商。
******
外遇後,還能修復關係嗎?
慾望很深,背叛也很深,但 #外遇是可以被修復的。
有些外遇是本來就已經岌岌可危的關係,但也有些會讓一段關係重獲新生。
大多數發生外遇的伴侶,最後還是選擇繼續走下去,有些只是苟延殘喘地撐著,但也有些把危機化為轉機。
尤其是被背叛的那一方,會說:「你以為我不想嗎?我只是比你更有XX而把持住了。」而如今,外遇讓他們也有理由不再維持那些早已不滿意的現狀。
很多夫妻在發現外遇後,進入一種「新的混亂」,但也因此,他們開始坦誠、深刻的對話,那是他們數十年來從未發生過的。
而那些曾經性冷淡的伴侶,忽然之間變得充滿慾望,不知道那股衝動哪裡來的。
原來,失去的恐懼,會重新點燃慾望,開啟全新的真實對話。
******
那麼,外遇後該怎麼修復?
根據創傷研究,療癒始於「承認傷害」。
出軌的一方除了結束外遇,更重要的是,對伴侶表達誠懇的悔意。
(但有趣的是:很多人對傷害伴侶感到罪惡,但 #對外遇的經歷本身並不覺得內疚。)
外遇者必須暫時擔起關係的守門人,他要主動提起這件事,讓對方能慢慢從痛苦與懷疑中解脫,也才能重建信任。而對另一方來說,重建自我價值感也很重要,她應該做些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找回興趣、朋友、身分,讓自己重新感受到愛。
更重要的是:#不要不斷挖掘那些痛苦細節:「你們在哪裡?多久一次?他比我厲害嗎?」這些問題只會讓夜晚難以入眠。
要就要挖掘有意義的問題:
- 這段外遇對你來說是什麼?
- 你在那段關係中體驗了什麼?
- 你回到家時有什麼感受?
- 你在我們之間還看見什麼價值?
- 你對這件事結束了感到鬆一口氣嗎?
******
每一段外遇都會重新定義一段關係,最終由伴侶們決定,它留下的是創傷,還是重生。
外遇不會消失,愛與慾望的矛盾,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關係中的背叛有很多種形式:冷漠、忽略、暴力、不在乎,而性上的背叛,只是其中一種。被外遇的一方,也不見得就是整段婚姻中的受害者。
外遇能讓人成長,但你不要因此去外遇,就像:
「我不會建議你得癌症,但很多癌症康復者,都說那場病讓他們重看人生。」
每段關係,都有可能歷經「第二次婚姻」,而有些人,是和同一個人完成這些歷程。
該問的是:如果你們的第一段婚姻已經結束了,那麼你們願意一起創造第二段嗎?
曾經,我也是那個被外遇傷透了心的人。
版主這篇文章說得很深,也讓我看見了外遇背後的複雜與人性的掙扎。
我特別認同一句話:每段關係都有可能經歷「第二次婚姻」
但有時候,最困難的,不一定是選擇留下來重建,而是有勇氣看清那個人不值得,然後放手離開。

我覺得忠誠不是不會動搖,而是在誘惑面前,依然願意選擇負責任的愛一個人。
這份責任,本身就是一種勇敢。

願每個在愛裡跌倒的人,都能找到更堅定的自己❤️
這間日本藥妝店下單後日本直送超便宜 【大阪BBY藥妝免稅直購店】 www.bby-osaka.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